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22-04-26刘晶
刘晶
(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体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运用他们的智慧,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积累出各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狭窄的视界,但同时也闭塞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重学识,讲礼仪,一代代人沿着先辈的足迹,更新迭代、与时俱进。国家要兴盛,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文化的传承更是造福子孙的绵延福泽。小到一支小曲,大到一幢宏伟的建筑,非遗文化在用各种不同的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传统未必是旧的,现代的未必是新的,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用新的审美思想去审视传统审美事物的魅力,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岁月长河中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不可忽视也不可抛弃的。即便到了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人、孕育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鲜活的生命力,是支撑中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保障。文化的发展,关乎着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兴盛,只有发展好优秀文化,保护好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不断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灵魂,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
将传统的艺术符号进行提炼重构,并结合现代审美意趣,将非遗文化符号化的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感受到文化散发出来的魅力。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挖掘非遗文化的意蕴,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因子,以起到宣扬传统文化、传播非遗的积极作用。
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内外环境,需要我们不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变化,中美博弈已经演化成贸易战、经济战和文化战。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润滑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摩擦,展现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相辅、与国力相称的文化形象,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斗争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明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因此,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全球化浪潮袭来,文化交融势在必行,我们应当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在传承与保护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走出国门,与世界相遇,与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相互学习,最终取得自身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自爱很大程度上创新了文化表达方式,增加了文化传播渠道,也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与影响力。例如: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中,运用交互式信息手段,通过数据中心与网络服务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使全世界人民拥有一次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创新才能让中国文化既能不忘本质,又能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发展力,加强创新与发展,这既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到来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了进一步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应当积极运用好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积极推动文化传播与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信息化时代也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又要不断促进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优秀文化相互融化,并利用好数据信息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中取得新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人群青黄不接,导致一种“人亡艺绝、人死歌绝”的现象
大多数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年纪过高,传承人稀少,一些较为稀有的非遗在全国甚至只有一两位传承人,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局面。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性,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耗费时间、金钱以及精力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并且,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的要求极高,许多年轻人无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越来越少,渐渐出现了人亡艺绝,人死歌绝的现象。
(二)传承人未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不高
虽然我国在不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度不够高,大多数年轻人对于传承人这个工作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一定程度上不愿意主动成为传承人,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许多传承人在社会中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社会地位也不够高,这就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去。
(三)非遗保护财政投入落实难度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对其传承的技艺以及传承人的保护落实都需要较多的资金维护。而由于其中涉及的资金涵盖方面较广,导致财政投入落实难度大,难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项充足的资金,导致非遗保护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常常出现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使许多保护措施难以推进。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保障自身权益,最终不得不放弃传承事业。因此,为了进一步鼓励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投入,并合理落实资金,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加强对传承人的关注与保护。
(四)与当代中国文化之间割裂现象比较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灵魂,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生生不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没有被及时赋予时代的内涵,导致其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失去活力,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进一步保护传统文化,应当加强其与时代精神的联系,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应当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活力。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使其呈现多元化。对于信息化可能会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应当积极利用各种手段促进二者相互融合,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缺乏系统的保护,导致一些文化面临失传甚至消失。另外,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存在管理上的空白,因此出台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迫在眉睫。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应当大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各项法律规范,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广大年轻人积极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不断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
三、信息化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
(一)优化非遗技术支撑,扩大非遗数字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文化保护领域也开始大展拳脚,数字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等,打开了文化保护的新模式。在非遗保护和传承领域,数字技术也开始参与其中,并逐渐扮演起重要角色,借助数字技术的先进手段,有利于全景化展示非遗之美,唤起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喜爱,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奠定更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形式,扩大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使其与现代科技结合,满足年轻人的喜爱,从而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在传承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国的人民了解,大大增强了我国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拓展非遗传承路径
借助三维动画、全息影像、VR全景视频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数字技术手段,非遗文化不单纯只依靠传承人的现场演示,非遗技艺的全过程可以被以数字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技术手段加工,让观众可以从多维度的视角去欣赏非遗技艺的全过程,包括非遗工艺品的制作全过程都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极大增强了非遗的趣味性,让观众更深度的了解非遗。对于一些已经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记录下来,为我们的学习与了解提供了有效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一些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通过数据信息,也能够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刻画出来,使其更加鲜活,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信息化手段作为重要的传播介质,应当建立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通道。在高科技手段助推下,积极传送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传统文化,让信息化平台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三)贯彻非遗大数据理念,推动非遗“智能+”传承
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拓展非遗产业链,通过打造丰富多彩、质量精良的非遗活动产品、文创产品,大大增加非遗的附加值,提升非遗的变现能力和商业价值,由此增强公众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现在公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非遗作为非常具有特点与价值的文化资源,不能仅停留于固化的保护阶段,而要加快在保护中利用的速度,大力发展数字化非遗产品,依托于互联网的广阔渠道,发挥创新创造能力,用更多样式新颖、质优物美的产品拓展市场,推动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大家不再追求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更青睐于数字信息化、方便快捷的表达方式,因此,数字化非遗产品更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能够有效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影响力。
(四)不断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保护相关机制
推进机制体制向有利于信息融合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互联网信息发展与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机制;国家应当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发挥好信息化技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对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将数据信息技术与保护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加强宣传力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知晓,能够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四、结语
非遗与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播好非遗与传统文化。要迅速建设非遗大数据平台,开启非遗文化共享与传播、创新与发展的新阶段。要发挥网络视频、短视频、抖音等作用,使其成为宣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全社会不断深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够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能够积极地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去。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优秀的核心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相结合,不断推进其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