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

2022-04-25胡智锋陈寅

编辑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十九大中国特色

胡智锋 陈寅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指导下,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战略政策解读、创作生产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成就。突出表现为:全面、系统、深入阐释和分析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度聚焦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创作实践、创新现象及其潮流趋向,深入阐发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发展的显著特色;凝练中国学派、中国模式,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话语,形成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初步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

【关键词】十九大 主旋律影视 影视理论体系建构 中国学派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4-103-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4.013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表现得非常活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指导下,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战略政策解读、创作生产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成就,提出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话语,形成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这些学术成果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经验性影视现象的积极呼应与高度提炼总结,也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影视创作生产的深度学术回应与理论创建,初步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影视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影视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战略政策解读:坚持中国道路,彰显中国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影视领域迎来了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聚焦文化强国、影视强国建设,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影视领域研究的主基调、主任务、主方向。在战略政策解读方面,集中体现为全面、系统、深入阐释和分析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影视发展重要政策文件为遵循,探索实现影视高质量发展、建设影视强国的路徑方法。

1. 历史性成就与变革:阐释当前中国影视强国建设的总体特征

在中央影视机构改革(电影工作划归中宣部统一管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新组建)后,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中国影视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影视高质量发展、影视强国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影视领域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创作生产、工业化建设、市场开拓、技术研发、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就,特别是中国影视领域以艺术方式书写和记录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为推进中国影视强国建设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2. 紧扣强国目标:解读分析影视发展重要政策文件

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以《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为遵循,探索统筹推进影视行业改革、推进影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法。

“十四五”时期仍是中国影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政府、学界和业界的重要判断与共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一方面为从“大”到“强”制定具体量化指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1]另一方面强调政治性、艺术性、社会性、市场性四个特点和属性要并驾齐驱,共同把握,[2]实现这些目标则需要政策保障、人才保障、作品支撑、培养观众“多管齐下”。[3]从发展趋势上看,“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将通过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类型的丰富、市场规则的形成、全球战略的调整、传播渠道的扩展,为观众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4]

3. 新常态、新路径:探索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方向

中国影视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政府、学界和业界对于中国影视发展态势的又一重要共识。有学者将之概括为新常态,即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大电影影响的新常态轨道。[4]探索中国影视提质增效的路径、方法,成为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之一。

在发挥制度优势上,需形成推动中国影视创新发展的集体合力,提高中国影视产业市场集中度,打造具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影视企业,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在提升工业化水平上,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电影“新力量”,探求适应新时代语境的商业模式,大力完善电影工业化体系;[5]在创新生产上,聚焦新主流影视剧、科幻电影、动画电影、文化类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的创新实践,视其为实现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在规避风险和审美引领上,聚焦国家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强调要警惕资本驱动下的“流量明星”“饭圈文化”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张倡导新时代应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坚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自然健康、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审美观。[6]

4. 优势与短板并存:透析影视强国建设现状

优势与短板并存,是对中国影视强国建设现状特点的总体概括。

在优势分析方面,中国特色影视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影视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影视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位居世界前列;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影视作品,形成新时代中国影视创作模式、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不断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影视科技实力、公共服务水平、国际传播力、文化软实力等显著增强。从宏观上研判,这些优势为中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迈进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为影视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短板分析方面,一些制约中国影视发展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有“高原”缺“高峰”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7]供需错位导致的服务效能低下等结构性问题亦为主要障碍;[8]同时,疫情在给中国影视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存在的短板,影视创作、产业、经营等方面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因素制约,亟待调整转型,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趋势。

二、创作生产研究:聚焦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特色

在创作生产研究方面,集中体现为聚焦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创作实践、创新现象及其潮流趋向,深入阐发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发展的显著特色。伴随新时代影视剧创新实践的不断推进,有关新主流电影、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学术讨论和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初步形成了新主流影视剧学术话语体系;主旋律影视领域创作生产的新形态、新特征、新现象也受到深度关注和深入阐释,为                                                                                                              推動新时代中国影视创新发展做出重要理论贡献。

1. 新主流电影: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多元重构

在新主流电影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对其历史源流、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创作生产特征、艺术审美风格、价值启示、创作局限及创新策略等方面的探析,也包括大量对界定为新主流电影的影片的细读分析。

21世纪前后,作为术语和概念的新主流电影被提出。①与新主流电影相近的术语表达包括“新主流大片”“中国式大片”“中国主流电影”“主题电影”“新时代电影”“主流商业大片”,以及“主题电影创作的类型化”“主流电影商业化、艺术化”“商业电影主流化”等。

新主流电影的提出及其相关研究,是紧密伴随中国主旋律电影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创新探索实践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从历时角度看,新主流影视本质上仍然是主旋律,它是主旋律发展的新阶段,[9]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10]从共时角度看,新主流电影是国家产业政策推动、电影生产机制变革与观众需求牵引综合作用的结果。[11]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主流电影在经历若干重要发展阶段后,形成了由诸多标识性作品构成的影片序列,这成为新主流电影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基础。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系列电影,到《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攀登者》《中国机长》,再到《流浪地球》《中国医生》《夺冠》《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金刚川》《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新主流电影不断刷新国产影片票房新纪录,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新景观。主旋律与高票房的结合,再次为中国新主流电影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2]

在新主流电影的建构和重构的进程中,其多元属性、理念、价值、功能、特质、元素等不断整合、交融,逐步显现出新主流电影的鲜明品格与风格。新主流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对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中国故事的有效影像表达,实现民族化艺术风格的创新呈现;二是在投资成本、制作规模、明星、电影奇观等方面呈现商业类型片特质,体现电影工业化和高新科技水准。实现这两大面向的整合、交融,“关键在于主题观念能在影像形式系统中获得完满的艺术表达”,使“特定主导观念”获取“对应的类型片范式”。[13]

在近些年来有关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实践、学术争鸣和理论探索中,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及其主体内容、内涵日渐清晰。总体上,新主流电影逐渐“走向一种整体思维”,[14]其根基是“主流价值”和“类型创作”;[15]其核心特征包括“正剧题材、精良制作、低起点人物、个体视角、国族情怀、认同想象”;[16]其审美范式是“营造全景散点式巨制,建构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影像美学风格,塑造中华脊梁式英雄群像,铸就家国同构意识,重写历史正义并予以审美化宣示”;[17]其方式方法则是“将戏剧冲突、情感共鸣、影像奇观等观众主要欲望置于‘前景’,进而自然和柔性地激发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思考与认同”。[18]

从创作方向上看,新主流电影最突出的贡献是实现了“双主流对接”,即改变传统主旋律电影在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观众关系上的分裂状态,将类型、青春、时尚等元素有机结合在创作中,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观众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提升中国影视正面传播效果、重建中国影视良性生态,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19]

新主流电影所搭建的新的电影理论阐释框架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三分法”。作为较长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一种“常态分析框架”,[16]这种“三分法”将电影创作的主题立意、类型元素、审美表达等对立起来,不仅在创作生产层面形成了鸿沟或壁垒,而且在观众中间产生了对电影创作的误解乃至偏见。新主流电影则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视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创造性地在主流价值和思想内涵的挖掘中融入商业类型元素,强化艺术审美表达,同时进一步深度影响传统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使其更多聚焦具有时代性的人物、事件,在商业性、艺术性的基础上凸显思想性、社会性。

2. 重大主题电视剧: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生产呈现出繁荣局面和创新景观,包括《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功勋》《大决战》《香山叶正红》《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一起》《扫黑风暴》《大江大河》《都挺好》《装台》《和平之舟》《人世间》等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获得较高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同时,较好地发挥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助推文化强国、影视强国建设的作用。重大主题电视剧的提出及其深入探究,正是在这些具有新时代特质的电视剧连续掀起收视热潮的语境下生成的。

近两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的新时代”等主题召开的重点电视剧项目推进会上,明确提出“重大主题电视剧”名称及其创作要求;在2021年“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新生产”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深入阐述了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20]的“三次转化”“三重原因”,①总结新时代主流影视剧的“三次转折”和“五重空间生产”等,[21]以科学研讨方式回应了重大主题电视剧新现象,凝练出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在时代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质。

重大主题电视剧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等。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重大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兴衰荣辱、党和军队的成败胜负的历史主题,也是关于人民大众生活悲欢离合的社会主题”。[22]

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品类之一,重大主题电视剧继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方式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创作契机,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改革、建设重要进程展开创作拍摄。一方面聚焦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抗击疫情等,艺术再现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描绘与讴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时代性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扬主旋律和中国精神的同时,着力展开对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多样化探索,从创作模式、叙事结构、题材内容、影像语言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拓展,实现主旋律电视剧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从总体上看,其展现出“高政治站位”“深社会关注”“精艺术探索”的创新特质,[23]并“从不同的视角和视野承担为国写史、为民抒情、文化引领、艺术化人的功能”。[24]

从主旋律电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到新主流电影、重大主题电视剧,主旋律影视剧研究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影视剧学术话语体系。在学术提炼和理论建构过程中,新时代影视剧突破了传统主旋律影视剧的程式特征及观众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其鲜明的创作特质、生产模式、美学风貌和精神气质等得到全方位展现。

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相关研究,新时代影视剧之“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新时代气质,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上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战略眼光,将影视剧创作生产置于建设文化强国、电影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作为目标诉求。

二是新创作理念,在多元化创作中着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性统一”,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标准”,展现出思想深度、时代高度、艺术精度和情感温度。

三是新价值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贯穿于影视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全环节,并将之作为新主流影视剧创作、生产、传播的关键驱动力。特别是突破“小时尚”“小确幸”的局限性,着力引领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与诉求。

四是新生产模式,形成“一种政府牵头、国家主题、‘国家队’主体与民企‘地方队’合作、集中优势人才、多导演通力合作”的新型模式,[25]以统一布局筹划、集中优质资源、汇聚强大合力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高难度、高质量影视剧的创作拍摄优势。

五是新审美风格,以艺术辩证思维,将重大主题与多样探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義、思想内涵与情感抒发、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高新技术与审美表达等相互融合,形成多元艺术特质与审美风格交相辉映、彼此增益的效果。

3. 主旋律影视领域创作的新形态、新特征、新现象研究

(1)现象级作品:从散点聚焦到整体把握。主旋律影视领域涌现出一批现象级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现象级的共同原因是,在较高艺术成就、较好口碑的基础上,还具有高关注度(高票房/收视率)、高话题度、高影响力。现象级作品在中国影视行业具有标杆性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揭示,在国际化制作水准、品质的呈现上表现优异。[26]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地久天长》《少年的你》等现象级电影,《觉醒年代》《山海情》《在一起》等现象级电视剧,《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现象级综艺节目,先后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入的学术讨论。例如,从历史再现、社会记忆、美学新变等角度分析《我和我的祖国》,从全球叙事、类型拓展、工业美学等维度阐释《流浪地球》,从叙事策略、人物塑造、艺术表达等方面探析《觉醒年代》,从艺术融合、仪式建构、创新转化等面向讨论《典籍里的中国》等。

对于这些现象级作品的研究不仅是在艺术创作生产层面,更主要的是投向了作品所具有的整体性、社会性价值和意义,探究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径方法。透过对现象级作品的散点聚焦和规律把握,逐渐形成对新时代中国影视创作生产、创新传播的认知判断和整体把握。

(2)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新美学特征。近年来,中国影视剧的现实主义题材涌现出一批新作品,如《送你一朵小红花》《穿过寒冬拥抱你》《没有过不去的年》《小欢喜》《小舍得》《乔家的儿女》《老闺蜜》等,呈现出一种“小悲情”“小温暖”的风格,《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少年的你》《扫黑风暴》等,带有一定尖锐性的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术界与业界积极呼应这些兴起的新现象,提炼出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新美学特点。

一是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批判现实主义,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如《地久天长》在刻画“大时代背景下命运起伏的一代工人群像”的基础上,创造出一部“现实主义与东方美学的‘平民史诗’”;[27]《我不是药神》从对“痛点、泪点和锐点的发掘和呈现”,“提升为具有相当扎实的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又有一定哲理高度的优秀影片”。[26]

二是具有较强人文关怀的温暖现实主义,在直面现实矛盾及问题(涉及教育、养老、医疗、代际、家庭事业平衡等议题),以影像艺术手法触摸生活痛点的同时,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积极引导,为现实生活提供一种具有治愈感的问题解决之道,洋溢着温暖的精神气质与底色。这种新特点被概括总结为“温暖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暖基调”,强调在创作中把握好平衡各种关系的尺度。

此外,有学者在对现实主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通览中,提炼出一种创作的心灵性,并将这种美学风格称为“心灵现实主义”,依据时代性的社会环境特点与艺术创作特点,赋予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以新的时代性内涵,认为其“在讲述中国故事、凝聚民族心理和情感方面”[28]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重点电影档期:观察国产电影创新的独特窗口。国产电影在国庆档、春节档、暑期档等重点档期综合因素加持下,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中表现强劲,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档期电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主要涉及中国电影的档期历史演变、档期意识、档期价值意义、档期市场环境、档期选择策略、档期效应等。

同时,重点电影档期不断助推中国电影形成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片和电影大片,成为观察国产电影创新发展的独特窗口。如拼盘集锦式的“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以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作为创作契机,形成了“家国融一的中国情调、集群聚智创制的中国模式、形美意丰的中国仪式”[29]等鲜明特征;又如《你好,李焕英》将怀旧情感内涵与喜剧类型元素相融合,由喜剧小品衍生为春节档大综艺电影的独特形态。

三、基础理论研究:凝练中国学派,贡献中国智慧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最突出和重要的贡献是形成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全方位学术支撑。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还形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初步探索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标准及其体系,为世界影视理论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1.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强国战略的内在组成

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回应与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中国影视学术发展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提出中国电影学派、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主张和学术倡议。

中国电影学派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向设定”或“对经验事实的汇集总结”,[30]“而是要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建构一种能够贯通创作实践与理论体系、一种能够整合产业发展与文化价值建构、一种汇聚历史传统与现实经验的总体表述”。[30]自提出至今,中国电影学派已从彼时的一家之言和倡议,成为诸多学者呼应并参与深度建构的重要理论命题,并逐步发展出若干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支。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观察,中国电影学派、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及建构,一方面接续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另一方面对接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战略,呈现出历史继承性和战略前沿性的总体特征。

一是历史继承性。强调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进而提炼出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31]“从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资源出发”,梳理和构建“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32]进而从对中国电影学派自身探索历史的梳理中,认知中国电影学派、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缘起与流变、命名与内涵、总体框架、核心问题及其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体系构建中的价值意义等。

二是战略前沿性。中国电影学派是“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建构的战略设想”,[30]具有“理论姿态与文化建设意义”,[33]“具有顺应‘现代性’反思潮流、呼应21世纪中国国势的强大与当下‘逆全球化’思潮的重要意义”,[34]“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电影研究知识体系,为世界电影研究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35]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是一种更接近具有紧密制度化、专业化连接的组织型学派,其既是一项理论主张,更是文化强国、电影强国战略规划的内在组成。它的提出及建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和深化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助力文化强国、电影强国战略规划,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提出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三新”——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即基于中国发展面临新阶段的历史方位,文化和教育发展面临新理念的使命召唤,电影事业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其理念和主张可以梳理为战略观、文化观、美学观、创作观和教育观五方面,旨在打造具有原创力、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的电影艺术作品,回应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学术建设以及社会引领的四重历史和现实需求。[36]

2. 融通中外、兼容并包:中国影视评论标准及其体系建构

推进和强化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中国影视评论工作迎来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高专业度的影视工业体系、高关注度的影视文化领域、高影响力的影视传播格局,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领域通过学术平台、主流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等多元化平台展开影视评论工作,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影视评论机制和科学健康的影视评论生态。而面对专业复杂的影视评论工作,如何探究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标准、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体系,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影视评论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突出亮点,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民族主體性。从民族国家维度看,中国电影评价标准与中华民族电影艺术总体特征的精神属性、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历史风范的思想品格紧密关联,关系到民族主体性的建构。[37]

二是融通中外。以世界代表性电影评价标准为参照系,厘清这些标准的特色与局限,进而突破单一电影价值观,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融通中外、兼容并包的中国特色电影评价标准及体系。

三是多元融合。从多元化社会环境来看,伴随媒介背景、观影阶层、观影方式、电影功能、电影思维的新变,需构建一种综合多元的电影评价标准体系,包括对象视点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开放、判断指标的多元。而优秀影视评论标尺亦建构在一种多元融合的特征上,具体体现为人文性和建设性、专业性和精准性、社会性和大众性的融合。①影视评论者应具备“坚守价值观、强化时代观、追求审美观、辨析文体观、建设评论观”[39]五种观念。

此外,连续出版多年的《中国电影批评年鉴》形成对中国影视评论焦点问题、整体态势、发展趋势的年度性检视。

总之,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标准及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强新时代影视评论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影视创作生产,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学术价值和精神高度,展现中国特色影视评论的独特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3. 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中国特色影视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展现出中国特色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独特风貌,既与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丰富实践相互呼应,又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美学理论资源一脉相承,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学术理论支撑,也为世界影视理论研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主要包括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新力量导演、共同体美学、新基建、“一带一路”电影、小康电影、电影伦理学等。

(1)中国电影工业美学与新力量导演。中国电影工业美学首先在2017年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提出;2019年,电影工业体系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体系的建构)成为当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2021年,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出版,形成电影工业美学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与构建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观念、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中国电影强国等重要内容相呼应与契合。建立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电影产业整体性提升的基础上,电影工业美学力图建构一个互补辩证、兼容并包且务实有效的理论体系,在强调工业意识的同时,更呼唤美学品格的坚守和艺术质量的提升,[40]具有对于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观念革新意义和理论建构意义。

与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紧密贴合的,是被命名为新力量导演群体的创作实践及研究。相较代际导演群体和代际划分,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划分,呈现出历史延续性与现实独特性、新时代与新全球化之间的紧密关联。他们是在网络文化、视觉文化、游戏文化、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媒介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而在主体性、电影观、受众观、电影美学风貌和创作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导演不同的新特点,[41]形成独特的主体特征、电影观念、创作思维、生产方式与美学风貌。

(2)共同体美学。在2018年由《当代电影》发起的“再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中,共同体美学被正式提出,其在全球化进程和视野中讨论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建立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电影之间的有效联系,形成与《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张暖忻、李陀,1979年)的跨时空对话,开启了对新时代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再度审视与理论探索。

共同体美学与中国古代和合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呼应,直面中国电影的现实问题,形成一种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之间紧密关联的理论话语与体系。在宏觀上倡导建立整体利益观、共同利益观、长远利益观、平衡利益观;在微观层面聚焦影片中真实的人物、人性、人心、人情,强调与观众产生共情、共鸣和共振。[42]

(3)新基建。中国影视行业的新基建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科技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电影产业所处的“矛盾叠加期、利益分化期和发展模式的更新换代期”的现实环境判断。[43]面对中国电影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疫情冲击下所暴露的发展短板,强调在发展理念和方式上推进发展转型,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影视行业发展格局。

(4)“一带一路”电影和小康电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拥有历史渊源和当下新关联,具备打造“一带一路”电影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共同享有的叙事基因、共同的情感与记忆”。[44]“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电影形成“一种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合拍片’的‘共享型’创作”和“共享、共通、多元素融合”[45]的创作新思维与新特质。“一带一路”电影研究是跨文化研究、中华文化创新转化研究、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增益价值。

小康电影是指近四十年间聚焦中国“小康之家”和小康社会建设、关注中下阶层和劳动阶层的人物及其生活状态的电影。[46]贯穿于中国新时期、新世纪和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康电影,在其创作和演进中呈现出“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情绪和审美取向”,标志着“时代艺术的发展方向”。[46]

纵观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体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共性特征。

一是坚持用辩证思维来观察、探究、阐释新时代中国影视新问题,体现影视技术、市场、产业与影视艺术、审美、文化的辩证统一。在学术概念的凝练及其学理性阐发中,始终体现出这两大面向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始终秉持技术、市场、产业与艺术、审美、文化在影视行业创作生产中紧密关联、彼此增益的观念。

二是强调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的紧密结合,及时呼应与对接新时代中国影视发展需求。这些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紧密围绕中国影视领域的现实问题,从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出发,始终立足影视发展的中国语境,扎根影视文化的中国土壤,从中国影视学术和理论维度来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如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主体建构具有在学术史层面的历史延续性,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提炼升华;新力量导演的相关研究则紧密结合新时代以来中国新导演现象及其创作实践;共同体美学也是一种基于实践性的影像审美倡导。[47]

三是体现跨学科研究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展开在开放性综合学术场域中的中国特色知识生产与知识再生产。这种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征,不仅展现出社会学、产业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化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对于影视学科理论建构的滋养和丰富,而且较为显著地展现出影视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影响力。

电影学与伦理学的交融碰撞,产生电影伦理学这种“以影像的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影片表现的伦理取向为核心研究内容的电影理论方法”;[48]电影工业美学在思维上的中层理论定位、本土化意识、开放性立场与创作紧密结合等特征,决定了该理论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延展性;[49]共同体美学创造性地拉近了中国古代智慧与西方近代思想:从中国和合思想到古希腊共同体理念雏形,从马克思、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到滕尼斯、鲍曼,其深入考察共同体思想的演变史,建设性地融合了世界范围内共同体思想研究的精华,并做出当下动态实践和未来前沿发展的诸多论断。

结语

通览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高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道路,是其鲜明底色。新时代中国影视学术领域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经验、中国价值,凝练中国学派、中国模式,展现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国风范、中国气质,逐步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影视研究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尹鸿. 从《长津湖》登顶看“十四五”电影创作如何更上层楼[EB/OL].[2021-11-26]. 央广网,http://ent.cnr.cn/yingshi/20211126/t20211126_525671720. shtml.

[2] 刘俊. 解读“十四五”电影规划 期待更多“现象级”作品[EB/OL].[2021-11-22].央广网,http://ent.cnr.cn/dj/20211122/t20211122_525668284.shtml.

[3] 苗春. 聚焦电影强国建设 打造更多优质国产影片[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1-07(007).

[4] 尹鸿,张晶. 从非常态发展进入新常态轨道——迈向“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电影[J]. 编辑之友,2021(2):33.

[5] 饶曙光,李国聪. 提质增效与升级换代:构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格局[J]. 中国文艺评论,2018(6):36.

[6] 胡智锋,胡雨晨. 警惕“流量明星”带来的不良审美风尚[N]. 中国艺术报,2021-08-27(002).

[7]“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EB/OL].[2021-11-09].国家电影局网,https://www.chinafilm.gov.cn/chinafilm/contents/141/3901.shtml.

[8] 张斌,陈朝彦. 新时代农村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与路径[J]. 编辑之友,2021(11):70.

[9] 盖琪. 新主流影视:历史位置、问题意识与使命意识[J]. 编辑之友,2020(5):73.

[10] 陈旭光,刘祎祎. 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J]. 编辑之友,2021(9):60.

[11] 张斌. 新主流电影的产业动力与文化逻辑[J]. 编辑之友,2020(5):64.

[12] 尹鸿. 从2019年国庆档影片分析中国主流电影形态重构[J]. 中国文艺评论,2019(12):21.

[13] 王一川. 主题电影类型化新趋势与电影高峰之路[J]. 中国文艺评论,2019(12):4.

[14] 李道新. 《1921》:走向一种整体思维的中国电影[J]. 当代电影,2021(7):13.

[15] 张卫,陈旭光,赵卫防,等. 界定·流变·策略——关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讨[J]. 当代电影,2017(1):7.

[16] 尹鸿,梁君健. 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 现代传播,2018(7):82.

[17] 王一川. 《长津湖》:中式大片民族美学范式的定型之作[J]. 电影艺术,2022(1):90.

[18] 刘帆. 从《集结号》到《戰狼》: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传递与观众欲望的隐秘缝合[J]. 电影艺术,2016(4):46.

[19] 胡智锋. 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纵览[J]. 现代传播,2018(1):101.

[20] 施盈. 解码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的成功之道——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新生产学术研讨会综述[N]. 中国艺术报,2021-04-14(003).

[21] 陈旭光. 中国新主流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消费[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4):4.

[22] 贾磊磊. 为什么先烈们要对亲人说对不起——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的伦理叙述[J]. 中国电视,2021(7):15.

[23] 胡智锋. 新时代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同频 与人民共情[N]. 光明日报,2021-12-29(015).

[24] 史力竹,丁亚平. 论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选择与审美趋向[J]. 中国电视,2021(8):33.

[25] 陈旭光. 绘制近年中国电影版图:新格局、新拓展、新态势[J]. 中国文艺评论,2021(12):9.

[26] 胡智锋,何昶成. 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之观察[J]. 艺术学研究(期刊),2019(1):69-70.

[27] 王小帅,侯克明,文静. 《地久天长》:现实主义与东方美学的“平民史诗”——王小帅访谈[J]. 电影艺术,2019(3):45.

[28] 丁亚平. “心灵现实主义”创作新景观——关于近期热播电视剧的再思考[J]. 当代电视,2021(3):12.

[29] 胡智锋,徐梁. “锦”秀山河:国庆片《我和我的家乡》的类型突破与创新[J]. 中国文艺评论,2020(11):20.

[30] 贾磊磊. 中国电影学派: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建构的战略设想[J]. 当代电影,2018(5):18.

[31] 胡智锋.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提炼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理念[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3):84.

[32] 陈犀禾,翟莉滢. 国家理论: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J]. 电影艺术,2018(2):9.

[33] 陈旭光. 历史、语境、学理与文化姿态——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若干思考[J]. 电影新作,2018(2):17.

[31] 陈旭光. 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国电影学派[J]. 艺术百家,2020(2):59.

[35] 郭晓,王文娜,程佳,等. 侯光明:加快推进“中国电影学派”构建[J]. 艺术教育,2019(4):13.

[36] 胡智锋.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与未来理念[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6):4-8.

[37] 贾磊磊. 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民族主体性建构[J]. 电影艺术,2019(5):12.

[38] 陈旭光. 建构一种综合多元的电影评价标准体系[J]. 现代视听,2020(10):87.

[39] 周星,任晟姝. 五大观念认知:一种文艺评论的新方向[J]. 艺术评论,2021(9):7-19.

[40] 陈旭光. 论“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由来、理论资源与体系建构[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

[41] 陈旭光. 新力量导演的“技术化生存”:工业化、奇观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中国新力量导演系列研究之一[J]. 电影评介,2021(6):2.

[42] 饶曙光,刘婧. “共同体美学”与亚洲电影[J]. 电影艺术,2021(3):15.

[43] 饶曙光,兰健华. 共同体美学与中国电影“新基建”及其前景[J]. 当代电影,2021(6):21.

[44] 饒曙光. “一带一路”电影的地缘政治与文化构型[J]. 电影艺术,2019(2):69.

[45] 丁亚平,史力竹. “一带一路”与中国电影的新发展[J]. 艺术评论,2017(12):53.

[46] 丁亚平. “小康电影”的演进及其精神书写[J]. 当代电影,2020(12):4-8.

[47] 周星,张黎歆. 对当代中国电影三个前沿理论构架的评述[J].艺术评论,2021(3):14.

[48] 贾磊磊,袁智忠. 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元命题及其理论主旨[J]. 当代电影,2017(8):124.

[49] 陈旭光. “电影工业美学”与“中层理论”的观念及方法论——“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阐述之一[J]. 民族艺术研究,2020(5):6.

猜你喜欢

十九大中国特色
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
“十九大”的教育话题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