“教学学术”视域下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步联动”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4-27路玲乔欣肖笑飞熊思思廖亚明叶耀辉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路玲 乔欣 肖笑飞 熊思思 廖亚明 叶耀辉(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 年,要大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习近平总书记2021 年4 月19 日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总书记对教师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大先生”的殷切期望,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认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重视教师的学术发展,更要注重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重视发展“教学学术”视域下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能力,重视培养成就为大先生所需的教学力、思政力、创新力和开放力。
1 “教学学术”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指出,大学教师发展从狭义上说,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1.1 教学学术是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使命
“教学学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前任教育部长厄内斯特·博耶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提出,博耶认为,学术除了指专业的科学研究外,还应包括探究、整合、应用与传播知识的学术。传播知识的学术即教学的学术[1]。而后,教学学术理念不断扩充,教学学术思想要求用教学学术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将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活动转变为一个复杂的传播、整合、应用、创新知识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超越专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2]。由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应涵盖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能力,教学学术意识的激发与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不竭动力。教与学的学术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使命。
1.2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我们通过对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也是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当前,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意识淡薄、学校对于教师教学学术的评价处于“低位”,是影响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大障碍。
1.2.1 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教师更加重视教学、重视课堂,但在对几所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进行访谈后我们发现,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同度、实践度不高。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投入产出比低,教学研究应由教育学专业人员承担而自身缺乏研究教学的理论支持,个人教学经验的提炼价值不大,教研论文质量不高。可见,教师教学学术观念淡薄是限制其专业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1.2.2 学校对于教师教学学术的评价处于“低位”国家倡导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并于2020 年10 月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破“五唯”。高校需要教师教学、科研并重,但大学对于教师教学学术的评价仍处于“低位”,无论是职称评审还是绩效评价,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能力的评价受重视程度和激励低于教师期望,教学学术的地位未得到彰显,教学质量文化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了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积极性。
2 基于教学学术的“五步联动”专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解决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意识淡薄、大学对于教师教学学术的评价处于“低位”等问题,我校经过十五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提出了高校中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学术的“五步联动”专业化发展模式,即以高校教师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学术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研、练、赛、化”五个步骤为主要环节,以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开发教师发展潜力,促进其适应职业需要的、提升育人能力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见图1。其中,学是基础,研是核心,练是重点,赛是手段,化是关键。
图1 基于教学学术的“学研练赛化”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2.1 学
教师胜任教学活动,需要扎实的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学校创新建立分级、分类的规范化培训工程,设计开发适应新进教师、骨干教师、非师范背景教师、非医学背景教师、非中医药背景教师等不同对象、不同重点的各类培训班与培训模块,编撰了《大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教程,制作了《教学标兵说教学方法》慕课,定期开展“梅岭论道”系列活动,针对学习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前沿,专门引导钻研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技术,有意识运用教研理论、教研方法,着重开展教研实践,致力提升教学、教育、教研能力。
2.2 研
对教学进行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关键一步。学校着力激发教师教学学术的意识,提升教学学术的能力,引导教师观察课堂、研究教学、提升育人能力。专门设计了教学研究项目,创设了教学团队,创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科,以命题研究与引导研究相结合,鼓励教师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办《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内刊与“江中教师”微信平台,推介教学学术前沿动态,交流教学学术成果;在职称评审及绩效考核中,将教学研究论文作为必备条件,加大了教学学术评价的比重。以上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教学学术氛围的形成。
2.3 练
学习和研究是知识积累和反思沉淀的过程,只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内化成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自2005 年起一直坚持教学活动月制度,围绕课堂教学及教学学术基本要素,分解组织包括教学方案设计、说课、微视频制作、板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课题申报等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创新开展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技巧为主要内容的特定性练习与示范性活动;特别建立传帮带机制,组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学院长牵头的教学团队,实施导师制,做到传承创新;特别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等多种教学活动,做到精准画像、精准帮扶。
2.4 赛
以赛促教,成为淬炼教师提升的有效手段,教学创新大赛也成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高校教学改革风向标的关键手段。学校自2007 年起,创设教学标兵的示范引领工程,创新教学标兵遴选制度,设计“选、评、赛”评选模式,形成了颇具特色及一定影响力的校内教学比赛品牌活动,为中青年教师成长树立了良好标杆;学校同时特别重视校外各类教学比赛的赛前“磨课”制度,强化以集体准备为特征、整体提高为目标,特别突出教学设计艺术、课堂教学技巧、教研论文水平为强化性备赛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教学创新、教学情怀与育人效果的体现。
2.5 化
教学学术理念、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须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方能转化为促进教师潜心问道、教书育人,致力于做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做大先生的动力。学校自2014 年起实施了青年教师“知行合一”师德铸魂工程,通过优秀导师“引”、培训内容“激”、实践体验“行”,不断激发教师育人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广大青年教师“三知三行”,即:知教育大势、知好教师标准、知育人路径;把教育实践和师德修养行在常、行在恒、行在实,从而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作为自身的内心需求,“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学习榜样、争做榜样、超越榜样,最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截至目前,师德铸魂工程已举办培训班16 期,培训教师600余人,成果入选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铸魂 :江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集锦》。
“五步联动”模式,旨在培育优秀教学质量文化,促进“教学学术”本位回归。实践证明,“学、研、练、赛”有效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文化体系与生态建设,形成了全校上下关注教学、热心教学的氛围,显著激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动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潜力,提升了教书育人能力。
3 落实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步联动”模式的对策
3.1 确定适应教学学术的学校使命,发挥其指导作用
使命作为学术观的外显形式,是高校办学价值定位的反映。因此,使命的陈述对于学校文化氛围的定位和建设显得特别重要[3]。尽管各高校对学校使命的制定愈加重视,但制定使命的初衷多是应对外部评估和检查,功能上很少指向校内教师和管理人员,且各校的使命内容差别不大。建议高校确立适应教学学术观的学校使命,并配套相应措施确保使命的落地,真正发挥使命的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学文化建设。
3.2 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三级联动机制
近十年,教师发展中心在国内高校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承担着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教学咨询、研究交流、教学评价、教学文化建设等职责,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机构。建立校-院两级的教师发展中心,形成职责清晰、联系紧密的校-院-教研室三级联动机制。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面向全校教师提供服务,指导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针对本学院专业特点和教师需求,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服务,带动教研室共同发挥推动教师交流教学的本质职能;加强与其他院部的合作,推动跨学科、跨专业交流。
3.3 改革学术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回归教学本位
改革教学学术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可参考格拉塞克等人在1997 年提出的学术工作的六条评价标准: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适当的方法、显著的成果、有效的表达、反思性批判[4]。评价方式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增加定性评价的比重。评价主体上,引入教师、同行、学生多主体,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实施的各环节。
创新职称评聘制度。改变以往过度关注科研的评价制度,向教学倾斜,引入教学质量因素,从教学创新、课程发展、学生指导、学术活动及奖励、教学专业发展等方面设置教学评价标准[5]。为取得不凡教学成绩或为教学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开通职称评聘绿色通道。
3.4 搭建共享平台,促进教学学术成果交流
教学学术包含三个基本并相互联系的要素:对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作出反思;与同行就教学实践作出交流;将通过反思交流形成的理论观点公开发表。因此,搭建共享平台,健全教学交流体制机制是实现成果交流的保障。一是创建教学学术刊物;二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分享社区,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上传至网络平台,或制作MOOCs 课程分享成果。三是举办研讨会、学术沙龙,为教师的合作交流创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