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出版发展趋势及研究思考

2022-04-25许洁

编辑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十九大科技期刊

许洁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我国科技出版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文章系统回顾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出版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情况,梳理科技出版产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总结党的创新理论对我国科技出版实践的引领作用,从实践和学术两个层面分析十九大以来的科技出版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科技出版事业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十九大 科技出版 科技期刊 科技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4-020-08

【DOI】 10. 13786/j. cnki. cn14-1066/g2. 2022.4.003

科技出版代表着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软实力,对普及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具有支撑作用。当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作为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成果首发竞争的主战场,我国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作为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和文化安全重大战略支撑的保障事业,科技出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在业界和学界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出版事业踏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科技出版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出版产业持续升级、科技出版工作成效明显。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取得的成绩,梳理科技出版理论研究的成果,可为下一步深入推进我国科技出版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信息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科技出版时代站位及历史使命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开始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科技出版作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培养科技人才、促进技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平台,同样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势。

十九大以来,为推动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对科技图书出版予以扶持。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对科技图书出版资助比例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显著提升;大量科技精品著作被广泛认可并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国家级奖励。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带动了科技类图书出版供给的整体增长、科技图书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和科技图书出版物质量的稳步提升。

科技图书的供给方面,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科技图书出版发展迅速。2020年,全国出版科学技术类书籍6.9万种,计3.1亿册,占书籍品种总数的17.1%,总印数的4.8%,较2017年实现了较大增长。过去五年,在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十大类科技图书中,工业技术类的总体规模一直居于首位,医药、卫生类和数理科学、化学类位居第二、第三。2020年以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方面的选题成为科技出版的新热点。从市场方面看,“十三五”期间,国内科学类图书销量平稳增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度销售码洋同比略有下降,但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大型科技出版社的营收和利润均逆势增长。从科技图书质量角度看,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8年以来,十大类科技图书重印率持续走高,说明我国科技图书市场有一批受读者欢迎、具有市场潜力的图书。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的《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及“中华影像医学丛书(12卷本)”“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8册)”等,就是这些质量上乘、广受认可科技图书中的代表者。

总结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图书出版发展取得的经验,高质量始终是发展的关键。如何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科技图书出版工作,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出版实践和研究的重点。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科技图书出版工作,一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要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三是要服务于“四个面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由出版业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地位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根本特征决定的,是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推进科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技出版也必须有祖国。近年来,我国科技出版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传播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质量优先是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打造精品力作更是科技出版工作的根本旨归,只有出版精品,才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内容出版,离不开科技编辑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相互合作,也离不开科技出版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传播推广。更重要的是,当质量和效益或者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出版人应以质量为重,坚守底线。服务“四个面向”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科技出版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国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一批反映科学研究前沿、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出版精品。要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着眼满足重大科技攻关需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出版精品。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做好科技出版,服务科技创新,助力出版强国建设,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面向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优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途径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表征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资源积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主要学术影响力指标稳居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列的少数优秀期刊。[1]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代表着学科领域内的最高国际影响力。缺乏世界一流期刊,长期制约着我国建设科技出版强国的步伐。

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点支持。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7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意见》。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2021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提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完善科研论文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2021年12月发布的《出版业 “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2020年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有257种,比2017年增加65种,进入最高分Q1区的有96种,比2017年增加50种。目前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居于世界第六位。除被国际数据库索引的优质期刊数量大幅增加,一些期刊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期刊行列。2020年,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提升至25.617,在入选JCR生物医学领域的195种期刊中排名第8,稳居前5%。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刊科技期刊Light,已连续六年影响因子超过13,稳居国际光学期刊榜榜首。综合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实力提升情况和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目标,第一阶段的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的目标可以实现。

2019年以来,《意见》的发布实施,引起了科技期刊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不少研究聚焦于以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为抓手,“高、精、尖、稳、准、狠”地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2]有学者提出应围绕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练就四大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内容质量保障能力、出版传播能力、经营发展能力。[3]也有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人員通过总结分析相对成功的科技期刊办刊经验,提出应该从吸引优质稿源、[4]组建国际化编委会、[5]提升编辑水平、[6]组织专刊或邀请专稿、[7]与有影响力的国际科研平台合作、[8]面向学术共同体提供专业化服务[9]等方面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政策是基于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实力较弱与我国快速增强的科研竞争力明显不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这两个基本现实状况提出的。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路径日渐清晰。一方面,利用政策和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培育被国际主流评价指标体系认可的世界一流期刊;另一方面,绝不一味迎合完全由西方主导的科技期刊评价标准,处理好影响因子与科研成果传播力间的关系,培育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近年来,国家科技、教育和出版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破除唯期刊影响因子和SCI等国际索引收录的评价标准,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破旧立新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出版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找到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的途径。观念上,应把期刊论文的科学价值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好影响因子与影响力的关系;实施上,应回归科技期刊科学交流和科技传播的本质功能,以我国优势学科为抓手,为学术共同体服务。

三、服务科技强国目标实现,强调科普图书出版对知识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1年5月召开的“科技三会”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国家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科技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制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2017年4月26日,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将科普作为文化创新工程的一部分纳入重点工程,倡导推动在全国开展的“科普文化进万家”,扎实开展“科普周”等活动。2017年5月8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对科普工作对象、科普产品供给、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2021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列明面向不同对象的五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针对不同科技资源的五项重点工程,为科技出版在科学普及方面提供了工作指南。2021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包括科学普及在内的科技事业投入。

从本质上看,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除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科学概念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10]而作为科学知识最有效、最直接、最广泛的传播方式之一,科普出版工作的意义深远。科普图书通过广泛地被公众拥有、阅读发挥着对受众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普出版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2020年我国共出版科普图书9 853.6万册,发行科普期刊258种,新建科普网站2 732个,创办科普类微博3 282个,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 632个。[11]我国科普图书发行出现回升,精品不断涌现,题材和内容日趋丰富。在科技期刊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科普期刊数量逆势大幅增加,并具有稳定的读者市场。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科普出版抗疫工作成绩斐然,根据《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新冠肺炎防控漫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等七种疫情防控相关图书年度印数均达到或超过100万册,其中《新冠肺炎防控漫画》印数超1 180万册。[12]

与蓬勃发展的科普出版不相匹配的是关于科普出版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中国知网收录的以“科普出版”为主题,发表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的论文数量不足百篇。从主题和内容看,这些研究大多是对科技出版实践描述性归纳总结,不少论文缺乏理论基础与方法技术,过于强调应用,且将应用窄化为向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尽管一些研究者关注到科普出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下的作用和后疫情时代科学传播的挑战与应对、[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传播的政治化倾向、[14]新媒体场域下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等,[15]但仍限于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经验与规范两类研究必需的理论观照、方法手段与过程规范。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科普出版属于科学传播范畴。科学传播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最初是被作为公众理解科学(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简称 PUS)由国外学者提出来的。[16][17]经典的PUS研究范式是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公众对媒体科学报道的使用状况及公众对科学技术政策的态度。传统的PUS研究基于“科学—媒体—公众”模型或“科学家—普及—公众”模型,[18]两种模型关注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米歇尔·克洛伊特和特里·希恩提出的“四类科学文本”(业内文本、专业间交流文本、教学文本、大众化文本)理论,[19]科普出版属于教学文本和大众化文本。“四类科学文本”理论较好地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的“黑箱”,阐明了科技出版、科普出版和科学传播的关系,应为广大科技出版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所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民科学”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以来,政府、企业和公众知晓和参与科研的热情日益高涨,科普出版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维护其社会权威性的功能日益凸显,未来的科普出版将对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起到更重要的支持作用,科普出版的理论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生产更厚重、更丰富的成果。

四、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科技出版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转变

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一批国内科技出版机构就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等知名国际学术出版商达成版权输出协议。从2003年出版“走出去”作为全面建设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五大战略之一被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出并推进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在版权对外输出、国际合作发行、合作办刊等方面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项目资助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和合作出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科技出版抗击疫情“走出去”工作成绩斐然。2020年,人民出版社与美国圣智学习集团盖尔公司和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签订《中国疫苗百年纪实》英文版输出版权协议,[20]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实现了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二种语言版本的版权输出,[21]同时,该书波兰文版、韩文版、德文版和《新冠肺炎中西医诊疗》西班牙文版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对外出版重点项目,入选2020年度“丝路书香工程”。在海外并购、全球布局方面,2019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化学学会、法国物理学会、法国光学学会、法国应用数学与工业学会正式完成了法国最大科技出版机构EDP Sciences股权交割事宜,取得了EDP Sciences 100%的股权,第一时间向全球出版中国学术成果提供契机。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印度NCBA出版集团联合成立中国—南亚科技出版中心,以“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文库”英文版为主要产品线,翻译出版了一系列代表中国科技最高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的精品图书。[22]

與方兴未艾的科技出版“走出去”实践相比,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学术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显得相对滞后。近年来关于科技出版“走出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历程梳理、政策回顾、现状总结和困境探讨等层面,尽管直面产业现状,但缺乏实证研究与理论观照,混淆了应然研究与实然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无法揭示科技出版“走出去”的规律,更难以对科技出版“走出去”战略制定和实施进行科学指导。事实上,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既是科技出版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需要。从企业国际化理论角度看,与他国企业开展合作生产、共建渠道是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初级阶段;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采取兼并收购、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国际化业务,进入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从国际传播能力的角度看,科技出版“走出去”和国家科技软实力的提升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从早期与国际学术出版商合作开展实物出口、版权贸易等活动,到今天合作出版、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甚至并购其他国家的科技出版企业,背后是中国科技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出版“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机构和工作者的地位,在国际学术界占据更多主导权,从而拥有更多话语权。当前我国科技出版国际传播能力还需在国际化表达、文化自信、科研诚信、开放科学、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与国际学术界、科技界和出版界同行展开平等对话,消除误解、扩大共识。研究科技出版“走出去”不应脱离企业国际化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两个基本理论视角和现实遵循,只有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角度审视我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战略选择和效果实现,才能深刻理解和深入分析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应然和实然,为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支撑和指导。

五、拥抱开放科学运动趋势,重视科技出版本质功能和价值目标理性回归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探索的私密科学到建制化的公开科学,再到平等共享的开放科学的嬗变。今天,开放性已作为科学的本质属性被人们广泛接受。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界普遍认为开放科学应包含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重复使用、开放科学评价、开放科学政策和开放科学工具六个主要内容。[23]开放科学的概念涵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阐明了公众对知识的需求,其倡导的开放、合作、共享理念旨在打破一切形式的垄断,摧毁把知识封闭起来的“付费墙”。[24]我国的科学发展已跻身世界前列,倡导并推动开放科学,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壁垒,建立国际科学新格局,促进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5]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事业进行全面领导,统筹协调科技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持续深入推进开放科学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在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的推动和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下,我国科技论文开放出版和期刊开放获取转型取得巨大进展,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Scopus收录数据,中国科研人员在2017年至2021年间,共发表开放获取论文1 088 043篇,占该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全部论文数量的31.52%。中国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总量逐年递增,截至2021年12月,DOAJ共收录中国期刊204种,占DOAJ收录期刊总数的1.17%。除了科技论文开放获取出版,中国的机构知识库、数据论文、数据期刊、预印本数据库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数据论文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作者发表的数据论文总量达237篇,占全球数据论文总量的0.94%。自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创办GigaScience、《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和《地球大数据(英文)》四种数据期刊。机构知识库方面,截至2021年12月,收录在开放获取知识库目录平台(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简称DOAJ)的中国管理运营的机构知识库共有64个。预印本方面,截至2021年12月,中国预印本平台ChinaXiv发布的论文总数达15 608篇,通过与高校、学术团体、政府部门合作,该平台还建立了多个学科化和区域化预印本平台。

开放科学运动推动了学术出版与科学交流生态的变革,颠覆了传统科技出版的盈利模式,打破了商业性科技出版公司对前沿科技信息的垄断,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开放科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在探讨开放科学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26]总结国外开放科学的现状与趋势、[27]分析国内外开放科学环境与政策[28]等方面,仍然缺乏对科技期刊出版和开放科学的本质及其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开放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打破科技出版的“付费墙”,而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应如何理解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科技期刊应如何应对和支撑开放科学的发展?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科技出版的本质功能。从科学交流系统角度看,科技出版具有注册、审核、传播、保存科研成果的功能,其特有的同行评审过程作为科学交流系统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机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科技出版功能实现的基础条件。开放科学的根本旨归是促进科技信息的无障碍共享和高效率交流,这与科技出版的本质功能是高度一致的:没有同行评审的把关就没有科研成果的注册、审核、传播和保存,也就不可能实现共享和交流。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出版的四大本质功能将得到新的拓展:注册,从出版数字内容向发布原生数字转变;审核,从组织同行评审向审计同行评审转变;传播,从公布最新发现向督促加快实现转变;保存,从储存科研成果向保管科研成果转变。简言之,开放科学将促进科技出版本质功能的回归与拓展。

总体而言,我国开放科学实践领先于研究,行动领先于政策,发展路径以开放存储为主,开放出版尚在探索中,开放数据、开放评审、预印本平台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科技出版角度审视开放科学,我国已认识到其对于社会公众快捷、免费获取最新公共资助科研成果的益处,但仍需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层面对开放获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升科研人员对开放科学的整体认知水平,顺应趋势,立足本国国情,实现全社会对最新科研成果的数据挖掘、知识关联、智能学习等更充分的应用,使科技出版回归科学交流的本质功能,使开放获取向开放科学的目标更迈进一步。

六、聚焦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探讨科技出版融合发展与产业升级创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合到科技出版领域,网络首发、数据出版、语义出版、可視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出现。当前,科技出版融合发展已经迈入深水区。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这是党和国家面向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科技出版融合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科技出版融合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建设。

在政策推动下,一些有着良好基础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机构知识库、学科资源库、技术公司、科技情报机构和科技出版公司纷纷开始依托自身优势,寻求多方合作,探索建立高端交流平台。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平台建设完成,旨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服务科研项目管理。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专业学科知识库、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方面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科学文库”“中科医库”“中国生物志库”等数字业务产品、知识服务平台内容资源不断丰富,功能逐步优化,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基于建造师系列图书,先后建设运营了中国建筑出版在线综合性平台和“建工社微课程”微信小程序,应用二维码、大数据采集发掘分析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知识服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发的“人卫融合教材平台”和“人卫助手”系列知识服务数字平台,教育科学出版社运营的教育知识服务平台、教育科学文库等入选“出版融合创新优秀案例暨出版智库优秀推广案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0年3月8日,该平台已发布了530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学术论文,有近200万次阅读。[29]2020年12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与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推动中国医学领域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建设。

作为对政策导向和实践发展的回响与因应,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定位、核心特征、建设运营、国外借鉴等问题展开研究。有学者指出,高端交流平台的高端主要体现在定位和战略高,即面向国家科技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范式。[30]有情报专家提出关于高端交流平台中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框架体系的设想,包括智慧服务计算框架体系、智慧服务数据框架体系以及智慧服务分析框架体系。[31]专家们普遍认为,高端交流平台的根本是内容建设,高端内容来自高水平科技期刊、高质量的科学数据,[32]要实现高端内容的自主可控需建成高端交流平台。[33]从融合发展到构建高端交流平台的转向,反映出学界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响应,同时也体现了科技出版研究与科技情报研究的交叉创新。

结语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出版在十九大以来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和系统性的重大变化。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科技出版产业及学术研究的发展亟须求新求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科技出版道路。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有计划地颁布各项政策,通过各类项目立项在科技期刊建设、科普出版、科技合作、科技交流等方面作出了明确指示和详细布置,为科技出版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充足动力。在政策带动下,科技出版产业焕发全新活力,借助技术支撑和政策扶持,响应国家号召和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新型知识社会下科技知识的产品形态、服务类型、交流方式等,一些企事业单位在优化运营模式、开拓市场范围中取得了实际突破。此外,政策导向和行业转型也离不开科技出版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相关学者和专业人士凭借专业素养深入分析中国情况,在学术评价体系、科学普及、科技出版“走出去”、开放科学、科学交流新形势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需注意的是,科技出版学术研究在一些方面落后于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十九大取得的成绩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唯一途径,其本质是要依法依规自觉用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一切行动与工作目標。而对于科技出版工作而言,开拓中国特色科技出版道路,就是要在党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科技出版理论研究,为科技出版政策制定提供学术参考,为科技出版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实现更高目标。在未来的科技出版工作中,我国需将构建中国特色科技出版理论研究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鼓励开展更多高站位、多角度、接地气的面向实践的理论学术研究,为指导科技出版实际工作提供思路,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2.

[2] 吴晓丽,陈广仁.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基于Nature、Science、The Lancet和Cell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7):758-764.

[3] 肖宏. 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 科技与出版,2019(10):29-34.

[4] 许丽佳,杨淇名,庞洪,等.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J]. 编辑学报,2019(S2):4-5.

[5] 林鹏.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出版,2020(9):15-20.

[6] 徐雁龙,王聪. 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4):371-374.

[7] 郭伟,马颖,于海洪.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8个关系的辩证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629-635.

[8] 董少华,王贵林,张学梅,等.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路——以《中国科学》杂志社19种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7):747-751.

[9] 张昕,王素,刘兴平.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 科学通报,2020(9):771-779.

[10]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6-06-02].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602/c1003-28405979.html.

[11]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12.

[12]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2021-12-31].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910c52660b947756.pdf.

[13] 景谷玥. 后疫情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科技传播,2021(5):15-23.

[14] 顾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传播政治化的比较研究[J]. 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3):43-51.

[15] 胡卉,杨志萍. 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的实践与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21(8):19-28.

[16] Miller·J. D. Toward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2(1): 23-26.

[17] Bauer·W. M, Allum N, Miller 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25 years of PUS Survey Research? Liber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genda[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7, 16(1): 79-95.

[18] 张一鸣. 聚焦知识、情境与意义:重识科学传播模式[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10):49-55.

[19] Ichel Cloître, Terry Shinn. Enclavement et diffusion du savoir[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86(1): 161-187.

[20] 人民出版社输出三种抗疫图书版权助力全球抗疫[EB/OL].[2020-03-17].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3/17/c_1125725918.htm.

[21] 刘霄. 中国出版的“战”疫图书受到世界多国读者欢迎[EB/OL].[2020-06-18].http://www.qstheory.cn/books/2020-06/18/c_1125895142.htm.

[22] 金鑫. 中国—南亚科技出版中心在印度成立[EB/OL].[2021-11-15].https://www.chinaxwcb. com/info/549172.

[23] FOSTER. Open Science Taxonomies[EB/OL].[2021-12-31].https://www.fosteropenscience.eu1.

[24]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Open Science[EB/OL].[2021-12-31].https://en.unesco.org/science-sustainable-future/open-science/recommendation.

[25] 中國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76-77.

[26] 陈新兰,顾立平,刘金亚. 开放科学背景下出版集团的开放出版政策转型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1):1289-1298.

[27] 黄如花,赵洋,黄雨婷. 国际开放科学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2021(1):140-149.

[28] 金瑛,张晓林,胡智慧. 公众科学的发展与挑战[J]. 图书情报工作,2019(13):28-33.

[29] 陈鹏,徐海丽.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及实施效果[J]. 中国出版,2020(20):14-19.

[30] 李广建,罗立群. 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特征[EB/OL].[2021-11-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11103.1719.002.html.

[31] 罗立群. 构建高端交流平台应加强情报智慧服务能力建设[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3):27-31.

[32] 陈超. 再议“高端交流平台”[J]. 竞争情报,2021(5):1-3.

[33] 赵志耘.“十四五”科技情报创新的思考[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6):4-9.

猜你喜欢

十九大科技期刊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
“十九大”的教育话题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