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探讨
2022-04-25贾希爱
贾希爱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紧跟改革的浪潮不断开展经济建设工作。事业单位所管辖国有资产的数量也在快速地增长,国有资产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事业单位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到明显的作用。现阶段,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还存在部分问题,需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切实找出解决方案并出台各种管理规定,促进国有资产的良性发展。本文针对事业单位阐述了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产管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策建议
在经济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下,事业单位所管辖的国有资产的数量随之增加,党和国家領导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国务院在2021年所出台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从侧面反映出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各种储备型的资产管理,将现有的固定资产系统优化,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保证国家的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越发的重要,未来会成为国家审计管理部门以及巡视组重点关注的内容,虽然政府管理部门针对国有资产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整个资产的管理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所管辖的国有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国有资产开展管理工作,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中的管理者需要对现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改革原本落后的体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技术,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步,满足国家的财政发展需求[1]。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将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离,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将节约的理念传递给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人员,保证各项资金的支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的实现账实相符,避免事业单位在运转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以及贪污腐败的情况。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部分单位内部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制定的管理条例仅仅是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负责部门,单位内部没有设定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出现管理职责不清的情况,当出现资产管理问题时,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会相互推诿不负责任,造成资产出现损失的情况;其次,国有资产在具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没有针对资产的情况开展分类工作,不能有效开展资产的盘点与分类工作,资产不能实现全面的细化操作,开展具体工作时缺少细则管理,也有单位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规定对现有的资产开展评估工作以及审批工作,甚至有些单位的负责人不经过审批程序,便对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外借等处置工作;最后,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现有的采购不能开展监管工作,派出人员开展监管工作也会因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了解采购预算的制定情况、采购资产的质量标准以及招标的程序,造成管理效果不佳。此外,事业单位中关于资产的管理制度更新速度较低,不能与国家的政策相适应,当资产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缺乏制度上的支撑,导致很多管理工作不能顺利推进。
(二)预算管理不全面
事业单位由于资金上的优势,对预算的关注度偏低,整个预算管理工作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在运转时不能将预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很多单位的通病是关注资产的数量、工作效率偏低。当管理部门在制定年度预算时,不能充分的关注到资产的库存情况、设备的实际运转性能。工作人员不能对已经形成的数据报表开展分析工作,编制出来的预算报表脱离实际,造成编制出来的预算报表不符合要求。不仅如此,在资产管理中,往往侧重于绩效考核以及预算编制,对预算过程未能实施全面管理,虽然注重预算工作的精确度,却造成了资源浪费。另外,该项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知和了解不够全面,不少认为这项工作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在认识偏差的影响下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由于资产管理未能有效渗透预算管理,这样会导致预算管理处于形式化层面,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基础管理不够彻底
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基础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也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来看,有些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对基础管理的认知不够全面,管理意识也比较薄弱,影响这项工作的推行效果,一旦出现了管理偏差将无法实现战略管理目标。在具体开展基础管理工作中,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资产制度不够完善,资产分类的划分也不够清晰准确,一些单位会将固定资产划分到低值易耗品中,这样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进而造成资产损失。第二,在资产信息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各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合作,资产台账不够完整,一些资产的变动登记也不够及时,这样就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当一些资产长期处于账外时,无法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第三,实行新制度之后,会计核算工作往往会将公共基础设施看作是一种新的资产,将其从固定资产中剥离出来,对此进行独立核算。然而,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些标准规定不够明确,一些折旧年限和分类方法等比较笼统,这样就无法精准进行会计核算[2]。第四,在资产盘点过程中,一些清查工作比较形式化,面对种类繁杂的无形资产又或者是数量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很难逐一进行盘点,这样就会导致存货缺失,资产性能也不能够及时的确认,无法取得满意的核算成果。第五,在体制改革的影响下,不少资产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因为移交手续以及相关资料不够完善,很难及时进行流转,不仅无法变更产权,也影响了国有资产高效率使用。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根据现阶段实际现状来看,资产管理平台并不够完善,资产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未能全面覆盖有关信息,在盘点过程中也无法进行动态管理,这样很容易导致部分资产处于系统之外,一些事项也不能利用信息化平台完成。就资产管理来说,信息化管理系统往往会采用多方开发的方法,不同资产的数据未能被有效整合,从而影响了资产管理质量。另外,在不同的环节中,各模块也比较独立,比如说,财务核算与预算管理模块之间在信息传递方面出现了失衡的问题,管理人员不能掌握可靠数据,这样将会直接影响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也不利于资产的充分利用。35D0D324-C69F-4DC1-902C-29E38624CF12
(五)监督评价不够全面
在各种体制的不断改革下,事业单位作出了诸多改变,在资产管理方面逐渐建立了资产报告制度,并且加大了执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资产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也发挥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不过,在具体实施资产管理工作时,有些事业单位依然在报告制度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有些人无法全面识别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对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由于问题的根本产生原因未能明确,执行效果必然无法贴近理想目标。不仅如此,有些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也不够端正,报告内容的真实性与资产管理实际现状不够统一,再加上绩效考核标准不够明确,直接影响了报告制度的应用价值,其监督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一些考核程序无法体现应有的操作性,上级部门也就无法针对报告内容进行系统评价。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加大内部控制力度
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进行完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借助于资产管理制度的约束,详细说明不同资产的归口,明确管理人员以及各个岗位职业,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第二,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在采购、调剂、租赁等环节中要做好监督评价。例如对资产进行配置时,管理人员要主动履行自身的职责,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坚持落实“勤俭节约”的原则,面对大额资产,在采购之前需要开展深入调研,也可以组织专家评审,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对资产进行租赁时,相关流程要规范,做好评估的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要坚持公开原则并保证公平性,审批程序要落实,一般可以将相关业务的处置结果公布于有关平台,保证资产的收入和上交及时。第三,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在采购环节,监督工作要落实,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在此基础上也要对采购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各项资金得到高效利用。第四,紧跟时代发展以及制度改革的脚步,针对资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从实际现状出发调整原有的制度,认真修改其中的不足,以此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
就预算管理来说,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也能提升管理效率。在资产管理中,需要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要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规划进行结合,制定的标准要科学合理,保证资产预算的严谨性。在采购工作方面要控制金额,没有预算的资源不能采购,防止超支,这样能够控制采购过程[3]。第二,在预算管理中,要重视预算编制以及考核工作,也要加大过程管理力度,结合政策、经济以及市场等分析调整预算,在根本上识别相关影响因素,以此避免资源浪费。第三,预算管理要鼓励全员参与,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部门,预算管理的开展要成立专业小组,组成人员要以各部门骨干人员为主,让他们利用各自专业特长发挥自身能动性,全面分析预算编制的可行性,这样可以科学应用资金,也能将预算管理渗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优化基础管理,弥补资产管理漏洞
为了全面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保证其安全性、完整性,需要以战略眼光看待這项工作,事业单位要从基础管理出发,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将潜在的管理漏洞全面消除,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第一,宣传培训工作要及时举办,加大相关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资产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第二,各部门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全面开展台账建立工作,保证账目和物品的一致性[4]。第三,在资产管理中,除了要关注固定资产,也要对无形资产给予高度关注,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详细的说明不同资产的分类标准,让会计核算工作能够顺利实施,进一步规范资产核算工作。第四,事业单位要做好资产清算工作,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清点,全面了解资产的实际状况,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第五,对资产移交手续进行完善,规范办事流程,尤其在房屋移交时要说明权属,做好相关登记工作。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有关数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资产管理逐渐应用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够保证数据贯通,可以促进资产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资产管理方面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事业单位可以构建数据库,借助于资产管理平台进行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全面纳入资产的配置、应用以及流转等业务,各项业务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完成。资产信息的覆盖范围要不断扩大,尽量实现全覆盖目标,让资产管理人员能够掌握资产动态[5]。第二,事业单位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各项资产,资产管理也要与其他环节相连接,不管是采购还是财务核算,在数据方面要贯通,提升资产数据的利用率,在各大决策中为领导提供准备的参考依据。第三,在数据资源方面要做好规范工作,从长远角度考量,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法,尽可能整合国有资产,从而实现资产共享目标,也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提供保障。
(五)构建监督评价体系
在事业单位中,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绩效考核的实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资产管理效果,作为事业单位,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资产管理流程,进一步研究绩效考核指标,开展考核活动,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绩效考核结果要深入分析,细化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让国有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要及时查找这项工作的漏洞,明确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促进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改革,这样让资产管理更具有目标性,保证国有资产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事业单位在管理国有资产时要正确认识这项工作,内部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流程也要持续改进,同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等,弥补这项工作存在的漏洞,这样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真正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为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版,2021 (11):2.
[2]莫娟,陈武权.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 (07):2.
[3]马晓苗.基于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管理文摘,2021 (20):2.
[4]闫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2021 (09):2.
[5]魏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 (14):2.35D0D324-C69F-4DC1-902C-29E38624C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