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学作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022-04-27孙思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学作品心理健康教育

孙思华

内容摘要:现今因为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极大改变,但持续的发展相应也为人们带来一定心理压力,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面临学业和未来工作两方面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当前各大高校虽然也在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其具体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没有发挥出教育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大学生的心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是社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代的大学生身上承担着建设社会的重要责任,所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既能让自身的身心获得健康那个发展,同时也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文学作品的根源来自于实际生活,可以客观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阅读后也能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这也是文学作品突出的作用。用文学作品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让教学实效性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效果并非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明确未来目标,并持续为之努力。

一.利用文学作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角度来分析,学生教育也就是借助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人从其他角度重新了解自己,从而激发人们潜在的能量与斗志,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文学作品既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刻画出真实的生活,人们透过对生活的描写得到启迪,从而学会从客观视角辩证的区分是非和善恶,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1]。文学作品的这项功用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为两者的融合应用打下基础。

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分析,人的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七个层次,审美需求则刚好可以利用解读文学作品来实现[2]。尤其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仅专注于专业课程,或者是阅读一些文学涵养较低的书籍,导致自身的文学素养相对较低。并且大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引导,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重点关注大学生两方面问题,分别是学业和就业,但是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却没有受到重视,所以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普遍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没有进行及时更新,长时间下来教学的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利用文学作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效果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3]。

二.用文学作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一)教师指导与学生阅读相结合

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部分经典的小说类型作品篇幅普遍较长,甚至达到几十万字,导致学生在阅读时难以把握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正确指导。同时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内容,在学生阅读后针对作品的主旨和核心思想进行详细讲解,幫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深化对作品蕴含情感的认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作品的精髓,让文学作品发挥出作用。

(二)多种载体配合使用

教师在利用文学作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多种载体融合应用于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也可以在课堂中带领学生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还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作品内容概况和主旨思想,最后让学生在阅读后自主编排话剧,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既能将文学作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具体展示出来,也能深化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总结反思

教师在学生通过阅读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并反思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征文竞赛以及辩论竞赛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有进一步的了解,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从将在作品中获取到的启发内化于心,并践行在实际行动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文学作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体验式的教学体系

高校要想通过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打破心理健康课程相对独立的局面,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4]。高校要积极建立起融合模式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并在每学期都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以其他学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要积极应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文学鉴赏、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讨论等多项环节,让学生在互动性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文学作品实现完美对接,实现他育模式和自育模式的有机结合。从学科渗透的层面进行分析,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包含许多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点提现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带来影响[5]。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观点,教师要始终给予包容的态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提升认知经验。

(二)注重教学引导

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为提升教学实效性,应该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加以丰富。这样才能在传递知识时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高校可以将文学作品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让文学作品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在此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作品[6]。例如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作品的创作年代与当前我们生活的年代截然不同,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足的时期,没有战争没有掠夺,学习和生活都能稳定进行,而作者所处的时代却恰恰相反。在教学实践中去,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阅读翁文中的经典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刻感受主人公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借助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经历来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思考自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根源是什么,鼓励学生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还可以以文中主人公情感变化作为主线,让学生详细写出自己阅读感悟,借助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学生汲取到作品中的力量,从而能够勇敢面对未来的困难。

(三)把握教育细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把握好教育的细节。这里可以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可以让文学作品的内容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多重感官上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7]。例如在自我毛泽东经典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带领学生回顾艰难求索的历史道路以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使学生通过阅读让自己在沉淀中逐渐成长,进一步思考自己要如何面对当下,如何选择未来。教师还需要结合各个年级学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为学生推荐相应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展开阅读,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积极情感,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实现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所创作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主要都是透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来真实呈现当时的社会现状,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愤怒的情感。造成文中所描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这一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源自于主人公自身思想受到禁锢有关。学生在阅读后也会引发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与主人公相似的特征。所以说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积极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影射,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习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只有学会多角度思考,才能有效避免强迫人格、偏执人格、依赖人格的产生,这些不良人格都会造成学生偏激性的认知。譬如偏执型人格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都会相对极端,这都是因为片面性思考问题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利用好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逐步建立起正确价值观念,学会多维度全方位的认知问题。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色彩,是哲学思维的体现,观看同一事物,角度不同,看到的效果也就不同。又比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者用理性在克服自己的无奈之情,这句词的启示意义在于,很多事情的结果都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可以控制的,需要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防止步入到思想和行为的误区。如果能够在另外的角度思考,很可能就会有既然相反的结果。

(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质

缺少客观积极的品质,学生很容易就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甚至是陷入到焦虑的状态中,如果不能及时对这种消极情绪加以管控,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情绪悲伤或者处于焦虑状态,阅读语言情境优美的诗歌之后,就会有效将消极情绪转移,具有释放心理压力的作用。就如同我国古代中唐时期的诗人刘禹锡,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偏远贫困之地,但是并没有阻碍生性坚毅的他创作诗歌,刘禹锡很多作品都能感受到他的刚毅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豪放的胸襟和乐观的品质。所以在优秀文学作品的加持下,既可以更好的塑造学生的心灵,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始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生活,这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很多大学生都处于盲目学习的状态,并没有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每天不知道要做什么,被无所谓的小事牵绊住,遇到问题也极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被作者以及文章中主人公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染,进而联想到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更是对拼搏不懈这些理念建立具体的认知。以《老人与海》为例,老渔夫连续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但是依旧不肯放弃,直到在第85天终于钓到一只巨大的大马林鱼,大鱼因为重达1500磅,拖着老人的渔船向海的深处游去,并且五次袭击老人。即使如此老人依旧没有放弃,在没有助手、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老人与大鱼僵持两天两夜,终于杀掉大鱼。老人拖着大鱼回到港口,只见大马林魚最后只剩下一幅骨架。作者在这里就是应用反向衬托的手法生动刻画出老人的坚毅顽强的性格。学生经过阅读后,也必然可以深深受到感染和熏陶,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坚韧,只有结合强大的矛盾对立面才能够衡量出来。所以借助文学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坚定意志的形成,以明确的目标作为自身行为的导向。

综上所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用以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以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当前大学生时刻面对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和未来工作压力,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说,有压力的同时相应也可以激发出动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文学作品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提出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杨超.文学力量滋养心理健康——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深刻[J].传播力研究,2019,000(018):P.194-194.

[2]任毅.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思考[J].文学少年(10):1.

[3]王卓.用文学作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6).

[4]王志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5Z):66-67.

[5]鄂静萍.文学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审美探析[J].语文建设,2013(15):59-60.

[6]杨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8.

[7]郭成,李谷静.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0.

(作者单位:桑德兰大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学作品心理健康教育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文学作品与数学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