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羲之经典书帖看书法的形式美

2022-04-27杜婷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形式美王羲之书法艺术

摘 要:无论是从娴熟的书写技艺还是从出尘的思想境界来看,活跃于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羲之都显得地位超然,其作品引得历代文人争相模仿,千年来备受推崇。王羲之书帖的美表现为形式美观、表意真切和气韵灵动三方面。观其形,无论楷书或是行书,均是笔画灵活,磅礴秀丽,迤逦多变,探索了书写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品其意,书帖内容大多是王羲之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文人对待政治的超然态度;观其气韵,是玄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在断与连、虚与实、动与静、乱与定、黑与白的对比中寻求妙境,在对立中寻找均衡的美感。在外界环境、政治氛围和玄学思想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形态之美应运而生。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艺术;形式美;魏晋风骨

汉字从古老的单线符刻发展为今日蜿蜒灵动、种类繁多的书法字体,无数文人墨客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才智。秦汉时期的篆书从容雅正,唐朝盛行的楷书端庄和谐,多种字形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在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活跃于魏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凭借或秀丽温婉,或迅疾狞厉的笔法,创作了大量的书法艺术作品。它们丰富多变的形式激发了后世对书法艺术的鉴赏兴趣,为世人开启了探索书写形式的门户,启发人们观察外在自然,探索玄学世界,并通过书法建立起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内外互通。无论是对外在的形式美的追求,还是对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探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比有度的形式美

(一)线条多变

王羲之推进了字体由隶书向楷书的转变。秦汉以来,隶书风格盛行已久,由于书写载体是中部凹陷的竹简内壁,书写材料的凹凸不平造成了隶书最显著的特征是字形扁方,横向笔画首尾下沉,中间弯曲波动,笔画极具装饰性,也奠定了隶书字体敦厚典雅的基本风格。而王羲之的楷书点画完备,起笔和收笔处无论藏锋、露锋都要书写完整,在新的书写载体和运笔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字形削弱了以往隶书笔画曲折沉浮的装饰感。楷书字体中宫紧凑,每个字都是外形方正、各自独立的团块,与前后其他字断开关联,更容易产生独立稳定、类似于点的意象。文字具有传播性和装饰性的双重功能,王羲之倾向于让书法去除多余的装饰性,回归文字本来的样貌,字的整体形状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楷书的正方,奠定了楷书的基本形态。行书最初因为追求书写速度和便利性,笔画从起结完备的线条变得更加狂放张扬、顺势而为,文字的末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牵丝勾连、相互映带,笔断意连更为明显,再配合纵向书写的习惯,局部文字产生了拉长字面的动势,行书以此打破了汉字方正的外形。《快雪时晴帖》笔画线条丰富多变,第一行的“曦之顿首”线条相互关联,“顿首”二字更是融为一体,而后半段文字各个独立。把相互隔断独立的单字以笔画延长、连接,形成了长短不一的结字特征,更加灵动多变,细微之处变化丰富,造型不再万字如一。

(二)结字完备,和而不同

王羲之的小楷结字完备,在当时看来堪称风格成熟之作。楷书由隶书演化而来,虽然舍去了隶书的波画弯曲、横向伸展,但在王羲之的一些作品中,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隶书粗拙质朴的古意,相比唐楷的纯熟机巧,别有一番韵致。无论是笔画粗健的《乐毅论》,还是点画纤巧的《黄庭经》,虽然字面狭小,但在起笔处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收笔处转折藏锋,笔画精巧到位,严守法度。即使是同一个字、同样的笔画,也会注意保留方向、长短等的变化,避免一以贯之。在表现多次重复的点画和横画时,笔畫的差异化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以“月”“自”为例,中间多横的笔画形状、运笔方向皆有不同,上横的方向由左到右向上运笔,而下横则由左到右向下运笔,线条走势相悖,入笔形状也会有所区别,使两横在变化和对比中形成了一个均衡的关系,以此形成多样化的视觉效果,避免出现所有笔画过于雷同的刻板形象,灵巧美观。再如《乐毅论》中“言”字的写法,三横并置时,上下两横藏锋起笔,而中间一横露锋,再配合不同长短,使得重复的三个笔画变化多端。与纯熟机巧、万字如一的机械化写法形成对比,结字生动自然,体现了王羲之深厚的笔墨功底。

(三)间距设置,疏密灵活

字距大小不一,随着书帖内容和书写意象而变。“分间布白,上下平齐”指的是字的间距、大小均匀。《乐毅论》结字并不精细,铺毫书写,字面厚重粗健,字距也比较大,避免了粗重笔画密集带来的压抑感,但是稚拙古朴的不完美往往更加耐人寻味。相比之下《黄庭经》结字更为纯熟,笔画粗细跳跃,穿插布局不拘一格,整体而言字距较小但疏密不一。《快雪时晴帖》结字端正,既不浮夸也不拘谨,整体统一而细节上变化丰富,第二行的间距首尾宽而中间窄,第三行文字少而余白多。三行文字布局疏密灵活多变,线条的串联与隔断变化多端,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韵律。《笔势论》中 “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更是指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整体的比例控制,疏密穿插,以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笔画密集处,适当地设置线条断连形成布白,笔画线条与布白相互交织,布白对文字的空间进行分割,疏松通透,避免过于厚重压抑的视觉效果。书家综合调动结字的宽与窄、墨色的浓与淡,精心设计点画、形态、布白,在上与下、动与静、藏与露的对立中寻找均衡,从矛盾中找统一,寻求书法的形式美感。从字距来看,王羲之书法笔随意动,灵活潇洒。书法基本技艺的掌握如同庖丁解牛,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纯熟深厚,最终内化为不需刻意表现而自然流露的行为,更像是一种直觉。这些丰富多变的笔画线条显示了书家笔画处理手法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书家的才思敏捷。

二、情绪饱满,表意真切

书帖的内容是书家创作情绪的直观体现,情绪的不同会形成风格迥异的书法形式。《频有哀祸帖》记录了王羲之遭遇哀伤祸事,情绪烦乱激荡,低沉悲痛。笔画随心倾斜动荡,运笔时而沉郁厚重,时而轻疾圆转,墨迹粗细多变,字的间距疏密不一,时远时近。这一作品中的字体杂糅了行书和草书,两种不同风格的字体间隔交替出现,产生了不可预测的心理感受及不规则的节奏,加深了动荡感,进一步表现了悲痛的情绪。《快雪时晴帖》记录的是乍雪初晴后,王羲之情绪轻松愉悦地问候亲朋一切安好,书帖的内容表达了一种安宁祥和的意境,整体上笔画厚重圆润,“顿首”“果为”的笔画上下串联,流动性强,收笔、转折处变化丰富,灵活生动。《笔势论》开头指出“父不亲教”,却在随后的十二章中以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做底,结合自身对书法的领悟,以蜂、鹤、虎、鸟等多种造型为喻,从笔画、体势、意趣以及用笔方法等多个方面给予王献之启发,字里行间流露出王羲之对儿子的殷切期待。《兰亭集序》避开了文人善用的华丽辞藻,以简洁爽朗的文辞记录了酒醉微醺的王羲之,于凉风习习的兰亭中与多位亲友开展的一场修禊活动。第一段点出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直观地描写了兰亭周围的自然环境,措辞清爽直白;第二段以身边的美景为引,开始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虽是心怀思虑的无奈兴叹,却与古人消极避世的心态截然不同,他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书圣停留在纸面上的形象在他的众多书帖中渐渐丰满,风格变换的文字承载其喜怒哀乐的情绪,情真意切。

三、物我相融,气韵灵动

书法艺术对于观者而言有着感化和提升审美的作用,对于书家而言,书法艺术不仅是技艺的训练,更有陶冶性情、宣发情感的作用。书品可见书家的人品,书家的思想境界往往在作品中有所体现。书法作品作为书家主观情感的载体,可以以它为窗口,探索书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书法作品中的情感,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哲学思考启发灵感,从而实现人、自然与书法的和谐统一。魏晋时期尤为盛行的玄学,也在王羲之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与许多书画家一样,王羲之厌倦了政治纷乱,注重追求精神世界的圆满。传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道德修养,而书法练习本身就是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一种方式。学习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中国书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察和模仿是书画家们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文人常常寓意于象,借物咏怀,他们的作品风格也是精神追求的体现。书法体现了书家对万物的理解,以笔画模仿松针、垂露和屋漏痕都是很好的例子。在主观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以点画笔墨的形式模拟表达自然,也在表达的过程中移情于物,最终将物与我、情与理融为一体。

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隐居不仕,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也体现了他对“道”的认知。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王羲之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外在表现来看,书法艺术有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这些外在表现是书家体验自然后,融合自身经验,主观加工后的表达,是融合了书家的精神感悟的体现。中国书法讲究“书画同源”,文字本身保留了许多象形特征。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指出,书法首先要娴熟于规矩,再融合一些感悟。笔法的来源,根植于此。单纯地模拟客观世界中“悬针垂露”等自然形态,并不能形成体制,而波浪腾云之类没有确切造型的态势又显得抽象,会使人疑惑。“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衙,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书家更是从动物、果实的造型联想到点画形状更多的可能性,方笔、圆笔周到完整。对这些变化多端的形状的描绘是王羲之观察、模仿自然世界的精妙体现。观察书帖不仅要观察字形和体势,更要探索书家更深层次的自我精神世界。到了晋朝,社会动荡,统治黑暗,文人苦于精神世界的压抑,以避世的方式寻求除罪求福的办法。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人为的过度粉饰被认为是违背自然的,因此以“无为”所达到的境界才是完美。从装饰风格看,道家提倡的“见素抱朴”也将书法艺术引向天然归真、空灵侘寂的审美标准。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他们的对话反映了他们的处世态度,由经世变为出世。王羲之作品折射的思想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馈。人们看到的都是其远离现实的超然态度,但他的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以才智扭转混乱的追求,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探索天人合一的途径。《笔势论》中,王羲之将运笔比拟成将军用刀,或豪放纵肆,或滋潤调和,柔和与硬朗兼容并蓄,运笔左右摇摆,笔画互相连属,气势如同波涛一般四下流转,时而温润蜿蜒,时而激荡曲折,笔画造型,如同大自然一般千变万化。线条的断续跟随书写的过程,形随意动,由感而发。王羲之在书道上崇尚无为,展现个体独特的本质。书家以指、腕运笔,笔画流转体现的是外在的形式层面的美感,而书法不仅是书写的技巧,更要能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内涵。这与书家的性格才智、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羲之仰慕自然,摒弃物欲,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他的这种处世态度在其代表作《兰亭集序》灵动不羁、潇洒飘逸的笔法中得到了反映。《兰亭集序》用词温润清朗,书法气质超凡脱俗,是王羲之内心玄学世界的外化反映。书法艺术在动与静、乱与定、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中寻求妙境,在对立中寻找均衡的美感。

四、结语

王羲之书法之美,于外美在形式多变,情真意切,于内美在气韵灵动,文化意蕴深厚。除去内外兼修的美感,他的作品还对后世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首先,承前启后,大胆创新。王羲之的楷书作品摒弃了隶书的横向波动笔画,保存了隶书古朴典雅的意蕴,笔法起结严守法度,这是楷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他还建立了行书规范,上下牵丝、互为关联、缠绕旖旎的笔画透露了早期行书的特征,而且大胆混用行草,风格独到。其次,化蒙启智,以美育人。好的书法作品启发观者的意气,在笔画纵横之间点化蒙昧,使细腻博学的人更加通达。书法艺术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了书写技艺的纯熟和笔画造型的灵动,更融入了书家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书法不仅有文字记录功能,还有引导人们观察世界、表达情感、抒发理想的作用,更折射了深层次的玄学思想。王羲之的书帖字字相异,笔笔不同,交汇融合且互为映衬,具备高超的艺术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树立了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羲之.笔势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6.

[2]孟会祥.二王名帖札记[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5.

[3]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4]路云亭.书法的人文传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5]叶鹏飞.书法创作与传统文化修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6]沈政.王羲之书法的美学思想[J].理论探讨,2021(9):117-118.

[7]朱奕璇.生态美学视角下王羲之书法艺术浅析[J].美与时代(下),2021(5):78-80.

[8]王岳川.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30-140.

[9]刘星振.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J].艺术品鉴,2018(14):27-28.

作者简介:

杜婷婷,硕士,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形式美王羲之书法艺术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书圣王羲之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