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
2022-04-23尹素芹
【摘要】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行业对青少年音乐素质的重视,在人们生活周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钢琴。学习钢琴不只是为了提高演奏的技术,还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音乐素养,例如音乐审美的能力以及乐感的培育等等。本文结合实际的演奏经验,浅谈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
【关键词】 钢琴;乐感;音色辨别;情景描绘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090-03
一、声音的好奇与联想的激发
音乐可以催发成人的情感,它是一门艺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就儿童而言,音乐可以帮助儿童开发智力,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潜力,儿童听到声音,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儿童对于声音很敏感,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声音资源:比如动物的声音,汽车的汽笛声,还有很多音乐的声音,这些声音于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听的能力,提高听觉敏感度,多多聆听不同的音乐,音乐听得多了,对于不同音乐的敏感度也会提高。
联想力于乐感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乐感是演奏者与音乐作品的媒介,而对于作品的联想也是作为演奏者需要去考虑的。没有联想与想象就没有所谓的音乐情感与审美建立。联想是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对于由描绘音乐或者带有情节性的音乐引起的相关形象与情境的想象而成为音乐的联想。儿童联想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讲童话故事与音乐结合的方式,这对其来说所产生的作用不仅仅是童话故事本身那么简单。在钢琴音乐中,合适的童话故事的引导会使其对于声音产生情感与幻想,并且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在故事主人公遇到凶险的时候,可以配合气势宏大的背景音乐,在主人公化险为夷的时候,可以配合激情澎湃的音乐。“童话故事”这个词语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在这种体裁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神秘的幻想和夸张表达手法来编写适合于儿童阅读和欣赏的故事”。而在《辞海》中对于童话故事这一词的基本解释是“童话故事是一种儿童文学形式,也需要经过丰富的想象、神秘的幻想和夸张的表达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并且童话故事在一定条件下反映生活,逐渐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放到现代也非常适合。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音乐对于开发儿童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一通过长期的心理学实验证明:婴儿在出生后5个月,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会较快地安静下来,表现出愉悦的笑容,并能配合节奏进行律动,但在听到陌生的音乐时则表现是出奇怪呆滞的表情,这说明5个月的小孩已经初步具备了音乐记忆能力。因此建立丰富的充满乐趣的音乐活动,对于乐感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儿童的幼儿时期,要带领孩子多听带有节奏感的音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多带领孩子拍手,慢慢积累。联想力与想象力都是一种思维行为,对于提高联想力,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多听音乐、理解音乐,再适当去了解关于这段音乐的背景故事,激发对于音乐的兴趣。伴随人们的生长过程,从外界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存在大脑的同时,也浇筑成音乐种子,它会不断地生长成长,并且随时都能从大脑深处提取获取,并且又不断地填充丰富,生生不息。音乐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激起你无限的想象力联想力,并在这过程中反反复复。不管什么类型的音乐,联想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学习钢琴时,要不断听,去联想。传统的钢琴教育,比较注重学习教学的过程,但是忽略了学习者的感受,学习的效果不高。钢琴是一门及其注重实践的学科,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其他角度,增强对于钢琴的理解记忆。此外,多多观摩各个钢琴家的音乐演奏视频,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的欣赏水平。
二、音色的辨别与技巧的结合
钢琴的触键技术与音色把控,在钢琴演奏时,演奏者触键技术的把握与音乐的表现力是紧密相关的。演奏时手指不同的触键部位和在钢琴键上不同触键的方向都会产生各不相同的音色。例如,用指尖、指腹、不同的力度来与琴键接触,可以弹出各式各样的音色。声音作为演奏者弹奏时的一种表现手段,就像摄影师的相机与拍摄时的光线一样,是重要的表现手段。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弹奏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演奏者要思考弹琴过程中所要发出的声音,演奏时的技巧性问题和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事实上的确是要这样,演奏时钢琴的音色是弹奏中描述情感,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从这一方面看,这也是弹奏者所驾驭音乐表达能力的大小、掌握感情色彩的一个重要尺度,这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评判艺术造诣高低的显著标志。在提高自身的触键能力时,应先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在开始弹钢琴前手臂要进行怎样的活动,手臂又是如何提起如何落下的。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学习者在弯腰的时候更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相反在站立的时候手臂相对来说比较僵硬。所以在上课之前,要反复地强调放松的感觉,两腿分开,双腿距离与肩同宽,其次弯腰寻找放松的感觉,让手臂放松自然下垂,然后开始左右晃动,反复地强调一定要放松,寻找放松的感觉。在这样的简单运动结束后,认识手臂这一部位的同时也找到了手臂放松的感觉。首先在放松的状态下顺时针甩动手臂,然后再逆时针甩动手臂。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课前放松练习后,学习者就会了解手臂的重量,寻找到了放松的感觉,并且在甩动手臂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平衡能力与身体的把控能力,身体机能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未来练习大型的钢琴曲。
技術与音乐的结合,演奏时只有正确的钢琴弹奏的动作,才会使钢琴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不是噪音。而这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听觉神经。从而会逐渐学会区分音色的好坏,无论多简单的乐曲在学习的时候,都需要注意要有意地分辨正确的音色,听辨音色的不同。曾经有一位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说过:“什么形式的乐器演奏都要发出声音制造声音,那么对于一位演奏者来说无论你弹奏的是练习曲奏鸣曲或者是音乐艺术作品,弹钢琴就是在声音上做研究,换句话说,演奏乐器就是练习声音。”所以,演奏出美妙的声音对于演奏者来说来极为重要的,从长远看,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不光要练习好的演奏技术,还要训练出好的声音。评判一个钢琴演奏者的水平,音色的好坏与声音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从国内情况看,初学者音色的听辨练习是从断奏入门。断奏(staccato)又称断音弹奏法,是钢琴重要的基本弹奏方法之一。断奏与保持音相反,它是保持音的极端情况。断奏需要短的发声,主要为了突出声音的跳跃性。这是一门弹奏技术,学会断奏练习,可以帮助其他演奏技术的发展。在钢琴发展的几百年过程中,在经过无数的演奏家、辛勤的教育家不断探索,不断地从那些有效的实践经验中去总结出来具有指导意义的钢琴这门乐器的客观性规律才形成了今天的科学合理的现代钢琴演奏体系。钢琴弹奏时的技巧训练过程与音乐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有的人或许会认为钢琴只是音符和节奏简单的演奏,事实不是这样的,钢琴中有着丰富又深奥的音乐内涵。弹奏时需要通过运用熟练的技术才能将音乐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才能使音乐与技术,相互促进,创造辉煌的艺术巅峰。
三、乐谱标记的理性认知
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应具备高超的表演技术,而这又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灵活的艺术行为。当演奏者在准备演奏一部钢琴作品时,训练其对音符的把握是首要任务,其次是演奏作品音乐表现力的塑造,在钢琴演奏中“技巧”与“音乐表现力”两者都不可以忽略的,因此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互相结合,要实现一个目标——弹奏出最美妙的声音、演奏出最完美的作品,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练琴过程。这就要求学习者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不能只求演奏高超的技术。那么如何在演奏过程中完美的表现音符,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掌握钢琴演奏技巧,需要运用头脑,要逐渐训练控制手指的技巧,而控制手指的意义在于,对于一个演奏的作品,准确地读谱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习钢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音符,不同的力度、指法、节奏、时值的不同,都要去重视。
其次,要训练自己听辨自己钢琴演奏的技巧。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来欣赏鉴别音乐。所以,要注重对于乐谱细节性的把握,乐谱中的音符,要强调节奏的准确,在弹奏时要注重手腕的平稳等等,要培养用头脑掌握技巧,从小打好学琴基础,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听觉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音乐中表现力对于培养乐感是重要的,研究乐曲中出现的细节,例如节奏、结构、速度、和声等等这些细节。音乐是抽象的,是不容易表达的,不一样的乐曲完全需要不一样的速度,这些是硬性要求,节奏在弹奏时一定要严格准确,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所以在练习中也要多多注意。带有表情术语的作品,从乐谱到音乐的转化,这是一种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需要把乐谱转化成音乐,一定要训练自身掌握自主思考的能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再加上认真的练习。首先,钢琴的作品中每一个乐段都有可能会有不同的速度要求,快速度的演奏作品是对演奏者反应力和协调力的基本要求和技巧锻炼。钢琴作品中还有多种音乐表现力的形式,例如:音色的把握、力度的掌控、表情术语等要素,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并富有情感色彩地表现出来,这样才会使音乐作品的形象活泼生动,引人入胜。其次,要学会自己听自己弹奏的音,这种边听边弹奏是一种有意义的思考和联想。这是演奏作品时提高作品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钢琴可以提高听觉的能力并且使耳朵认识各种声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辨能力,这是培养对于钢琴声音辨别力的开端,同时能促对于钢琴作品初步审美和判断力的形成。
在钢琴演奏中,从视谱的过程再到演奏的过程,这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阶段。例如,看乐谱就会发现,乐谱中出现的音符内容,就能看到演奏技术的难度,便会知道钢琴演奏的复杂。并且弹奏的要求是在读谱的同时需要弹奏,并且在读谱的同时转化为音乐。这一切都能锻炼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也能够证明钢琴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与意义。而在钢琴演奏中不得不提到乐谱中对于表现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表情术语。表情术语对于演奏家来说非常重要,作曲家演奏作品时要准确按照表情术语去做,这样才能更形象更细腻地表现作品所作出的标记,使钢琴演奏更具音乐表现力。
四、音乐情景的精准描绘
音乐情景如何描绘,对于初学钢琴者而言,老师的有意引导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生长的小树苗需要被浇水灌溉一样,学习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老师去设定去描绘。换句话说,适当的音乐情境创造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力和创造力实现的前提。如果把学生比作画家的话,它就是一个供画家天马行空,施展才能的画纸。老师能做的是帮助学习者准备好画画的颜料,以便让学习者发挥想象去创造。那么如何去创设音乐情境,第一种方法是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演形式为学习者描绘曲子背后的故事,例如儿童钢琴曲《猴子爬树》这一作品,可以给学习者讲述小故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家猴子,有一天猴子爸爸告诉猴子宝贝,大树上有好吃的果子,小猴子一听马上跑到了树上开始摘果子……再配合钢琴曲的渲染,会使学习者马上投入到音乐情境里,这样的音乐情景的设定会给予学习者无限的想象,以便其更加理解乐曲内容。其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去引导学习者,这种方式会使得学习者对于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会使其更加容易理解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在这一过程里,教师是主导,要让学习者充分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快速地进入情境。例如在钢琴课上,老师要让学习者学习一首《七色光》,可以想让其自由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下雨天出现的彩虹,并播放这七种颜色的图片,然后用纸和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让其闭上双眼来欣赏聆听这优美的曲子,这时,在孩子的脑海里会涌现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下着暴雨,随着雨水渐渐地变小,乌云散去,太阳出现了,这时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森林里有漂亮的花朵、有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在树上叫,还有森林里溪流流水的声音,这样的情景描绘会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在森林里。在这种情况下,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了生动的形象,老师这时再教学习者这首歌曲,学习者会马上投入状态进入设定的情景里去学习、去理解、去掌握。此外,游戏也是创设音乐情景的一种方式,可以在弹奏小乐曲时,让学习者扮演乐曲中的角色,学习者会对钢琴乐曲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另一程度上来说,运用了故事性的表演,这样也会使乐曲所描绘的情感形象直接呈现于学生头脑中,学习者学习的情绪也会更加热情高涨。
五、结论
调查研究表明,乐感的培养在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会对孩子的生理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弹奏钢琴可改善人的大脑,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可促使儿童身体协调性与灵敏度的增强,大脑的左右半球会获得同等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的能力。在儿童时期,接受钢琴的教育对大脑智力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乐感的培养。对于初学钢琴者而言,老师的有意引导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老师要引导学习者进行想象,理性地处理乐曲中出现的标记,为学习者描绘音乐情景。此外,学习钢琴还要接触大量的钢琴作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作品的熏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乐感的培养也是很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陈珊珊.论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7,(01).
[2]刘露.浅谈钢琴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4,(18).
[3]何璐莹.钢琴教学中培养演奏者乐感的建议[J].北方音乐,2018,(04).
[4]张晓红.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情境教学[J].教育科學,2011,(05).
[5]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尹素芹,女,汉族,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