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破”与“立”

2022-04-27李英哲胡中锋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李英哲 胡中锋

摘 要:目前,高等教育评价“破五唯”这一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人才培養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五唯”的痛点。只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厘清“五唯”带来的影响,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待破之题”,才能让教师回归到应用型教学和研究的本质,做到人尽其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五唯”;人才评价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现实基础

2015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首次明确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而出现的新的高校办学类型,其特色定位在于“应用”,是针对原有大学办学性质同质化,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出的新决策。“十三五”期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事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也成为了新时代“双一流”本科高校建设工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建设的又一项重大工程。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依旧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具有一定历史的地方本科高校转置而成,如北京联合大学、沈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二是升本及新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深圳技术大学、广州交通大学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为契机,积极构建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新学科,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结合学科特色,探索产学研教学路径,注重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对应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在于服务地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因此教师结构也应当从单一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和技能型等复合型教师队伍转变,教学内容也应当更多从理论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促进学生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学习转变。

在教育评价方面,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支撑度”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要求。虽然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但部分高校依旧以研究型高校指标作为自己的办学标准,变成了“研究—应用型”大学,在实际办学及评价过程中依旧以研究型大学为标杆,关注并大力宣传学校的综合排名及学科排名,忽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以教师科研业绩成果和论文数量作为评定教师好坏及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导致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科教学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未能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应是培养人才推动区域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却重科研轻育人,因为相比之下科研成果比育人成果更容易获得。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招聘时依旧将科研指标放在首位,并且对于新晋教师提出明确的业绩要求,导致很多本身在实践教学技能方面就存在不足的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干脆放弃课堂教学质量,按课件朗读课程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破五唯”这一话题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和引起热议的主要原因。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待破之题”

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的倾向,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破五唯”这一概念,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唯论文”等的顽瘴痼疾,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3]。相对于以往包含在其他文件中的零散政策不同,这次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从前绩效导向下的“五唯”指标体系已经从评估标准变成了最终目标,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人才评价格局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回归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目标下的教学和研究本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人尽其才。

俗话说“不破不立”,现在“破五唯”的呼声很高,但是“破”后如何“立”才是关键所在。破了原有的体系怎么立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研究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标准是否应该相同,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五唯”的形成和影响。

之所以会有“五唯”,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五唯”均是高校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项目,且这些指标相对容易量化,并能够与绩效改革挂钩。“唯学历”这一现象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本科、硕士、博士、985、211一直是社会各界谈论的话题之一。对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在人才招聘中没有明确写明毕业学校要求,但是在同等条件下依旧会向“985工程”“211工程”等学校的毕业生们倾斜,但是如果应聘者自身能力够强还是可以破除这一问题的。“唯论文”几乎是所有高校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论文数量及层次成为了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在研究型高校,论文是衡量教师科研业绩水平的有效指标,如果一个教师长期没有发表高质量论文是难以证明其学术水平的。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师重点更多在于实践应用上,在实验设备、研究环境、科研场所等与研究型大学都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依旧要求教师发表与研究型大学相同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显得不合情理。这直接导致了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术研究任务,继而轻忽教学主业,成为了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的根本原因。甚至,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留在学校继续工作,会采取一些不正规手段,破坏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相比于论文,“唯项目”则更是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身上的一座大山,国家级、省级项目数量成为了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甚至对于很多青年教师来讲到了“没项目不行”的地步。众所周知,科研项目的评审竞争非常激烈,应用型大学教师的项目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项目通常放在一起评审,这也导致了应用型大学教师申请项目十分困难,项目要求越高带给教师的压力也就越大。“唯奖项”“唯帽子”的情况与“唯论文”情况类似,都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不得不去追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对“五唯”的追求主要还是源自于学校的压力,学校想要提升自己的排名,就不断地对教师提出业绩要求。任何行业都存在“二八定律”,高校也一样,绝大多数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都集中在极少数的学科专家身上,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只能靠众多教师的共同成果来提升学校的排名,甚至有学校为了排名搞些虚假招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当“五唯”成为了教师晋升和决定教师去留的唯一标准时,教师们不得不选择牺牲教学,科研任务完不成不仅职称评不上,而且可能还会丢掉工作。作为教师,他们当然知道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也知道企业工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是人才培养是漫长的,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是双方交互的过程,想做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需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还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的特点,显然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这种情况下对于教师们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考验,有些教师发了近百篇论文,但从未思考过这些论文的价值所在,教学和测验草草应对,却被学生打高分;有些教师从实际出发对学生严格要求,最后却因无论文只能一直做讲师,被学生看不起甚至因为过于认真被学生评价为苛刻和给予低分。可以看出,应用型高校人才评定以“五唯”为标准,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也影响了学生们的价值观,破坏了学校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在“破与立”中构建有生命力的人才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破五唯”破的不是论文、项目,破的是“唯一”,要打破现有“五唯”作为应用型本科教师的晋升和评价唯一标准,建立起更有生命力的、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本质的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增加教学型教师职称岗位数量,加强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把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采用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等,强化教学考核要求,突出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效果。

对于论文和项目等方面的要求,不再作为第一标准,而是作为应用型教师科研能力的参考,不严格以论文数量、引用次数、中文核心等作为评定论文质量的标准,要综合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根据学校专业等情况制定符合学科发展的合理化的期刊论文目录,充分考虑到实践性研究的成果。对于职称评定,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应该更加鼓励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提高自身实践技能,鼓励一线教师创造更具实践意义的成果,对于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同等对待。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生计而不断地发文章、搞研究,主要就是抓住了“五唯”与绩效间的简单关联。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将绩效评价重心向课堂教学质量转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绩效业绩的标准,减少不必要的评审和评估,以更好地满足教师们的基本保障,缓解其现实生活压力。

此外,高校应加强教师教育信念的建设。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深信不疑的认识,以教育观念、教育情意以及教育个性作为具体表现,与师德养成密切相关,是提升教师师德修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人才评价应当与物质绩效奖励分割开来,当教师以作为教师这一职业为事业而不只是生活所需时,教育环境也将得到改善,风趣幽默、深受欢迎却一辈子只能是讲师职称的情况也将不复存在。

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和研究型高校不同,其重点在于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科研人才,而且也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主体应当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而不是简单地跟随舆论随波逐流,更不能盲目效仿,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只有站在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角度,让教师和学生拥有话语权,才能构建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这一教育指挥棒的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FA210064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015-10-23)[2021-09-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2021-09-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20-12-31)[ 2021-09-2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27/content_5583094.htm.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慕课建设SWOT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