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产生与流变

2022-04-26崔娅辉

新闻爱好者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融媒体

崔娅辉

【摘要】融媒体时代,网络推动了网络词的产生、传播和流变,赋予其时代特性。以“潘嘎之交”为例,它源于潘长江和谢孟伟之间的直播事件,利用“管鲍之交”语言模因而成,该词借助网络传播,发生语义流变,主要有虚假之情及前辈对后辈发展的有意阻挠两个义项,亦做专有名词。然而随着网络热度的下滑,该词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传播;“潘嘎之交”;产生机制;语义流变

融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社交已经网络化,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B站)等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而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也必然促使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并突出表现在网络词上。下面我们就以“潘嘎之交”为例,着重分析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产生及流变。

一、融媒体时代网络词产生的特点

语言具有动态性,其中词汇与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突出的表征之一就是新词语的不断涌现,成为构架起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分支之一。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交流传播载体的网络化,使语言的衍变在词汇方面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其一,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海量信息伴随大数据技术,其中的一部分很容易成为焦点被人们提取加工,生成网络新词语,并在网络中共享、扩散,同时也受网络传播的复杂性影响,还可能使其产生语义流变[1]。其二,融媒体背景下,在给予受众音、像、字等多模态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自媒体人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人人皆可能是信息的产出者和传播者,同样也都可能是网络新词语的缔造者和推动者。

网络词“潘嘎之交”源于2021年上半年所发生的与直播互动有关的一个事件。因饰演热播剧《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一角走红的谢孟伟在演艺事业发展受阻后转型做起了直播带货。2020年下半年他被举报销售假酒,同年12月据传遭市场管理监督局的点名批评。谢孟伟通过直播向广大网友道歉,其中潘长江在连线中语重心长地规劝谢孟伟不要卖酒,后者当即潸然泪下。2021年4月,网友们发现,潘长江自己也做起了直播卖酒。于是网友们反过来让谢孟伟去劝对方,被谢孟伟拒绝。潘长江却未及时就此事作公开回应。于是,网友将二人之间的整个交锋过程凝结成“潘嘎之交”一词。

可见,“潘嘎之交”代表了融媒体时代由网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思量,进而创造出来并在网络中传播使用的众多网络词的缩影,带有鲜明的融媒体时代印迹。

二、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产生机制

从根本上说,网络词等新词语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不稳定的要素,有语言“晴雨表”之称,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消亡。单说新词语,它们产生的根本动因就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即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新现象或新变化,需要人们去对它们进行认知和表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新词语。作为2021年刚刚在网络中浮现的新词语,“潘嘎之交”显然是网友对潘长江和谢孟伟之间所发生事件指称的产物。

(一)融媒体时代新词语产生的范式

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产生机制具有多元化,其中常见的有三种:第一,借用外来词,这也是最直接、简便的新词语生成范式之一。外来词进入网络语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很high、wuli韬韬”等。秦琳将网络词语的西化作为语言污染的表现之一,认为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实现和谐、规范、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能大量使用,甚至需要摒弃这种新词语的产生方式。第二,通过隐喻构造新词,例如“内卷”。这种网络新词语,形象生动又不乏娱乐性,但缺点是产生速度稍慢,且要求创造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第三,语言模因,即对汉语原有词语或固有格式的模仿复制,生成一系列新词语[3]。

(二)融媒体时代的语言模因现象

语言模因在融媒体时代大有可为,究其原因是它自身的优势所决定的。语言模因可以高效便捷地产生包括网络词在内的新词语,顺应了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需要及特性;同时又能够迎合网民们的心理诉求——彰显出自我的话语权益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精准度高却难度适中,总之,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故语言模因逐渐成为网络新词语产生的主流范式。

语言模因一般分两个环节。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确定原型词模。语言模因中用作模因的原词语或原格式一般称为词模。以“潘嘎之交”为例,它的词模是汉语的成语“××之交”,例如忘年之交、点头之交、君子之交等。这里面最典型的词模是“管鲍之交”,因为它涉及了两个人,先秦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且也是由这二人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概述而成。在认知语言学中,一般将一个范畴中最具典型性,拥有最大相似性的成员称为原型,因此“管鲍之交”就是“潘嘎之交”的原型词模。

第二个环节是替换。在原型词模向新词语模因的过程中,一般并不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复制,而是要出现不变和可变。从形式上看,原型词模“管鲍之交”为定中结构,其中的“之交”是词模中的不变部分,一般作旧信息;前面的定语则是可变部分,用“潘嘎”替换“管鲍”,再组合自然就构成了“潘嘎之交”。这也是语言模因的重点,即承载着语言表达的新信息。同时,语言模因过程中还运用了转喻,用演员最典型的角色(嘎子)代指演员(谢孟伟)本身,这一点使语言模因后的词语“潘嘎之交”要比原型词模“管鲍之交”更复杂,也更需要有人的认知的参与。从内容上看,原型词模“管鲍之交”通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属于正面评价词语;而“潘嘎之交”目前在网络中多表示虚假情谊或行业内部前辈对后辈的别有用心的劝阻,是负面评价词语。也就是说,原型词模仅仅是形式被复制,不包括语义。这种选择性模因不僅更加贴合源事件本身,也更具有映射当下人际关系的时代感。

网络词“潘嘎之交”的形成机制,实质是融媒体时代人的模仿创造能力和时代映像交融并语言化的产物。青年网民针对现实事件,有意识地选择成语“管鲍之交”作为原型词模,然后通过语言模因构造出新词“潘嘎之交”,并生成了新义。故语言模因的实质就是“旧瓶装新酒”,用旧的语言形式作模子,注入新信息,表达新内容。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选用成语作词模的原因。简单来说,其实是语用表达求新逐异和语言经济原则之间矛盾调和的结果。“潘嘎之交”没有直接使用外来词,而是选用汉语的成语作模因的基础,体现出中国网友的“文化自信”和语言张力,非常有利于纯化网络语言环境。

(三)直播互动事件与网络词的生成

“潘嘎之交”的产生与谢孟伟和潘长江之间的直播互动事件有直接关联,这种先天优势也使其的生成符合事件范畴理论。事物和其发出的动作或者动作和其所涉及的事物组成了事件。事件隶属于人的基本认知范畴,分为通指事件和具体事件两种类型[4],“潘嘎之交”显而易见属于后者。其中的“潘嘎”是本次事件的关涉对象;“交”是事件的动作,也是事件的核心。“之”是从古汉语沿用下来的一个虚词,相当于“的”,作整个定中结构的标记。但是在事件的界限方面,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这一反转事件整体构建出该词,此时“交”可指“交手、交锋”等;二是潘长江劝说谢孟伟之后即形成了这一网络词,“交”指“交流、交往”。不过,前一种意见更受大众认可,原因是更能“打脸”,也更能迎合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群体心理意识。该词映射出融媒体时代,普通大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反思和发声,彰显了大众的话语权和语言的创造力,尽管该词的语义属于负面,却表明中国青年群体正趋于理性,有助于网络语言规范化和文化自信战略的实现。

三、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语义及流变

(一)信息传播与网络词的语义流变

语言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每一个一经产生的网络词都必须包含至少一个明确的释义。像“潘嘎之交”,它的语义目前一般多表述为:行业内资历较高的前辈,通过假意劝告年轻人,使自己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行为。然而,信息传播不仅是网络词语义生成的基础,也是其语义变化的推动力量。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快,使网络词在形成后的短时间内就转变成了热词,比如B站设有“潘嘎之交”专栏,出现众多短视频解释版、搞笑版等,拥有上百万的点击量和数千条评论。同時,随着网络词在网络中语用频率的激增,语义也开始逐渐变化。在搜索中我们发现,“潘嘎之交”在网络中出现了两个比较显著的含义。例如:

(1)雷军造车王传福喊话 上演车圈“潘嘎之交”?(汽势传媒,新闻标题)

(2)遭遇“潘嘎之交”:见面互称姐妹 背面却设陷抢单(上游新闻,新闻标题)

例(1)中的“潘嘎之交”使用的是上文我们所指出的语义,即前辈对后辈发展的有意阻碍;例(2)偏向于指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汉语是话题型语言,刘丹青先生认为话题优先表明语用先于句法和语义[5]。这在网络词的语义及语义流变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潘嘎之交”作为网络新词语,在信息传播的推动下,语用扩展,进而促发语义延伸,表示两个不同的语义或者两个不同的义项。

那么,这两个义项是怎么来的呢?这和“潘嘎之交”的语义生成模式相关。该词在语用中出现了两条不同的生成路径:一条是直接从潘长江和谢孟伟之间所发生的事件推导出“假情假意”的语义内涵,我们将其作为该词的第一个义项。而另一条路径则需要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先由潘长江和谢孟伟的身份激活出娱乐圈的前辈和后辈,再进一步扩展为某行业内部的资深人士和新人;第二步,通过潘长江有意劝阻谢孟伟不要再直播卖酒,结果自己反被打脸的事实,触发语义联想,明修为对方着想的栈道,暗渡阻碍对方发展的陈仓;第三步,语义整合。因人的认知的完形性,使词义出现高度的概括性,即词义不等于其所构成语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潘嘎之交”最终生成行业内有资历的前辈假意劝告后辈,以保持竞争优势的义项,这是该词的第二个义项,也是其所表示的主要含义。

(二)信息传播与网络词的词性变化

仍以“潘嘎之交”为例,它是一个事件名词,同时该词在网络中也能够用作专有名词,例如:

(4)“潘嘎之交”成热词,64岁潘长江不止被群嘲,还丢了半生的脸面(平行娱乐空间)

(5)快讯!“潘嘎之交”商标被抢注(潇湘晨报)

这两例中的“潘嘎之交”均倾向于用作专有名词。其中例(4)报道中对潘长江的称呼也因为该事件,由“潘叔”转变为“潘子”,礼貌等级明显下降。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认知是搭建现实世界和语言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到网络新词语“潘嘎之交”上,网民对其使用的泛化,令该词的词性和词义相互纠缠,发生复合式变异,例如:

(6)被骂哭的张晨光,是“潘嘎之交”下一位无辜者(腾讯网,新闻标题)

(7)戴教授与张晨光,都是“潘嘎之交”下的无辜之人(腾讯网,新闻内容)

这两例出自同一则新闻的标题和报道,“潘嘎之交”在这里用作了专有名词,有蹭热度的嫌疑,其语义也并非是上述两个义项,而是指对老艺术家直播带货行为的指责。可见网络新词语伴随网络传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语义也随之不断地波动,这也是它们的初始特点之一,不足为奇。

四、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发展走向

融媒体时代,网络词的走向有两种情形:一是经由网络传播迅速扩散、共享,并在热度不减和语用频率的推动下,网络新词语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世界,成为流行语,例如“躺平”。二是网络词热度突然降低,信息传播速度猛然下降,语用频率高速下滑,在融媒体时代将导致其很快被人们遗忘,最终弃之不用变成旧词语,如“神马都是浮云”。

网络词“潘嘎之交”比较有意思,在2021年上半年,该词形成不久便占据了当时的网络热搜,属于当之无愧的热词,有大量的视频版、图文版、表情包版等对它进行说明和解读,并且网络点击率的持续走高又让该词语在短期内泛化,出现了一些以该词为原型的衍生语词,如“潘承嘎业”“东潘效嘎”“潘里潘气”“潘出于嘎而胜于嘎”“潘嘎之交淡如水”等多模态再加工模式。然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潘嘎之交”热度不再,传播速度断崖式下降,该词逐渐无人问津。这种高开低走的现象令该词仅仅是昙花一现,终将湮没于时代的信息洪流之中。

[本文为202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话语分析视域下主流媒体短视频事件的传播效能研究”(2021BXW027);202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现代汉语框架语研究”(2020BYY020)]

参考文献:

[1]瞿旭晟,赵鹏程.现状与特征:社会网络分析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21(3):67-69.

[2]秦琳.论语言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5):101-106.

[3]何自然.语言模因中的元语用意识[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1(1):41-47.

[4]韩蕾.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与系统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61-175.

[5]刘丹青.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18-428.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周口师范学院讲师)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融媒体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网络圈层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