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品质:核心素养本位下的语文作业重构
2022-04-26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孙秀君
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孙秀君
教育部“双减”政策已落地一段时间,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是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语文学科的作业,因形式单一、缺乏趣味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众多争议。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它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形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语文作业怎样重构,才能呈现指向全面育人的新样态呢?
一、提高作业精准度,让目标与任务一一对应
课堂就是主战场,为打好40分钟减负增效的攻坚战,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与探索,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教有方向,学有目标。设计的作业,要基于文本,契合学情。从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是环环相扣又互相促进的。这样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成长,提高作业精准度,能让教学目标与任务一一对应。
(一)着眼整体,锚定单元要素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扎根”的时节。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运用多种方法学字,既要课上记得牢,还要会运用。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集中识字单元,有《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四篇课文。每篇课文的识字侧重点不同,分别为归类识字、蒙学识字、儿歌识字、字谜识字。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可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设计拼图游戏、猜字谜等家庭作业。说一说、问一问、玩一玩、猜一猜,像这样的家庭作业新形态,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为学生创设了言语表达的交际平台,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言语表达素材。
(二)定位落点,深入单篇解读
《燕子》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也是本单元 “动物植物”人文主题中“动物”的代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积累。为更好地落实这一语文要素,使单元大目标有效定位到每一课小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设计以下作业:
作业一是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短语,这些词语能再现文中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勾勒春的画面。第二组为主角小燕子,通过对它不同部位的细致描绘,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丰富语言素材。第三组要求在原有的言语积累上进行拓展运用。
作业二是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从“斜飞图”到“横掠图”,教师由扶到放,指导学生借助具体的文字及画面,边读边想象再表达。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学生在文本间走了几个来回,丰厚的言语积累为言语表达提供了保障。
作业三是在学完新课后在课后完成的。三项作业由易到难、环环推进、层层深入,尤其是最后的仿说练习,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从词语短句上升到完整的句子。这样的作业过程,也为学生建立了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模式。三项作业体现了作业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
二、拓宽作业灵活度,让任务与活动步步转化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和学生主体经验、情感世界相联通,拓展作业的灵活度,努力做到加减并行、意趣共生。
(一)重视积累型作业,夯实学科基础
语文基础的夯实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厚积”才能“薄发”。课堂上,教师要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增加诵读感悟的任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引领学生沉入文本, 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习得阅读方法。班级里,要多开展“循环日记” “与经典同行” “阅读存折”“采蜜本”等积累型活动,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角度来呈现作业的样貌。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精心记录,做个有心人。丰厚阅读积累,聚焦核心素养,这也应该是现今语文作业所要传承的意义。
(二)促进实践性作业,激活思维表达
“走进想象的世界”,让学生在纸上按手指印,再发挥想象编故事是三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语文园地“初试身手”中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交流平台”,帮助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充满想象力的情境创设中,用五颜六色的画笔赋予手指画新的活力与生命。例如:
(1)画一画: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
(2)编一编: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又会发生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呢?
(3)讲一讲:秀出你的作品,也期待听到你精彩的故事哦!
在特定的想象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我手画我心,选择喜欢的人物形象来画一画、编一编、讲一讲,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迸发出更多灵感。像这样基于能力的实践型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从后期反馈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们乐说、善说,也逐渐变得“有话可说”。
(三)倡导任务型作业,提高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需要自主建构与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与社会接轨、与生活链接,在不同的活动中感知、理解、思辨、表达、运用,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这促使我们把作业设计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单一到多元转化。基于素养的任务型活动,会不断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达,建构言语图示。
学完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这一课,教师就要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家庭,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开展“我是美食代言人”的活动。系列作业设计如下:
(1)食全食美我来夸: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美食让我们大开眼界,你最喜欢家乡哪道美食呢?说说你的理由。
(2)美食渊源我会讲:《舌尖上的中国》拍出了诱人的烟火味,也道出了美食背后的许多渊源。你喜欢的家乡菜,是否也蕴藏着一些故事呢?找找资料、问问家长,然后可以在班级群里分享哦!
(3)我的厨房我做“煮”:同学们,穿上围裙,咱们就是小小厨师啦!别忘了教教大家,制作美食的时候,你用到了哪些烹饪方法,期待你的拿手菜哦!
厨房的温度决定了家的温度,学生的参与度也成就了言语体验的深度。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探索,在实践探索中成长。这样层层递进的任务型作业,如纽带般完美链接了课堂与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言语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增强评价贴合度,让活动与结果层层进阶
作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无声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教与学的信息反馈,找到改进教与学的关键点,传递教与学的育人真谛。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条线,那么各项作业就是一根藤。教师的作业评价必须和藤紧紧贴合在一起,相互依存、同生共长。
(一)评价路径:从口头到纸笔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的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这一学习任务,如果对学生一一进行评价,时间与精力就会消耗较大。为提高效率,增强评价的贴合度,可以从口头转变到纸笔来评价,所以设计如下练习单:
创设情境,在交际语境中,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搭建平台。这样一来,学生答题就像与诗人交流,与文本对话,能轻松流畅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评价与反馈也更有针对性。
(二)评价方式:从单一到多元
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语文作业也是如此,体现了学科的融合。因此,教师的评价不只是简单的分数或笼统的等第,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法多元化。有时,温暖贴心的留言、形象有趣的简笔画,对于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作业反馈,更是心与心的交流。语文作业评价方式的改变,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而提升其素养、滋养其心灵。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们将积极探索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力求在提高言语品质的基础上,重视作业精准度、灵活度和贴合度的三维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