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形象分析
2022-04-22李新曾丽霞
文∣李新 曾丽霞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劳动教育再一次回归教育的主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在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价值、劳动教育问题以及劳动教育路径几个方面[2],在学科研究上也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根据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3]但以往的研究很少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联系在一起,更没有将劳动教育的落实与语文教科书相结合。教科书不仅承担工具性职能,还承担着思想性职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科书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4]教科书的性质决定了其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产物,我们需要去寻找一种“去中心化的团结”,应当尽量避免“被边缘化的人们只配做出某种特定的选择”[5]。因此,本文基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试图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形象进行分析,以期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思路,同时希望揭示出教科书编辑在劳动者的选材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教材编写以及教师教学提供价值参考。
劳动社会学源于对劳动者的关注,以深层次认识和更加承认人的价值、非常关注弱势群体为特征,其使命不仅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还要理解与劳动相关的种种社会现象,为促进人的解放,尤其是劳动者的解放服务。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的概念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遵循一定劳动规范,占据一定劳动岗位,参与实际劳动过程的人。[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可见当代劳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体力劳动。据此,本文以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为大类,进一步分析教科书中劳动者的形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称为“统编版”)为研究对象,统计初一至初三年级语文讲读课文中劳动者数量,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建立劳动者形象的分类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教科书中劳动者的形象。
(二)分类维度
劳动者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劳动的社会结构,劳动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以劳动者的社会群体类型为特征的结构分布,包括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地区结构及其结构的变化,其中还包括劳动者的特殊群体结构;另一方面是指以劳动者的阶级地位类型为特征的结构分布。[7]在此基础上与以往教科书中人物分析框架[8]相结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形象分析可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劳动者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人物的姓名、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地区结构(国别)、所处时代;二是劳动者的社会属性,包括产业结构以及阶层地位,产业结构的划分以劳动者的职业为主要参照标准;(见表1)三是劳动者的内在形象,内在品质是指长时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一种内在素质和品格特征。
表1 劳动者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
主类目次类目姓名1.实名;2.非实名性别1.男;2.女;3.未指明年龄1.青年;2.中老年;3.未指明国别1.中国;2.非中国;3.未指明所处时代1.古代;2.近现代(1840—1978);3.当代;4.未指明职业/身份1.管理者;2.专业人员;3.技术和技术辅助专业人员;4.军人职业;5.初级职业;6.其他
(三)资料量化
根据分类维度和标准,七年级上册5篇课文,七年级下册15篇课文;八年级上册6篇课文,八年级下册4篇课文;九年级上册6篇课文,九年级下册8篇课文,共计44篇课文,以能确定其职业的66名劳动者作为分析对象,儿童因年龄原因不在本研究范围。若一篇课文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劳动者在阶层、身份、价值取向、地域、性别相同,则合计为一人。人物若拥有多重身份角色,则以该人物在课文中担当的主要角色作为其身份。
表2 不同类型劳动者在各年级情况分布
年级脑力劳动者人数/人体力劳动者人数/人两类劳动者比值七(上册)4221七(下册)139139八(上册)7272八(下册)2211九(上册)5656九(下册)9595合计40262013
三、劳动者形象的多维分析
(一)劳动者自然属性
1.劳动者性别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66名劳动者中,男性共49人,占比74.24%;女性共12人,占比18.18%;另外有2名劳动者未指明性别,有3个分析对象以群体的方式出现。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男性出现的频率大于女性。在61名可识别性别的劳动者中,男性劳动者以政治精英、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出现共有31人,占比50.82%;女性劳动者以脑力劳动者出现的有3名,占比4.92%。此外,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在女性意识上有所突破,仅有的12名女性劳动者中有7名以主人公角色出现在课文中,如《美丽的颜色》中的玛丽·斯可罗夫卡斯卡,其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出现在教科书中。大多女性劳动者以传统女性角色出现,体现的是勤劳、顾家等品质,如《台阶》中的“母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等。
2.劳动者年龄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青年劳动者占比小,在66名劳动者中,仅有6名是明确属于青年时期的劳动者,占比9.10%;有43名劳动者是处于中老年阶段,占比65.15%;剩余的17名为未明确表明年龄阶段的劳动者,占比25.76%。在6名青年劳动者中(3名体力劳动者,3名脑力劳动者),除《孤独之旅》的杜小康表现了孤独的形象外,其余青年劳动者表达的都是正面形象,如爱国、无畏。在43名(24名脑力劳动者,19名体力劳动者)中老年阶段的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完全表现为正面品质的有18名,以凸显其爱国的品质最多,其次为科学求真品质;19名可确定年龄阶段的体力劳动者中正面形象的有14名,主要以奉献、勤劳的品质为主。此外,九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逐步稳定,但在上下两册的25名劳动者中明确能确定为青年劳动者的只有2名。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同伴影响较大,适当增加教科书中青年劳动者利于劳动意识、劳动态度的培养。
3.劳动者国别和民族
在66名劳动者中有8名是他国实名劳动者,占比12.12%,分别是美国(1人,教育家,《再塑生命的人》)、英国(1人,海军上校,《伟大的悲剧》)、法国(2人,皆为科学家,《美丽的颜色》)、俄国(1人,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加拿大(1人,医生,《纪念白求恩》)、日本(1人,教师,《藤野先生》)以及奥地利(1人,科学家,《动物笑谈》);有中国实名人物24名,占比36.36%;剩余的34名劳动者为虚构人物无法识别。在外国实名劳动者中,8名全为脑力劳动者,且皆以正面劳动者形象出现,主要的品质是科学求真。在中国实名劳动者中,有17名脑力劳动者,表现的品质中以爱国(11次)出现次数最多。另外在同一篇课文中出现2名非实名的瑶族体力劳动者,即《驿路梨花》中的瑶族老人和瑶族姑娘。在课文中瑶族老人与解放军一起合作修葺小屋,表明了教科书编辑关注到少数民族为我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新的历史方位下应当培养具有世界格局的优秀人才,课文中也通过部分劳动者的形象体现了国际理解的理念,如课文《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
4.劳动者所处时代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16人位于古代,占比24.24%;45人为近现代劳动者,占比68.18%;仅有5人为当代劳动者,其中包括一个当代劳动者群体。在古代劳动者中,男性劳动者多以政治人物出现在教科书中,女性劳动者中仅有花木兰为政治精英;在当代劳动者中,有青年劳动者2人(吕伟、杨利伟),其身上表现出高超的职业精神以及爱国等优秀品质,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当代劳动者中劳动职业类型较少,如缺乏将科学技术作用于农业、渔业的新型劳动者。
(二)劳动者的社会角色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作用的一群人构建起来的网络,每个个体在社会这个网络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对于什么是“社会角色”,从国内外学者的定义中可归纳出社会角色与社会位置、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密切相关。[9]一般来说,区分身份地位的指标多是如职业一样的非连续型的、异质型的指标。最新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2008)》(简称ISCO-08)将各职业可分为管理者、专业人员以及初级职业在内的十大类,如教师、文人属于专业人员一类。[10]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者职业类型统计,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包括管理者、专业人员、技术和技术辅助专业人员和武装军人职业在内的脑力参与度相对较高的脑力劳动者,另一类为包括初级职业在内的脑力参与度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者。
数据表明(表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体力劳动者共计26人,占比40%;脑力劳动者共计39人,占比60%。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者职业类型多样,其中职业为“农民”的有11人,位于各类目第一,从数量上看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对普通群体的关注加强。从课文中的主角与配角上来看,26名体力劳动者中,有13名为配角,占体力劳动者人数的50%,其占比为总人数的19.70%;在39名脑力劳动者中,有5名为配角,占比12.80%,占总人数的7.69%。
表3 教科书中劳动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主目录次目录具体职业人数/人比例脑力劳动者1.管理者;2.专业人员;3.技术和技术辅助专业人员;4.武装军人职业1.军人(4人);2.官员、政治精英(10人);3.诗人、文人(8人);4.科学家(5人);5.教师(6人);6.医生(1人);7.航天员(1人);8.摄影师(1人);9.商界管理人员(2人);10.运动员(1人)3960%体力劳动者初级职业1.船员(1人);2.农民(11人);3.屠户(1人);4.杂役(1人);5.工匠(2人);6.工人(5人);7.车夫(2人);8.猎人(1人);9.油翁(1人);10.厨师(1人)2640%
(三)劳动者的内在品质
劳动者身上所表现的品质各异,但总的来说可分为正面和负面品质。以正负面为维度统计,66名劳动者中有47名劳动者完全以正面品质出现,占比71.21%;7名以完全负面品质出现,占比10.61%;12名劳动者身上同时出现了正面和负面品质,占比18.18%,如《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大娘为人仗义但却重男轻女思想严重。26名体力劳动者中有12名劳动者身上体现出负面品质,占普通劳动者数量的46.15%;在14名为完全正面形象的体力劳动者中,主要表现的品质有勤劳、奉献,除此之外还有保护自然等品质,但具体体现为爱国的人物较少。脑力劳动者中身上体现负面品质的有7人,占脑力劳动者总数的17.90%,例如范进、孔乙己;完全正面的劳动者形象有33人,次数最多的品质前三项分别为爱国(13)、科学(7)以及奉献(3)。
四、教学建议
(一)以劳动者形象为切入点,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
教师需要围绕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有效实现语文课与劳动教育课共同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语文教科书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在劳动者的自然属性、社会角色和内在品质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其一,在数量上,语文教科书选取了多个劳动者,关注到普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且大部分的普通劳动者身上都展现出勤劳、自尊自信、自力更生、老实厚道等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品质。刻画普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正面形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既有利于出生于农村的孩子获得自尊、自信和自强,也有利于城市的学生发现城市务工人群的闪光点。其二,在性别上,人教版关注了女性对社会的重要贡献,选取了较多正向的女性劳动者进入教科书,且有些以主人公出现。教科书力求突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如选取女科学家作为劳动者形象,既表达女性可独当一面,也彰显其除家庭之外的人生价值。其三,在职业上,选取多样的职业进入教科书,有助于学生了解职业类别,为初中毕业的第一次分流做准备。另外,正面且多样的劳动者形象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成为一个爱劳动、乐劳动之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多样,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大环境下,要求各学科全面育人的同时,语文课程可以以教科书中的劳动者为切入点,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
(二)立足教学实际,丰富和完善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形象
教师需要树立“用教科书教,而非教教科书”的观念;需要立足教学环境,适当补充劳动者形象。教科书虽然是使用范围最广、内容最为成熟的课程与教学的载体,但劳动教育的落实也不能仅靠教科书来实现,只有在对教科书有透彻理解的前提下,并结合教学环境,才能将书本中的劳动教育理念立体化。虽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劳动者选取上较好地展现出教科书中劳动者的多样性,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之处。如在年龄上,既选取了老年垂暮的劳动者,也有年轻的正面劳动者,但与学生年龄相近的劳动者占比较少;又如在劳动者所处的时代上,教科书既选取中华文化中被人熟知的文人墨客,也选取了为近现代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但在当今日益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所选取的职业类型相对较为单一。因为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篇幅受限的教科书顾全所有着实不易。如在劳动者的选取上,教科书中既需要响应培养全员劳动意识的理念,但也需落实从语文教科书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教科书对现有问题的改进也需一个较长的周期。对教科书的再处理是教科书的本质所要求的。教科书是在一定范围内所有学生上课均使用的文本,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均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劳动者形象,以教科书的劳动者为基础,补充让学生更具共情特性的劳动者。
(三)教学主体应以身作则,做正向劳动者的示范和引领
劳动观念的养成不只是课堂中学习教科书中的劳动模范和教师要求背诵劳动价值观就可以完成的,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成为正向的劳动者,与教科书所传达的劳动理念做到知行合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不仅选取了正向劳动者,也选取了负面劳动者,还有一些范例是同一个劳动者不仅具有正面品质,且同时兼备负面品质。劳动者特性的复杂性可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生活中的人或事,不单一地去评价人。发现人的多面性有利于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做到理性思考,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自身的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有着正面品质的劳动者,通过言传身教,才能与教科书所传达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形成正确且稳定的劳动观。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研究”(19C1140)、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2020HX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