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取效行为角度分析小说《祝福》的人物语言

2022-04-26潘悦

河北画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鲁四祝福祥林嫂

潘悦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取效行为作为引发争议最大的言语行为,因为其定义的模糊性和其取效效果的不确定性一直以来都未受到学者的充分重视,甚至很多学者常常会将取效行为同它的取效效果混为一谈。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厘定取效行为和取效效果的各自的定义和相互之间的界限,再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小说《祝福》的人物语言特色,以期对该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也为语言学和文学两门学科的联结提供借鉴。

一、术语的界定

现代语言学认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行为,称之为言语行为。当我们在说一种语言时,我们就是在执行一种受规则制约的行为形式和行动取向。言语行为的理论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其中取效行为是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作为言语行为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取效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曾被重视,这也是由取效行为本身结果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实际上完成了三种不同的行为:说话行为,即人们在说话时会移动发音器官,发出一定的声音;施事行为,即人们说话时,不仅说出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这些单位具有一定的语力;取效行为,即说话人的说出的话语引起听话人自身做出的各种反应,使听话人产生感情、思想或行为等效果。

总之,在奥斯汀看来,取效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或者作用,而且不管这些效果是否符合说话人言语行为的本意,它们都可以被看作是说话人行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有歧义的。发出取效行为的说话人,他本身是期望在言语交际中达到以言取效的结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奥斯汀把说话人发出的取效行为混同于由听话人完成的取效效果这是不对的。因为在“言语行为三分理论”中,三种行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必须是由同一个说话人发出和结束的。所以我们认为根据效果来定义行为,实际上是混淆了言语行为的主体,实际上是用听话人的反应来确定、评价说话人的所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取效行为应该只取决于说话人,它只由说话人决定和发出,而取效行为最后在听话人身上引起的取效效果就无法由说话人操控了,因为该取效效果不仅与取效行为有关,还受到不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人物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是由听话人完成的取效效果,而这一效果不属于说话人发出的取效行为的一部分。

鉴于此,本文将取效行为和取效效果重新进行划分,以便我们更好地借助该理论分析下文材料。我们认为取效行为一定是由说话人发出的言语行为,并且在说话人的说话动作结束后,取效行为也随之结束。但是取效行为中包含了第一种“取效效果”,这种取效效果是说话人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是说话人在发出的取效行为中携带的效果,这是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目标,因此我们把这种效果称为“期望取效效果”;而在说话人发出取效行为并且该行为作用于听话人之后,取效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即听话人在接受所取效行为后产生的反应和其他效果,我们称之为“实际取效效果”。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三个概念:说话人可控的取效行为、期望取效效果、听话人发出的实际取效效果。三个概念相互关联,当期望取效效果和实际取效效果的匹配值越大,说明说话人发出的取效行为越成功,而当期望取效效果和实际取效效果的匹配值越小,就说明说话人发出的取效行为越失败。

当然,还应指出,期望取效效果和实际取效效果的匹配值不只受取效行为一个因素的影响。对说话人的意图能否在听话人身上引起说话人期待的效果,还是应该从三方面看。第一个方面,说话人的表达是否正确、得体,表述是否恰当。第二个方面,听话人能否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取决于听话人的素养、悟性、所处环境和其他各种可能的语用因素。由于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领会能力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听话人在接受到同一取效行为后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应该具备的共同统觉基础看,“我们与对方的统觉内容的共同部分越大,我们在与对方谈话时就会越容易理解和领悟他的话语;而交谈双方的统觉内容差别越大,他们之间相互理解起来就越困难”。(Якубинский 1996:42)第三方面,听话人是否愿意接受说话人的意图,并实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发出的行为。这一方面完全受到听话人的控制。因而这一方面也属于说话人最不确定的一方面。因此,在做文本选择和分析语料时要控制好变量,以便更好地研究分析。

二、小说《祝福》中人物语言取效分析

(一) 人物语言与取效行为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人物语言主要指的是文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通常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时,我们可以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和神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而因为人物说的话最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所以,认真研究人物语言,对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成功的对话,对展示人物的身份、神态、情感及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物语言即对话的作用有很多,其中包括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等。

本文将从取效行为的角度分析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中的人物语言,深刻剖析该小说人物语言中包含的取效行为的部分,探究说话人的取效行为会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实际取效效果和期望取效效果是怎样的。从而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语言中的取效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艺术感染力的,也使我们能从全新的视角来再次感受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小说《祝福》简介

《祝福》是鲁迅《彷徨》小说集中最著名的小说,该小说反映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中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被残酷的封建礼教社会吃掉、悲惨地死去的故事,也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这个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第一部分先写了叙事者“我”问到故乡鲁镇遇到祥林嫂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写祥林嫂第一次丧夫后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经历。第三部分写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逼迫她再嫁后的生活。最后一部分写祥林嫂再次守寡并且丧子后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最后惨死于街头的境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部分的人物语言中的取效行为,看看人物语言是如何在特定人物心理,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达到“吃人”的悲惨效果的。从而得出,在经典小说中取效行为的力量所在,以及人物语言对表达小说主题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取效行为和取效效果的实例分析

在文章前半部分,第一次守寡的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虽然对这位新寡有些嫌弃,但是看在她干活卖力,就把她留下了。这一时期,祥林嫂是幸福、满足的,鲁四老爷并不阻止她祝福礼,也不嫌弃她参与祭祀。而等到祥林嫂第二次守寡回到鲁四老爷家时,鲁四一家却对她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四家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祭祀,而在这一次四婶完全没有用祥林嫂帮衬,祥林嫂一开始没有察觉异样,只是照例勤快地收拾祭品桌子,于是围绕着分配祭祀酒杯和筷子一事展开了下列包含取效行为的对话:

例句①: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例句②: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在例句①的人物语言中,四婶是说话人,祥林嫂是听话人。四婶发出的取效行为是阻止祥林嫂碰到酒杯和筷子,四婶取效行为相应的期望取效效果是祥林嫂能停止触碰祭祀酒杯和筷子的行为。因为四婶对于祥林嫂来说是上级,所以祥林嫂在接收到四婶发出的取效行为时,祥林嫂理所当然地停下正在进行的动作。此时,作为听话人的祥林嫂完成的实际取效效果也是停止触碰祭祀酒杯和筷子的行为。但是作者在此处用了一个副词“讪讪”来形容祥林嫂缩手的动作,“讪讪”一词在这里就是用来形容祥林嫂被四婶制止后,因不解四婶的阻止而表现出的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也就是说,在例句①中,祥林嫂完成的实际取效效果还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四婶的取效行为而产生的困惑和不安。但是从例句①中我们还不能具体感受出四婶的期望取效效果除了“祥林嫂能停止触碰祭祀酒杯和筷子的行为”外还有没有“令祥林嫂明白她自己不能碰祭品”这一效果。

在例句②的人物语言中,同样的,四婶是说话人,祥林嫂是听话人。四婶发出的取效行为是阻止祥林嫂碰到烛台和让祥林嫂明白她不能碰祭祀用品,四婶取效行为相应的期望取效效果是祥林嫂能停止触碰烛台的行为和祥林嫂不再碰祭品。此时,作为听话人的祥林嫂完成的实际取效效果也是停止触碰烛台的行为。但是她变得更加疑惑了。因此,在此处祥林嫂同步完成的第二个实际取效效果是产生更大的疑惑和不安。

在例①、②的对话过程中,祥林嫂是不明白她为什么不能碰祭祀用品的,后来在与柳妈交谈后,她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被认为是不祥的,是因为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两个男人还都去世了。在那种封建落后的社会思想下,祥林嫂这个苦命的女人也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所以她听从了柳妈的建议,攒够了一年的钱才在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后来当祥林嫂捐完门槛觉得自己解脱了之后,她又主动地、坦然地去碰祭品,于是围绕着祭品一事又展开了与例①类似的对话:

例句③: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在例句③中,四婶是说话人,祥林嫂是听话人。四婶发出的取效行为是阻止祥林嫂碰到酒杯和筷子,同时表达对祥林嫂的嫌弃。此时,四婶取效行为相应的期望取效效果是祥林嫂能停止触碰烛台的行为和祥林嫂应该明白她自己为什么不能再碰祭品。通过“炮烙似的缩手”“脸色灰黑”“失神”等词可以看出,在此时作为听话人的祥林嫂完成的实际取效效果除了停止触碰酒杯和筷子的行为外还陷入无尽的绝望。尽管祥林嫂认为自己捐完门槛后可以重新作人了,可是她在祭祖节时还是受到了来自四婶的比以前更加直白的、冷漠的拒绝。从这三次多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底层女性的压迫,和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

三、结语

本文厘定了取效行为和取效效果各自的定义,并且提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概念。我们认为取效行为一定是由说话人发出的言语行为,并且在说话人的说话动作结束后,取效行为也随之结束。但是取效行为中包含了一种说话人期望达到的效果,这是说话人的取效行为目标,因此我们把这种效果称为“期望取效效果”;而听话人在接受所取效行为后产生的反应和其他效果,我们称之为“实际取效效果”。之后我们又用三者来分析小说《祝福》的人物语言特色,通过对四婶和祥林嫂三次对话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荼毒和自由意识的控制,也使我们对该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希望从取效行为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能为其他学者提供了研究文学文本的新视角和新切入点。

猜你喜欢

鲁四祝福祥林嫂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