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羊与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特性对比
2022-04-22千志松戴珍珍彭瑜雪马小琴
杨 雪,覃 圣,王 慧,千志松,戴珍珍,彭瑜雪,马小琴,蔡 勇
(1. 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 西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脂肪组织与动物体能量代谢息息相关。脂肪除大量沉积于皮下、腹部和内脏器官周围外,许多品种的绵羊尾部也具有超强的脂肪存储能力[1]。
藏羊(Tibetan sheep,TS)又称藏系绵羊,属短瘦尾型绵羊,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羊种。高原型藏羊是藏系绵羊的主要类型,占藏羊总数量的91.4%,具有耐寒、耐干燥的特点。高原型藏羊主要分布于海拔为3 000~5 000 m的高寒地区,为高原农牧民提供肉、毛等资源[2]。小尾寒羊(Small-Tailed Han sheep,STHS)是我国典型的短脂尾型绵羊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性能遗传稳定等特点,在我国绵羊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3]。不同品种的绵羊体脂分布差异很大,藏羊脂肪以大网膜脂肪(omental adipose tissue,OAT)、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为主,小尾寒羊脂肪以皮下(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大网膜(omental adipose tissue,OAT)、尾部(tail adipose tissue,TAT)为主。随着社会及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一些抗病性较强且适应能力较好的绵羊品种濒临灭绝[4-5]。因此,本文拟以藏羊为研究对象,小尾寒羊作为对照,利用常规组织学染色方法对两种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及其脂肪细胞形态进行研究,以期为藏羊脂肪组织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选择健康8 月龄藏羊和小尾寒羊各5 只,不区分雌、雄,均来自甘肃省天祝县武胜驿镇屠宰场。
1.2 试剂与仪器
主要试剂:多聚甲醛粉、无水乙醇、二甲苯、浓盐酸、苯酒精、蒸馏水、固体石蜡、HE 染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仪器:组织切片机、摊片机、全自动组织包埋机,均购自莱卡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样本处理
屠宰后,采集试验羊大网膜、肾周和尾部脂肪组织各1 cm3,4%多聚甲醛固定48 h,更换多聚甲醛复固定。
1.3.2 脂肪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冲洗固定的脂肪组织块,梯度酒精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摊片、烤片。切片厚度为5 μm,常规HE染色。
1.3.3 脂肪组织测定与计算
参照寇洁[6]的方法,随机选取10张切片,每张于200倍视野下随机取5 个不同区域,采用Image-Proplus 6.0 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藏羊和小尾寒羊各部位的HE染色切片中脂肪细胞数量和面积,计算不同部位单位面积内脂肪细胞的数量。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软件预处理,SPSS 17.0 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藏羊和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形态特点比较(见图1)
图1 藏羊和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形态特点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histological charateristics of adipose cells tissue of Tibetan sheep and Small-Tailed Han sheep
由图1可知,细胞核被脂肪细胞压缩在边缘处,脂肪组织间存在毛细血管分布。藏羊尾部脂肪细胞大而饱满,轮廓清晰,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状。小尾寒羊大网膜脂肪、肾周脂肪可见细胞大而饱满,脂肪细胞密集分布,细胞多呈椭圆或者多边形状。
将藏羊脂肪细胞与小尾寒羊脂肪细胞进行对比,发现藏羊大网膜脂肪细胞及尾部脂肪细胞形态多样。
2.2 藏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比较(见表1)
表1 藏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adipose tissue cells in different parts between Tibetan sheep and Small-Tailed Han sheep
由表1 可知,小尾寒羊尾部脂肪平均直径显著高于大网膜脂肪与肾周脂肪(P<0.05),分别为52.36、48.95、43.57 μm。藏羊尾部脂肪平均直径高于肾周脂肪、大网膜脂肪,但肾周脂肪与尾部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尾部脂肪与肾周脂肪平均直径显著高于大网膜脂肪(P<0.05)。
藏羊肾周脂肪、尾部脂肪的平均直径均显著大于小尾寒羊(P<0.05),其肾周脂肪细胞、尾部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58.40、59.81 μm;藏羊、小尾寒羊大网膜脂肪平均直径分别为50.13、48.95 μm,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1 可知,藏羊尾部脂肪细胞面积显著高于大网膜脂肪细胞面积(P<0.05),小尾寒羊尾部脂肪细胞面积显著高于肾周脂肪细胞面积(P<0.05)。
藏羊的尾部、肾周脂肪细胞面积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但两者大网膜脂肪细胞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2 098.73、1 983.12 μm2。
由表1可知,藏羊大网膜脂肪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尾部、肾周脂肪细胞数量(P<0.05),小尾寒羊肾周脂肪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尾部、大网膜脂肪(P<0.05)。
小尾寒羊的尾部、肾周脂肪数量均显著高于藏羊(P<0.05),大网膜脂肪细胞数量显著低于藏羊(P<0.05)。
3 讨论
3.1 不同品种绵羊脂肪细胞形态特点分析
本试验结果表明,藏羊与小尾寒羊大网膜、肾周和尾部的脂肪细胞均轮廓清晰、明显。结合统计学分析,藏羊脂肪组织中,肾周脂肪细胞和尾部脂肪细胞体积较相似,均显著大于大网膜脂肪细胞,且单位面积内肾周脂肪细胞的数量低于大网膜脂肪细胞。藏羊脂肪组织中的尾部脂肪细胞直径最大,小尾寒羊脂肪组织中尾部脂肪细胞直径最大,与藏羊和小尾寒羊的脂肪细胞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瘦素,能够调节动物食欲;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动物抵御寒冷的能力越强。脂尾型绵羊沉积能力更强,分化程度较高,也侧面反映了生长环境对绵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藏羊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更能够抵御严寒,适应高海拔低氧的环境。
3.2 不同品种绵羊脂肪组织细胞平均直径及面积分析
不同品种绵羊相同部位之间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差异显著,藏羊大网膜脂肪、肾周脂肪、尾部脂肪细胞直径均大于小尾寒羊。徐红伟[7]、康丹菊[8]研究发现,藏羊网膜脂肪、尾部脂肪面积大于小尾寒羊,与本试验结果一致。
藏羊与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各有优、缺点。藏羊尾部脂肪平均直径高于肾周脂肪、大网膜脂肪,但肾周脂肪与尾部脂肪差异不显著,尾部脂肪与肾周脂肪平均直径显著高于大网膜脂肪;而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平均直径的大小次序为尾部脂肪>大网膜脂肪>肾周脂肪,3个部位间差异显著。
杨广礼等[9]研究发现,小尾寒羊的尾脂脂肪细胞面积显著大于心脂、肾脂脂肪细胞,表明瘦尾型绵羊与短脂尾型绵羊的直径、面积差异较大,且不同尾型对脂肪细胞面积具有一定影响;不同尾型绵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特点不一,脂肪组织沉积能力不同。
孙伟芳[10]研究发现,脂尾型绵羊尾部脂肪细胞的直径、面积均高于短脂尾型绵羊。综上可知,不同品种的绵羊其脂肪细胞的直径、面积均不相同;即使品种相同,其不同部位的细胞数量也不相同。
藏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单位面积内细胞数量的大小次序为大网膜脂肪>肾周脂肪>尾部脂肪,说明藏羊生长发育中脂肪主要沉积于网膜、内脏;而小尾寒羊单位面积细胞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肾周脂肪>大网膜脂肪>尾部脂肪,说明小尾寒羊生长发育早期脂肪主要沉积于肾周、网膜。
王燕新等[11]研究发现,幼龄动物脂肪沉积主要为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年动物主要为脂肪细胞体积增大。韩吉龙[12]研究发现,在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幼年脂尾羊尾部脂肪以细胞数目增多为主,从侧面反映了在生长发育早期,尾部脂肪发育速度、沉积速度快。
杨东等[13]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大小与脂肪的沉积呈正相关,说明细胞增大越快,沉积能力越强;侧面印证了脂肪的发育速度与细胞的增大速度有关,且与细胞沉积能力直接相关。刘政等[14]研究发现,脂肪细胞肥大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增大和细胞数目增多,而藏羊网膜脂肪数量多于小尾寒羊,说明绵羊以细胞数目增加和细胞增大为主,且与脂肪代谢有关。任瑞等[15]研究发现,绵羊适应生活环境的程度与其基因型具有一定关联,而基因型不同的绵羊,脂肪细胞分化情况也不同。Miao等[16]利用RNA-seq技术对小尾寒羊和多塞特羊脂肪组织的miRNAs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结果发现,小尾寒羊脂肪组织中脂质代谢活性较低。
此外,瘦尾型绵羊与短脂尾型绵羊因基因组之间存在差异,所适应的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差异;绵羊生活在合适的环境当中,可更好地发挥脂肪组织的功能。除绵羊基因型外,影响绵羊脂肪结构最显著的因素为饲养系统(营养饲料或牧草、牧草的植物学组成)、年龄和胴体重量、性别和解剖位置。
4 结论
藏羊与小尾寒羊脂肪组织细胞直径最大的均为尾部脂肪细胞,与其脂肪细胞成熟程度密切相关。藏羊脂肪细胞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小尾寒羊;小尾寒羊各部位脂肪组织细胞的直径、面积及数量均存在差异。综上所述,不同尾型绵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特点不一,且脂肪组织沉积能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