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沟通》课程改革探索
2022-04-25韩立娜
韩立娜
【摘 要】 明晰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定义及基本要素方面的不同,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手段,以团队为形式,以自主为机制”的体验式教学理念。通过对《管理沟通》课程目标、改革的具体内容、改革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管理沟通理论和技巧的知行合一能力。
【关键词】 管理沟通;体验式教学;改革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Han Lina
(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ential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erms of definition and basic elements were clarified firstly.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s as the center, experience as the means, team as the form, and autonomy as the mechanism” was introduced. Furthermor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put forward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reform,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flexibly use the theory and skills of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229(2022)01- 0117 - 03
1 体验式教学概述
1.1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设立实际或过往经历的情景,使这些情景由学生再次呈现出来,根据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规律生成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亲身参与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1]。传统教学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被动听课,听讲效果差、积极性缺乏,学生很难去独立思考,更难产生创新思维。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除了定义不同,还体现在一些基本元素上,如图1所示。
1.2 体验式教学的理念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手段,以团队为形式,以自主为机制”的新理念。通过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的体验项目的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体验项目进行相关的模拟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创设的情景模拟活动,使得学生的合作、协调、组织、策划及决策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专项能力,包括演讲能力、面试能力、谈话能力、报告书写能力、与企业员工及领导对话能力与交流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在不同的创设情境中,对不同的沟通管理技巧的掌握及展示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学生的仪容仪表及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最终使学生能提高自身的核心价值及竞争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 《管理沟通》课程改革方案
2.1 改革的必要性
2.1.1 教师角色定位需转变
要从当前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学生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参与中建构知识,在体验中去践行知识,教师只负责引导和指导工作。
2.1.2 缺乏互动性
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限,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少之又少;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频繁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沟通技巧和展示自我价值。
2.1.3 学生体验匮乏
目前,管理沟通的实践内容比较单一,以案例分析为主,没有情景教学,没有新鲜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该困难,提升教学效果。
2.2 改革目标
《管理沟通》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定的。《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以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意识,而且要掌握管理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管理沟通技能。为此,对课程进行体验式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和技巧,使其成为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2]。
2.3 改革的具体内容
2.3.1 改革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管理沟通》的课堂构建为体验式教学的主阵地,确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角,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3.2 丰富教学手段
体验式教学主要采用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演练和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情景任务,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每组领取任务后,进行组内分工,最终协作完成任务。学生在沉浸式体验教学过程中,自主养成“发现-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不断完成的情景任务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知识和培养管理沟通的技能。
2.3.3 转换角色
首先要明确学生是课程的主角,只有明确定位,才能在课程的学习中发挥掌控和主导作用,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位学生,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2.3.4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多元化、多角度的教学评价,是体验式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更综合且全面评价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体验式教学一般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维度入手进行综合评价,不能以笔试考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
3 《管理沟通》课程改革方案实施
3.1 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型
体验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掌握管理沟通知识且运用沟通技巧的目的[3]。该模式的主体结构为:情境中提出问题——合作中探究问题——交流中解释问题——应用中解决问题——反思中深化认识——知识经验在归纳中得到升华和内化。
3.2 体验式课程内容模块
打破《管理沟通》课程中常规章节限制,将管理沟通知识体系分为原理模块和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中个体需掌握的四个基本沟通技巧:倾听、演讲、阅读和笔头沟通;组织需掌握的管理沟通技巧:会议组织与沟通、危机沟通等,如图2所示。
3.3 落实体验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目标,设计体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制定进度安排、督查规则、每组任务的评分标准。按照分组标准,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任务组。学生在接到体验任务后,自行确定任务选题、自行制定计划、落实分工、开展活动、总结经验、展示并提交成果。通过体验任务,学生们在整个活动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任务小组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不断地进行组员间的沟通再沟通,齐心协力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管理沟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如图3所示。
3.4 运用多元体验方式
通过对学生进行面谈和调查问卷,记录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有哪些需求、期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来拓宽设计思路、增强课堂的实效性[5]。
3.4.1 情境创设体验
根据《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创设某些情景,可以运用视频、音乐、图片等创设教学需要的情景。
3.4.2 課堂互动体验
小组讨论、辩论、讲座、小组游戏等是课堂互动的主要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参加互动项目的种类更加丰富,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4.3 角色扮演体验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把自己带入到角色中,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不同角色的不同沟通技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来获得个人沟通经验和交际能力的提升。
3.4.4 社会实践体验
参与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有很好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3.5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管理沟通》课程体验式教学期末成绩的评定构成,包含了平时小组模拟情景任务表现、社会课外实践、课堂考勤和纪律、期末综合沟通能力展示等。全面评价体系要结合过程和结果的考量,最终的评价要设置自评、互评、小组评等评价环节,不再是只有教师能评价,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同学、家长参与进来,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
4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型,使体验式教学理念深入课堂,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22-128.
[2] 何颖.基于CDIO理念的《管理沟通》课堂情景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23):283-284.
[3] 汪宏.《管理与沟通》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7(32):124-125.
[4] 郑银玲.高职《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18):206-207.
[5] 谢清.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