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 1,25-二羟基维生素 D3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2022-04-26李锦霞贺容容屈圆
李锦霞,贺容容,屈圆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检验科,西安 710015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细菌感染、遗传等均可能引起胃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胃癌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1-3]。由于胃癌的发生发展由多种因素参与,包含多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因此,寻找可监测胃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4-6]。研究显示,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作为维生素D的一种活性形式,在影响钙磷代谢的同时还可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环节,对肺癌、乳腺癌等具有抗肿瘤作用[7-9]。但关于1,25(OH)2D3在胃癌中作用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外周血1,25(OH)2D3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初次确诊为胃癌;②纳入前未接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③入组前未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损伤或凝血功能异常;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纳入研究前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观察组中男 57例,女 41例;年龄 38~75岁,平均(62.39±6.81)岁;TNM分期:Ⅰ期39例,Ⅱ期29例,Ⅲ期30例;分化程度:低分化39例,中分化28例,高分化31例;淋巴结转移52例,无淋巴结转移46例。同期选取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 42例;年龄 38~75岁,平均(63.10±6.94)岁。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抗凝处理后3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1,25(OH)2D3水平,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Ca2+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 1,25(OH)2D3、Ca 2+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1,25(OH)2D3、Ca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血清 1,25(OH)2D3、Ca 2+水平的比较(±s)
表1 两组受试者血清 1,25(OH)2D3、Ca 2+水平的比较(±s)
组别1,25(OH)2D3(ng/ml)Ca2+(mmol/L)观察组(n=98)对照组(n=100)t值P值15.42±1.47 22.39±1.60 37.702 0.000 2.19±0.08 2.23±0.11 2.931 0.004
2.2 不同基线特征胃癌患者血清 1,25(OH)2D3水平的比较
不同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肿瘤部位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期、远处转移和肿瘤直径≥4 cm的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期、无远处转移和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基线特征胃癌患者血清 1,25(OH)2D3水平的比较( n=98)
2.3 血清 1,25(OH)2D3水平与胃癌患者不同基线特征的相关性
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P<0.01),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均无相关性(P>0.05)。(表3)
表3 血清 1,25(OH)2D3水平与胃癌患者不同基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胃癌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缺少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10-11]。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调节免疫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刺激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凋亡,是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2-14]。维生素D本身不具有活性,在肾脏内经过1-羟化酶作用后生成有活性的1,25(OH)2D3,作为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其水平高低受到钙磷代谢的影响,同时还参与调节人体功能,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5-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1,25(OH)2D3、Ca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胃癌患者血清Ca2+、1,25(OH)2D3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8]。钙在体内通常以结合状态或Ca2+形式存在,而Ca2+形式才具有生理活性,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呈低表达[19-20]。由于胃癌患者的胃肠功能较差,对维生素D的吸收、代谢存在障碍,因此,血清1,25(OH)2D3水平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期、远处转移和肿瘤直径≥4 cm的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期、无远处转移和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表明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会受肿瘤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远处转移和肿瘤直径的影响。这可能与维生素D可抑制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有关,可能随着胃癌进展,维生素D受体表达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使具有活性的维生素减少,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恶性肿瘤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较低。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表明胃癌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与患者TNM分期、分化程度明显相关,可通过1,25(OH)2D3水平高低判断胃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外周血1,25(OH)2D3水平较低,其水平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均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