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机制、成效与挑战*
2022-04-22陆必纯
黄 慧 陆必纯
阿拉伯国家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密切关注。其中,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兼具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功能,也是增进中阿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中阿在该领域的纵深合作体现了双方软实力的对接,有效加深了双方的相互理解与民心相通,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互信基础。面对西方媒体和文化产品的冲击,中阿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消减“信息逆差”,共同抵御域外噪音杂音。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能源、产能、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对于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合作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中阿在该领域的合作深植于中阿文明交往的内生性需求,仰赖于以中阿合作论坛为代表的顶层政策设计,发展于双方共同推动的全方位合作机制,体现在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出海、经典著作互译等具体领域上。学界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阿拉伯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舆情研究①参见薛庆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舆情、实践与建议》,载《西亚非洲》2015年第6期,第36-52页;陈杰、徐沛雨:《阿拉伯媒体视域中的“一带一路”——兼谈中国对阿媒体公共外交》,载《回族研究》2015年第3期,第119-125页;黄慧:《阿拉伯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倾向研究》,载《西亚非洲》2016年第2期,第146-160页;张岩:《“一带一路”峰会期间阿拉伯网站舆情调查分析——以三家主流阿拉伯网站为例》,载《对外传播》2017年第7期,第30-32页;孟炳君:《沙特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载《外语学刊》2018年第6期,第1-6页。;二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阿媒体交流现状和传播战略研究②参见顾正龙:《“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合作范式研究》,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1期,第19-26页;陈杰:《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的中国对阿媒体交流》,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第5期,第81-93页;刘中民、舒梦:《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关系》,载《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第30-47页;包澄章:《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人文交流的现状、基础及挑战》,载《西亚非洲》2019年第1期,第140-160页。;三是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新闻频道、电视节目及图书出版的传播力及策略研究③参见霍娜、曹轶:《探索阿文专线新思路》,载《对外传播》2012年第11期,第17-18页;李睿恒、马晓颖:《中国在阿拉伯世界图书出版的传播力探析》,载《对外传播》2017年第5期,第60-62页;丁淑红:《阿拉伯地区电视业发展特点及我对阿传播策略研究》,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9期,第107-109页;荆孝敏:《图书搭建桥梁,文化通向心路——五洲传播出版社的对外合作与推广》,载《出版参考》2019年第9期,第14-16页。。总体而言,学界对于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中国对阿传播策略及其绩效的追踪方面。此外,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较少。本文基于中文和阿文文献,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机制与具体行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以期进一步深化中阿双方在该领域合作的认识。
一、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动因
在中阿交往中,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合作是中阿全面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增进双方相互理解有着直接作用,而且能为其他领域合作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友好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希望中阿双方携手努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为增进中阿民心相通、推动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①《习近平向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致贺信》,中国新闻网,2019年10月17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9/10-17/8981455.shtml,上网时间:2020年3月25日。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也表示,“舆情斗争是国际斗争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必须坚定信心、保持耐心、久久为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西方舆论战的受害者。针对西方舆论垄断的局面,我们要以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通过加强中阿新闻媒体合作,共同扩大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舆论上的影响力。”②《加强中阿新闻媒体合作,增进双方理解和友谊》,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5月22日,http://cass.cssn.cn/zuixinwenzhang/202005/t20200522_5132571.shtml,上网时间:2021年3月24日。
阿拉伯国家也十分重视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埃及最高媒体委员会副部长穆罕默德·阿姆里(Mohammed Omari)提出,中阿双方加强媒体合作,能够更好地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共创中阿人民的美好未来。③[埃及]穆斯塔法·阿里:《阿姆里率埃及代表团出席中阿广播电视论坛》,Masrawy,2019年10月22日,https://www.masrawy.com/news/news_egypt/details/2019/10/22/1656697,上网时间:2020年3月25日。巴林新闻文化大臣谢赫·梅(Shaikha Mai)也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加强中阿新闻合作对推动彼此文明互容互鉴具有重要意义。④《第二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在巴林开幕》,科威特新闻通讯社,2010年5月6日,https://www.kuna.net.kw/ArticleDetails.aspx?language=ar&id=2081392,上网时间:2020年3月25日。
可见,开展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是中阿全面合作关系纵深发展的必然。进入新时代,中阿开展该领域合作有着强劲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双方深度合作的要求。多年来,中阿在政治、经济、科技、能源、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硕果累累,新时代中阿关系已步入走深走实的新阶段。2014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未来10年对中阿双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中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大调整,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变革。为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需要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①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中国一带一路网,2014年6月5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xgcdt/68676.htm,上网时间:2020年3月25日。2016年1月,中方首次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在回顾和总结中阿关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阐述发展中阿关系的指导原则,规划中阿互利合作蓝图,重申致力于中东和平稳定的政治意愿,推动中阿关系迈向更高水平。②《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国一带一路网,2017年3月16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zcfg/8068.htm,上网时间:2020年3月25日。在中阿关系迈向新阶段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媒体仍发布关于中国的不实言论,中国民众对阿拉伯社会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发展新时代中阿关系对中阿民心相通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成为中阿合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开展该领域合作将为推动中阿关系全面升级,夯实民意基础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演变愈加深刻复杂,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入。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仍占据国际话语主导权,中阿则处于相对弱势,在国际舆论场中面临着被边缘化或污名化。“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等错误认识或恶意曲解中国国情的言论和资讯甚嚣尘上。 “伊斯兰恐惧症”和“伊斯兰威胁论”等诱导性舆论在一些西方媒体的刻意炒作下也在不断蔓延,极大地束缚了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如何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消除国际社会对阿拉伯文明的误解,是阿拉伯国家在国际舆论战线上的当务之急。中阿双方通过增进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克服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失语”,从而实现信息的逆流传播,深化彼此间的了解和认知,共同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第三,为其他领域合作宣传助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领域之间的界限,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对其他领域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首先,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提升,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开展该领域的合作对推动双方文化产业发展、刺激文化信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其次,中阿各领域合作需要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的配合和宣传。通过打造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公共外交新亮点,中阿双方可在政策方针的信息发布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方面协同配合,增强彼此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以促进其他领域的合作。最后,数字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开拓了数字化的人文交流模式,也对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阿双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在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加快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广播电视智慧化发展,对于促进数字化“一带一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顶层设计
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始终是中阿双方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议题。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后,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进入机制化的发展轨道。2004年以来,中阿双方在论坛框架下签署的九项“行动计划”搭建起双方在该领域合作的政策框架,它们均与双边新闻合作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新闻合作为主体、以出版和广播影视合作为两翼的合作格局。
(一)以新闻合作为起点,夯实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基础
新闻合作是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起点。它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双方各领域合作及时、正确的播报上,以及其对增进民心相通有着直接作用。在行动计划的政策指导下,中阿双方通过规划具体的新闻合作内容、建立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合作机制,构建了双方新闻合作的政策框架。
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该计划首先提出的便是通过多双边渠道开展新闻合作的设想。其具体内容包括互派新闻采访团组、为派驻对方的记者开展工作提供协助和便利、鼓励互派专业小组制作关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旅游和文化节目、鼓励通过商业渠道购买对方的新闻和艺术资料以及鼓励有关部门共同创作并宣传艺术作品等。①《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04年9月14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bzjhywj/dijbzjhy/201110/t20111011_6837004.htm,上网时间:2020年3月21日。上述内容开启了中阿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并明确了基本方向。此后签订的行动计划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或补充。例如,《2006年至2008年行动执行计划》提出了举办中阿新闻媒体论坛的倡议,初步奠定中阿新闻合作“政策+论坛”的合作模式;《2008年至2010年行动执行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双方每两年轮流举办一次中阿新闻合作论坛或研讨会,并强调加强双方新闻机构的协调与合作;《2010年至2012年行动执行计划》提出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媒体圆桌会议或研讨会;《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双方新闻机构之间在电子媒体领域的合作;《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和《2020年至2022年行动执行计划》落实了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阿联酋、埃及、巴勒斯坦、沙特、也门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新闻主管单位签署媒体合作的计划,并签署了促进计划谅解备忘录。
定期举办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已成为双方新闻合作的有效机制和双方新闻界沟通交流的核心机制。通过举办论坛,中阿双方得以及时总结新闻合作的成果和不足,并明确每一阶段新闻合作交流的工作重点。第一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于2008年4月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中阿友谊。双方商定,将“中阿新闻合作论坛”机制化,并签署了《中国与阿盟成员国新闻友好合作交流谅解备忘录》,通过大众传媒增进中阿人民的了解和友谊。①参见《“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公报》,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11年10月12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xwhzlts/201110/t20111012_6836421.htm,上网时间:2020年4月15日。第二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于2010年5月在巴林举行,主题是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发展中阿新闻合作。第三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于2012年4月在广州举行,在双方务实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双边贸易额迅猛增长的背景下,论坛顺时应势,确立了“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中阿经贸关系”的主题。第四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于2020年11月以线上形式举办,主题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媒体在加强中阿共同发展中的责任。论坛强调,双方媒体应主动担当作为、凝聚共识、发出积极声音,讲好中阿合作抗疫故事并传播正能量,为双方互利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综上,历届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主题鲜明,结合中阿关系的具体发展阶段不断赋予中阿新闻合作新的内涵,并引导舆论正确认识双方各领域合作的重要意义,为扩大民间交往、推动务实合作、促进中阿友好夯实了民意基础。
(二)发展广播影视合作,丰富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形式
广播影视作品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大众文化。开展广播影视合作可使双方在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更为鲜活,直接拉近中阿民众的距离。借鉴中阿在新闻领域的“政策+论坛”的合作模式,双方在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框架通过论坛行动计划和历届中阿广播影视合作论坛逐步建立并日臻完善。
中阿广播影视合作的设想源于2004年通过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执行计划》。该计划提出,要鼓励互派专业小组制作关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旅游和文化节目。此后的行动执行计划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对中阿广播影视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18年7月10日,《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正式将广播影视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广播影视在中阿人文交流领域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行动执行计划对中阿广播影视合作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技能合作。《2008年至2010年行动执行计划》强调加强双方广播、电视台在工程技术、职业技能和语言能力的方面合作;二是机构合作。《2010年至2012年行动执行计划》提出要推动中国中央电视台阿语频道在阿拉伯地区落地播出。《2016年至2018年行动执行计划》进一步提出阿拉伯广播影视机构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阿语频道、宁夏电视台等中国广播影视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三是内容深化。《2012年至2014年行动执行计划》鼓励双方联合制作纪录片,在对方国家互相举办电影周放映活动。《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提出,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并播出有关中阿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纪录片或专题片,并推动该片在阿盟成员国媒体播出;四是机制建设。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是中国广播影视作品向阿拉伯国家传播的重要合作机制,为增进中阿广播电视事业交流合作提供了有效平台。截至2021年12月,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四届中阿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举办中阿广电合作论坛是充实和丰富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①朱新梅:《解读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媒体融合合作,开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新局面》,国家广电智库官方公众号,2019年10月18日,https://mp.weixin.qq.com/s/KTiHtmBDa04kZsmn-ErOo6A,上网时间:2020年4月15日。在论坛的推动下,中方与阿尔及利亚、约旦、突尼斯、也门及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双边协定,包括广播电视领域的综合性合作协议和播放中国影视节目的授权协议,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阿广播电视节、中阿媒体展、中阿节目交流推介、中阿短视频大赛、北京优秀影视剧中东展播季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中阿广播电视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提供了有效平台。
(三)延展出版合作,深化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内涵
相比较而言,新闻报道包罗万象,影视作品体现大众审美,出版合作的着力点则在于对经典作品、文化、历史的挖掘和译介,它能够有效提升双方合作的人文深度。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08年至2010年行动执行计划》首次提出要积极推动双方新闻机构在出版领域的合作,出版合作成为中阿合作的新领域。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阿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签署了《“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合作备忘录》。在《2010年至2012年行动执行计划》中,双方强调,将共同启动并实施“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并鼓励和支持各自出版机构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国际书展活动。《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则提出要积极落实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合作备忘录,积极翻译出版对方推荐的图书。②参见《中阿合作论坛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14年6月10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lthyjwx/bzjhywj/diliujiebuzhangjihuiyi/t1163770.htm,上网时间:2020年3月21日。至此,中阿出版合作逐步确立了以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参加对方国际书展为主的合作内容,并通过中阿出版合作论坛搭建出版合作主渠道,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
专门的出版合作论坛是双边出版合作的重要维度。2011年9月,“2011宁夏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在银川举行。这是中阿出版界的首次版权合作论坛。2013年9月,“2013中国—阿拉伯国家(宁夏)出版合作论坛暨版权贸易洽谈会”在银川举办。2015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出版合作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上述论坛拓展了中阿双方在文献翻译和出版方面的合作渠道,推动了中阿文化出版交流与贸易的常态化和机制化。
新闻合作政策框架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为中阿双方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依托,促进了双方新闻、传媒、文化、出版和影视机构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双方开始探索在影视和出版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
三、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实践与成效
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依托以新闻合作为主体、以出版和广播影视合作为两翼的合作格局,中阿双方在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消除了西方媒体的消极影响,增进了中阿民心相通,促进了中阿文化交流,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夯实了社会和民意基础。
(一)中阿新闻合作增强双方在国际舆论中的“共同声音”
国际新闻流动在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国际关系、各国对外政策、各国组织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影响着国际间的传播、理解和交流,是形成国家形象的主要因素。①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第36页。加强国家间的新闻合作,有利于减少国家形象主客观“反差”、避免国际交往“误差”、克服有关报道“时差”和“温差”,并由此助力国家正面形象塑造。中阿双方从实现互利合作共赢的大局出发,不断加强新闻合作,在国际舆论场上相互支持,合力消除西方媒体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增进人民理解和友谊并发出“共同声音”。
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定期举办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已成为双方新闻媒体合作的有效机制,中方同多个阿拉伯国家通讯社签署了新闻交换和合作协议,为双方新闻媒体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框架基础。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国主流官方媒体均开设了阿拉伯语版,《人民日报》《今日中国》等媒体也在阿拉伯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双方新闻机构之间实现了有效的直接沟通。中阿记者、编辑等媒介人士也积极互访,促进了双方人员和新闻信息的交流。此外,2009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阿拉伯语频道正式开播,电视信号通过阿拉伯卫星(Badr-6)和尼罗河卫星(Nilesat 201)覆盖中东,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该频道2018年在阿拉伯地区用户就已超过800万户,成为中阿媒体交流的重要依托。①丁淑红:《阿拉伯地区电视业发展特点及我对阿传播策略研究》,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9期,第108页。近年来,中国国际电视台阿语频道推出了一批与中阿关系、中东局势相关的高质量访谈节目,推动大批中国优秀电视节目走进了阿拉伯家庭。该频道制作的节目还斩获了阿拉伯广播电视节一系列大奖,这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对该频道节目的高度认可,也是阿拉伯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明显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搜索和梳理可知,中阿开展新闻合作有效提升了阿拉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量总体呈增长之势。在道琼斯公司数据库中以“中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出,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一时期,阿拉伯媒体有关中国报道的总量为202,797篇。从数量上看,阿拉伯媒体涉华的报道量总体上呈增长之势。从趋势上看,自2011年以来,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量较以往有了显著增长,从2010年的269篇增长到了2011年的8,417篇;2013年之后,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量持续上升,在2019年达到了27,680篇。②统计数据来源于道琼斯公司数据库(Factiva)。
第二,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负面指数保持低位。在检索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总量的基础上,以涉华报道量为分母,以其中的负面报道为分子,可以得到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负面指数③指数越低,说明阿拉伯媒体对涉及中国相关主题的报道倾向越积极和正面。。在检索期限内,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负面指数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平均值达0.35,这表明,阿拉伯媒体对于中国的相关报道总体上是积极的、正面的。从趋势上看,2010年至2012年,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负面指数持续上升,2012年达到最高值0.46。2013年开始下降至0.36,此后六年内基本稳定在0.31上下。2020年,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负面指数有所增长,达到第二个高点0.4,但仍低于2012年出现的峰值。2021年,负面指数下降至0.38。④统计数据来源于道琼斯公司数据库(Factiva)。
总体而言,阿拉伯媒体的负面报道委婉地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措辞并不激烈。一些报道还提出了相关建议,这对于完善中阿“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的资讯来源和新闻主题不断拓展。回顾201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阿拉伯媒体涉华报道的资讯来源主要包括阿拉伯本土报刊、西方国家主要通讯社以及中国的《人民日报》。其中,法新社、德新社等西方媒体仍占较大比重。与此同时,阿拉伯主流媒体涉华直接报道量总体持续上升,对《人民日报》报道的采用量有所增加。如沙特《经济报》涉华报道量由2010年的0篇增长到了2021年的1,287篇。在这些涉华报道中,阿拉伯媒体提及的新闻主题也在不断拓展。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外交关系、经济新闻是涉华报道最多的主题。2013年以来,电影、音乐与娱乐逐渐成为阿拉伯媒体关注的新领域。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报道主要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和医疗卫生等。
(二)新闻合作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合作典范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外媒体对此高度关注。2020年第一季度中方全力抗疫期间,国外媒体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3月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被有效控制,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态势日益严峻,严重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中阿媒体开展了密切的新闻合作。阿拉伯主流媒体加大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报道力度,表达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和信心,并积极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及时、准确地向阿拉伯民众说明了疫情的真相和中国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巨大努力,为抵御西方媒体的质疑、抹黑言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月30日和2月2日,阿联酋厄里姆新闻网(Erem News)和阿联酋官方通讯社全文转载了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两篇国际锐评文章——《依靠人民力量战胜疫情》和《世卫组织的最新认定绝非不信任中国》,积极为中国发声。①参见《中东主流媒体肯定中国抗击疫情努力》,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官方公众号,2020年2月4日,https://mp.weixin.qq.com/s/2k8BmHFqc-hyRWGLV3P1nw,上网时间:2020年5月4日。2月13日,驻沙特使馆与萨勒曼国王人道救济中心举办沙特援华防护物资签字仪式,沙特国家电视台、沙特新闻电视台、阿拉比亚电视台进行直播报道,并在整点新闻节目中持续滚动跟踪。2月14日,《利雅得报》《中东报》《经济报》《麦加报》《半岛报》《赛百格电子报》等沙特各大媒体均在主要版面报道有关消息,并援引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的讲话和现场采访答问。②参见《沙特媒体和网友:我们全力支持中国抗击疫情》,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20年2月15日,http://www.chinaembassy.org.sa/chn/gdxw/t1745302.htm,上网时间:2020年5月4日。2月16日,中国《人民日报》与埃及《金字塔报》合作推出中国抗击疫情专版,共同刊发《患难见真情》《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纪实》《世卫组织执委会会议高度评价中方疫情防控举措》等7篇阿拉伯语评论文章,回应埃及民众关切,为埃及读者呈现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并向提供帮助的埃及各界友好人士表达了感激之情。③参见《〈人民日报〉与埃及〈金字塔报〉合作推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版》,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20年2月19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rwjl/t1746181.htm,上网时间:2020年5月4日。3月4日,阿尔及利亚主流媒体《曙光报》就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济、中阿双边关系等问题对驻阿大使李连和进行了专访,回应阿民众关切。④参见《驻阿尔及利亚大使李连和就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接受阿主流媒体专访》,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20年4月21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yyzs/t1752983.htm,上网时间:2020年5月4日。3月5日,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与苏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关注报》合作推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版,共刊发《中国政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巨大努力》《中国为保护苏丹公民避免感染新冠病毒采取的措施》《中国援苏医疗队开展新冠肺炎防控讲座》等5篇文章,向苏丹读者呈现中国为抗击疫情作出的努力,得到苏丹各界的坚定支持。⑤参见《驻苏丹使馆与苏〈关注报〉合作推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版》,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20年3月5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rwjl/t1752993.htm, 上网时间:2020年5月4日。5月22日,黎巴嫩主流大报《白天报》刊登驻黎大使王克俭的署名文章《同舟共济,携手抗疫》,展现了中黎两国在抗击疫情期间的紧密合作,表达了中国同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同抗疫的决心和信心。①参见《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在〈白天报〉发表署名文章〈同舟共济,携手抗疫〉》,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网站,2020年5月22日,http://lb.china-embassy.org/chn/xwdt/t1781789.htm,上网时间:2020年5月25日。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阿新闻合作的试金石。中阿媒体积极履行媒体责任、合力打造疫情宣传媒体矩阵,有力证明了中阿在该领域合作的显著成效。中阿共同抗疫作为中阿新闻报道合作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阿拉伯媒体对中国抗击疫情的高度关注。在严峻的国际疫情形势下,阿拉伯新闻媒体对中国防疫措施的报道和积极评价,彰显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中阿在疫情报道上的合作有效传递了准确的抗疫信息,对双方民众共同应对疫情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三)中阿书籍互译加深中阿文明互学互鉴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交流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推动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翻译为中介,可以有效消解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中阿双方经典作品向对方国家的译介,在加深双方对彼此的全面理解、加强文明互学互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阿拉伯社会了解中国的意愿也愈加强烈。但阿拉伯市场上关于中国的书籍数目较少、种类有限,读者往往“通过第三方了解对方,通过西方媒体了解对方,缺的就是直接交流”②张陨璧:《朱威烈谈中阿文化交流现状:缺直接交流、互译》,中国日报中文网,2016年1月20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6-01/20/content_23172890.htm,上网时间:2020年5月25日。,这种现象容易造成文化传递过程的“减值解读”和“异值解读”③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载《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2期,第35页。,影响文化传播效果。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双方持续推进各项经典著作互译项目,加强中阿经典著作的直接互译,有效推动了中阿文化交流与传播。一是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阿盟秘书处签署的《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合作备忘录》,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成功落地,并成为中阿首个国家级互译出版工程,互译范围包括历史文化典籍、现当代文学作品、少儿作品等。二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丝路书香工程,旨在推动中国精品图书在“一带一路”国家出版传播,是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上述两个工程在中阿典籍互译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此外,面向所有语种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中沙经典和现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也起到了向阿拉伯国家推广中国经典学术著作的积极作用。中阿出版交流座谈会、中阿出版发展高峰论坛、中阿出版文化高峰论坛以及中阿“一带一路”出版合作高峰论坛等合作机制也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出版交流,拓展了合作的领域,增进了出版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互动。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出版社还积极开展数字出版合作,为加快中阿优秀文学资源互通、开拓中阿文化交流培育新平台。
截至2021年9月,通过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双方共完成50种图书的翻译和出版。其中,中方翻译出版了《燃烧的坟场》《格拉纳达》等25部阿方图书,阿方翻译出版了《“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推拿》《围城》等25部中方图书。截至2021年6月,丝路书香工程项目中阿拉伯语的资助项目量达458个。大部分项目已在阿联酋、阿曼、埃及、黎巴嫩等多个阿拉伯国家落地,实现了阿拉伯地区出版大国全覆盖。①王珺:《出版业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启示——以丝路书香工程为例》,载《出版广角》2019年第21期,第8页。其中,五洲传播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中国书架”项目是丝路书香工程中较为成功的项目,旨在通过在目标国家主要城市的知名书店和大学图书馆等设立专门书架,向国外读者展销阿文版的中国题材图书,满足国外读者的需求,并拓宽中国出版物对外传播的途径。该项目的设立有利于阿拉伯读者了解中国图书,更好地认识中国。同时,“中国书架”反馈的一手销售数据,也有助于中国出版企业优化对外出版的选题策划与市场营销,向海外读者推介更多的优秀作品。在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沙互译出版项目成果发布仪式成功举办并发布了《夜行衣上的破洞》《牺牲的价值》《汗水与泥土》等三部沙特知名作家的作品,向中国读者展示了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风貌。
在数字化出版合作领域,五洲传播出版社于2015年搭建了that's books阿文数字阅读服务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拥有来自阿拉伯百余家出版社正式授权的上万种阿拉伯语原版著作,且每月持续更新。2020年,该平台在阿拉伯本地数字阅读平台的排行榜上位居第二,被阿拉伯主流媒体评价为“送给阿拉伯读者的中国礼物”。②参见《五洲传播出版社携三百余种海外出版成果亮相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五洲传播出版社网站,2021年9月22日,http://www.cicc.org.cn/html/2021/dtzx_0922/6855.html,上网时间:2021年12月12日。自2017年起,五洲传播出版社与约旦空间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三届that's books阿拉伯网络小说创作大赛,每届活动的参与人数都接近400万,受到众多阿拉伯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每年公布创作大赛短名单的同时,该社还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联合启动以创作大赛短名单作品为翻译对象,面向中国阿拉伯语学习者的that's books阿拉伯网络小说翻译大赛,促进了中阿青年之间的交流,也为中阿友好交往注入了新活力。
上述合作平台为中阿双方提供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随着中阿互译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阿出版机构版权双向输出的持续推进,以及中阿经典著作在国际出版领域份额的不断加大,“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得以更准确地传播到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文明也通过“书籍”这一文化使者抵达中国,增加了彼此的“共同声音”。
四、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挑战与应对
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是中阿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阿合作论坛的大框架下,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阿出版合作论坛相继落地,成为中阿在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领域合作的机制性平台,并形成了以新闻合作为主体、以出版和广播影视合作为两翼的合作格局。在上述平台的带动下,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中阿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也面临挑战,主要受到来自新媒体、自媒体和西方强势话语的多重挑战。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脸书、谷歌、推特等西方新媒体兴起以来,中阿传统媒体业态被彻底改变,借助广告营利的模式被打破。传统媒体与公众的连结遭到大面积阻断,公众注意力转向新媒体平台。西方新媒体巨头利用其技术和资本之便,收割流量带来的市场利益。尽管当前中阿新媒体发展速度较快,但中阿媒体合作仍以官方媒体为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有待提升。
具体而言,新闻合作领域有三项短板:一是阿拉伯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主动的选题策划较少,主要靠中方媒体的带动;二是开展中国报道的阿拉伯媒体以官方媒体为主,与阿拉伯群众更贴近的地方媒体、新媒体等关于中国的报道仍十分有限;三是媒体数量和节目类型较少,虽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设有阿拉伯语广播频道,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均有阿拉伯语版,但CGTN阿语频道仍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面向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电视频道,缺乏电影、电视、音乐等其他领域的多样化专业频道。
在影视合作领域,亦有三方面不足:首先,与美国、韩国等影视产品出口大国,以及向阿拉伯国家出口影视作品具有一定规模的印度、土耳其相比,中国影视作品的出口规模、影响力还比较有限。阿拉伯国家影视作品向中国的译介则更少;其次,译制成阿拉伯语的中国电视剧和电影,主要以动作片、爱情片、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和古装历史剧为主,其主题重复度较高。固定的影视文化“名片”易造成海外观众对中国影视剧的审美疲劳。而译制成中文的阿拉伯影视作品类型主要包括战争片和剧情片,这种单一主题的引进难以适应国内越来越丰富的文娱发展潮流,也难以持续吸引中国观众的关注;最后,在对阿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将所有阿拉伯国家视为整体,存在片面追求覆盖面的倾向,影视作品译制成功后未能实现精准投放和投有所需,限制了传播的效果。
在出版合作领域,目前向中国翻译的阿拉伯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选题的广度还有待扩展,相关作品的市场推广力度有限,读者群也有待培育。在向阿拉伯国家译介中国作品时,出版的作品缺少后续推广,与阿拉伯国家文化出版市场的对接不够顺畅。这一现实使得很多中国对阿出版书籍无法覆盖到更多的书店,普通民众获得这些书籍的渠道相对有限。①包澄章:《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人文交流的现状、基础及挑战》,载《西亚非洲》2019年第1期,第157页。
面对多重挑战,中阿双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双方在新闻媒体和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
第一,巩固合作格局,助力中阿“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发展。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阿出版合作论坛三大合作平台均已举办若干届,推动了中阿在新闻报道、影视产品、出版发行方面的合作。双方应重视这些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或可借鉴轮值主席国的做法,充分调动阿拉伯国家的积极性,促使其更深入地参与到由中方发起的合作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三大论坛的效度和影响力,使之成为中阿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合作的长期、权威和高效的平台。与此同时,发挥新闻媒体和广播影视在民心相通中的核心作用,配合中阿“一带一路”合作的新特点和新形势,聚焦合作的重大事件和关键环节,在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发挥出版与影视合作两翼的长期效应,策划推出一批有长效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第二,以点带面,提升中国阿拉伯语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聚焦重点国家,在重点领域、围绕重点议题开展媒体间差别化和精准化合作,提高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和灵活性。一是与阿拉伯各国的新闻通讯社保持沟通和联络,加强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同影响力较大的阿拉伯国家通讯社之间的合作,如埃及、黎巴嫩、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三是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卫星频道之间的合作,如半岛电视台、阿拉比亚电视台等。早在2006年6月,半岛电视台就曾推出“中国周”大型报道活动——“聚焦中国”。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以阿拉伯人的视角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报道。这是阿拉伯卫星频道首次推出中国主题大型报道,也是半岛电视台首次用一周的时间深入报道一个国家。时任半岛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站长伊扎特·舍赫鲁尔(Ezzat Shahrour)表示,“‘中国周’在阿拉伯世界的反响特别良好,不少人专门打电话来发表评论”。②舒泰峰、王宁:《半岛电视台“中国周”:阿拉伯眼睛聚焦中国》,中国经济网站,2006年6月28日,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606/28/t20060628_7543181.shtml,上网时间:2021年3月24日。四是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知名传媒企业之间的合作,如《金字塔报》等。新冠疫情下的中阿重要报刊间合作就充分证明了新闻媒体合作对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性。五是在中阿双方的重大活动和事件的新闻报道方面联合制作专题节目、开展联合报道等。通过拓展媒体的门类、增加媒体的数量,逐步形成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宣传的集群效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或可兴办中阿联合媒体,通过深度合作,不断提升中国媒体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六是加强新媒体建设以适应新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海合会成员国的互联网渗透率更是高达118%,为全球之最。①黄海峰:《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驶入中东地区这片新蓝海?》,中国日报中文网站,2021年3月24日,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103/24/WS605aae95a3101e7ce9745886.html?from=singlemessage,上网时间:2021年3月24日。面对全新的舆论场,中阿媒体要抓住机遇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借助移动传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运用人工智能优化新闻制作流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第三,深度合作,以影视作品推广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目前,已有一批优秀的译制版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在阿拉伯国家播出,并产生了一些社会影响。但与美国、英国、韩国、土耳其、印度等国的影视剧相比,中国影视剧在阿拉伯地区的知名度还有提升的空间。首先,可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影视剧译制的规模。其次,可考虑与阿拉伯国家电视、电影界开展深度合作,在剧本创作、拍摄制作方面加强交流沟通,通过本土化的制作和运营推出一批贴近阿拉伯观众生活和审美的影视作品。最后,在把握不同国家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推进影视作品精准化译制与推介。通过上述举措,扩大中国影视作品在阿拉伯国家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深阿拉伯民众对中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了解。
第四,双向互动,以经典互译支撑和延展中阿民心相通。当前,中阿经典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发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可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中阿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首先,可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稳步增加互译书籍的种类。可从作品的时间、国别、类型、影响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逐步实现翻译作品的多样化。其次,应重视作品出版后的推广和宣传,既可借助书展、发布会、签售会等成熟的做法,也可运用新技术手段,如通过新媒体等形式提升作品的影响力。最后,可加大新作品的创作力度。如五洲传播出版社主办的that's books阿拉伯网络小说创作和翻译大赛已经积累了一批阿拉伯青年作者和中国新生代译者,此类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有利于推出一批畅销作品。通过上述手段,充分发挥经典作品的文化效应,延伸双方民众对彼此历史和现状的认知,促进中阿双方的文化互通与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