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饮茶方式和茶洋窑黑釉茶盏的关系研究*

2022-04-22陈继銮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茶盏建窑建盏

陈继銮

(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陈氏原矿建盏陶瓷工作室 福建 南平 353000)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孕育出独特的茶文化,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欢饮茶和品茶。各国茶文化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始终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礼仪。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并且长盛不衰,并传遍全球。茶是中国民族的举国之饮,发现于神农,兴起于唐朝,繁盛于宋朝,普及于明清时期。茶融天地人于一体,因此成为全世界大众化、受欢迎、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绿色饮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

1 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直到今日中国各族同胞还有以茶代礼的风土人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了物质文化和深厚的精神文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号角,茶的精神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根发芽于中国的诗经、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明,更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的国家,历史悠久,堪称世界茶道的宗主国。

1.1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至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也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1.2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越来越多,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且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大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举措,之后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开始产生了社会功效,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作用,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1.3 隋唐茶文化

之前茶都是作为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所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也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作用,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广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等。

1.4 宋代茶文化

宋代时期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建立等级制度。茶仪已成礼制,赐茶也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亦或赐给国外使节的重要手段。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邻里“献茶”、客来敬“元宝茶”、定婚“下茶”、结婚“定茶”,同房“合茶”。民间点茶、斗茶之风起促进了采制的一系列发展变化,此时,茶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1.5 明清茶文化

明清时期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类品,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能佐证。至此,茶类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茶叶出口随之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自成体系,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茶从业者普遍都以茶为载体,促进了社会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 宋朝的饮茶方式

点茶法是宋代最为盛行的饮茶之法,此法不仅为宋代斗茶所用,茶人吃茶也用此法。点茶法使人们品尝到了茶叶本身的味道,使唐朝饮茶而不知茶味的煮茶法的时代渐渐远去。在宋朝,饮茶之风兴盛,品饮之道也相当讲究。这方面堪称茶道之最的是一种“斗茶”,又叫“茗战”。顾名思义,这种品饮方式不免带点“战斗”意味,古人以这类字眼评论茶的质地。

宋朝文化的多元性也为点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时期儒、释、道三家齐头并进,占据社会思想主流意识,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往来,茶文化逐渐与儒释道精神相结合,并呈现本土化趋势,形成“点茶”、“斗茶”等茶道礼仪。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综合评比,最后决出胜负。首先汤色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而下之;其次看汤花,看其色泽和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为衬托白色茶汤与识别水痕,釉色黝黑,胎厚保温的建盏备受推崇。斗茶不但保持了茶的原味,还成为一种艺术,很快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广泛推行。在品茶和斗茶过程中,所用到的多为发酵过的白茶,而对茶质的评价,也是以汤白色亮为优。为了更好的衬托茶的颜色,黑釉建盏迎来了长足发展。以黑釉建盏为宗的宋朝斗茶特点,也使黑釉建盏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

3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特征

3.1 黑釉建盏的特点

黑釉建盏的使用和宋朝点茶、斗茶的文化息息相关。为了迎合点茶和斗茶文化中对色泽的要求,逐渐形成茶色白,盏宜黑的斗茶基础理论。乌黑中耀射出分明的茶色,“雪白汤花”色彩对比明显,宋代茶人也以此作为判定茶艺高低的依据。黑釉建盏大小合适,口大底深、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满了由氧化铁结晶而形成的各种斑纹,整体造型简洁,符合宋朝人的审美观点。

建窑黑盏截面色黑,是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盏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变形。建窑黑盏的胎体厚重,胎内气孔细小,利于茶汤保温,适合斗茶的各种需求。因此加上宋朝风靡的斗茶之风,最终使黑釉建盏的盛名远播。

3.2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特点

建窑建盏在宋代名气很大,时值宋朝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斗茶又是备受追捧的一种茶艺技巧,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而在斗茶中以黑釉茶盏为尊,使得其成为各个阶层首选的茶器,而且像黑釉茶盏在宋代需求量大,这使得当时其他窑口争相仿制建盏来满足市场需求。茶洋窑是福建北部规模较大的民间瓷窑,也顺应市场需求,加入到仿制建盏的潮流之中,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盏也逐渐迎来了繁荣时期。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造型在仿建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浅腹的敛口盏,在茶洋窑窑址中出土较多,形体偏矮,具有明显的特点。而茶洋窑的束口盏,束口部分的曲折不明显,斜腹、盏心稍下凹。腹部弧度与建窑束口盏有些不同,尺寸分为小型和中型。茶洋窑黑釉茶盏的圈足矮,一般不规整,挖足较浅,部分产品仅略作浅凹,接近实心足底。茶洋窑的多数中型束口盏,盏腹外壁的底部,会切削成齐直台面,与圈足呈直角相连,俗称“平肩”,平肩成为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重要特征(见图1)。茶洋窑黑釉茶盏胎体多呈灰白或灰色,胎骨细腻紧密,也有部分灰胎、灰黑胎,胎骨显得粗松,有些产品胎体内层有裂隙或砂眼,总体来说含铁量比建窑建盏少。

图1 “平肩”

茶洋窑黑釉茶盏施釉延续了建盏的露胎风格,不过施釉线一般不齐(见图2)。釉层相对建盏较薄,部分产品有聚釉现象,偶尔见釉滴珠。盏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情况则较为常见。从地理位置来看,茶洋窑窑址位于闽北进入闽江通向海路的必经之路,便利的水运为其提供了创烧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茶洋窑黑釉茶盏得以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图2 南宋茶洋窑黑釉茶盏

4 宋朝饮茶方式对茶洋窑黑釉茶盏的影响

宋朝饮茶风气兴盛,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宋代的茶政制度。官买官卖的榷茶制度和以茶易马的互市政策既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又促进了饮茶风气在高阶层的传播。因此,稳定的政治保证为宋代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保障;宋朝饮茶越来越普及,饮茶风气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茶甚至成为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茶也成为了各个阶层所必须的生活习惯,茶文化自此产生并发扬光大;饮茶不仅能够润喉解渴,还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久而久之,饮茶便成为宋朝一项重要的生活礼俗,习俗的形成也促进了宋朝饮茶方式的繁荣。

宋朝时期点茶、斗茶的茶叶均为白茶,黑釉茶盏能够更好地衬托出白茶的颜色,符合宋朝人品茶的标准。对于茶洋窑黑釉茶盏的发展来说,整个社会阶层从上到下的斗茶文化是其发展繁荣的主要因素,斗茶茶具的选择,对茶汤呈现出的品质产生深远影响,而黑釉茶盏使白茶在斗茶中既可以衬托茶色,又厚实保温,所以黑釉茶盏在斗茶中受到热烈欢迎。宋朝皇帝宋徽宗曾说:“盏色贵青黑”,许多文人墨客也对黑釉茶盏大肆讴歌,又逢斗茶文化盛行,使得整个社会对黑釉茶盏的需求量猛增,而建窑建盏的生产量仅供宋朝上层阶级内部使用及把玩,这就造成了普通窑口开始对建盏大规模仿制,因此茶洋窑黑釉茶盏开始发展壮大。茶洋窑黑釉茶盏在建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生产方向上符合市场需求,大规模地生产,很快成为民间斗茶的流行器具。随着当时茶文化的盛行,也使茶洋窑黑釉茶盏发展到了最繁盛时期,与宋朝点茶、斗茶共同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5 结语

宋朝是我国陶瓷茶具和美学工艺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茶盏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到达鼎盛。这与宋朝饮茶方式点茶和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斗茶文化在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盛行促进了黑釉茶盏的发展和创新,茶文化受到了广泛推崇,逐渐形成中国的茶文化产业,进而黑釉茶盏成为宋朝茶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在当时的饮茶方式及饮茶文化的影响下,因建窑建盏的产量限制,造成了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繁荣昌盛。

猜你喜欢

茶盏建窑建盏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建盏之初探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