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主题教学的五个“走向”
——以“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为例
2022-04-22周信达
文∣周信达
自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主题教学以来,“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在高中各科教育中得到丰富而又生动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必修的《美术鉴赏》来说,短平快的单一课容易产生鉴赏知识的灌输现象,长深慢的单元架构课使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难以整体落实。因此,承载着概括性、普遍性和迁移性特征的主题教学把美术教材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从培育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笔者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必修《美术鉴赏》第一单元主题二“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为例,对美术主题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从零散走向统整
任何学科都拥有一个基本结构[2],美术学科也不例外。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事物有意义且相互关联的方式来理解该学科,习得结构就是学习理解事物如何相互关联。[3]“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这一主题对应的美术核心知识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步骤和美术鉴赏的三种方法。教学内容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画长卷为例,教师对如何开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四个鉴赏一般过程进行分析。教材主要列举了“综合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等三种鉴赏方法,指出近距离观看原作是提高美术鉴赏力的最佳途径。
任何课程改革,“知识”都是一个绕不过的存在。[4]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把貌似形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排列,让知识脉络更加清晰且直观,明确了主题教学的指向。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与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鉴赏一件美术作品时“什么都看不懂”或者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来的困惑。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多维度需求,还要让学生对主题学习产生新的思考。
图1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从割裂走向聚焦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实施的前提。在核心素养下,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应明确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图像识读方面,学生在上一主题的学习中已了解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的区别,理解了美术鉴赏的意义,开始运用审美的眼睛从“赏心悦目”走向鉴别赏析,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开始关注。在审美判断方面,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审美能力还处在起始阶段,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和美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在文化理解方面,由于美术作品的内容表现、风格形成、观念与意义表达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关联,因此,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和强化。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教师教学视角从“教”走向“学”,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二是学生在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会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鉴赏,中国传统书画的品评采用综合式鉴赏,偏重作品内在形式语言和风格感受的作品采用形式鉴赏,强调外部因素的作品会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解读。三是利用北京拥有众多博物馆或美术馆资源的优势,通过对原作的鉴赏,近距离识读作品的材质、尺寸、体量、肌理、笔触、色彩等要素的微妙变化,体验视觉样态的丰富性。这样融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设计,体现了美术主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使得制定的教学目标更加具有精确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任务从凝练走向挑战
美术主题教学要求“教师改变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和一课一练的教学习惯”。针对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凝练主题紧密关联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组织自主性、进阶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对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拉近学生和美术作品内容的时空距离,让学生通过审美判断完成知识的建构。
美术主题教学分为两个层级,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过程
教学层级过程要素任务分解一、美术鉴赏的过程美术问题情境出示张择端和仇英临摹的两个版本《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张择端画的是木桥,而仇英画的是石桥美术知识美术鉴赏的元素: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美术鉴赏的过程: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划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在探讨作品的空间营造、色调处理等形式构成特征中提升学生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通过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动态、服饰、建筑、街市及时代背景展开交流,促进学生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合理阐述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思想,不断加深对作品的内涵,增进文化理解;通过审美判断,将作品鉴赏纳入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比较,品评作品美术学习要点解决方式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作品赏析,对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形象、构图、色彩、线条、光影、空间、肌理以及一些细节进行审美;展开想象,与作品和作者对话等方式,从关注作品外在形式的美走向领略作品的内在形象和情感;设计表格,对照“四步法”对作品进行赏析美术学习难点突破资源辅助《清明上河图》高仿作品,PPT课件,学习单美术学习评价尝试用“四步法”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按表格中的要求进行填写,用美术表现加深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理解二、美术鉴赏的方法美术问题情境杜尚的作品《自行车》是一件艺术品吗?杜尚在创作时是怎么想的?美术知识美术鉴赏方法:综合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原作鉴赏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划从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形式入手,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从题材、主题、情境等内容入手,对美术作品的种类、表达思想、创作情境等进行了解,培育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素养美术学习要点解决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各种形式或语言进行整体把握,尽量避免从一开始就津津乐道于作品的文学性描述,如作品的主题、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问题;借鉴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为学生提供鉴赏美术作品的其他视角;运用小组合作、绘制作品形式分析图等方式,灵活选择美术鉴赏方法美术学习难点突破资源辅助PPT课件、“云上”博物馆或美术馆、美术鉴赏学业水平等级划分表美术学习评价完成对两件以上不同种类美术作品的综合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鉴赏,按照要求进行评价,并与同学开展辨析和互评
在教学任务分解上,教师要体现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力求以任务驱动解决美术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学习美术作品审美构成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用其分析、理解和解释美术作品。通过美术鉴赏方法的学习,辨析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差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从习得走向创意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美术主题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任务为驱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中进行基于美术学科本位的跨学科学习,追求真实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一)设疑导入,创设美术鉴赏情境
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鉴赏情境中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其高阶思维。
表1中教学层级一“美术问题情境”设置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进行导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美术经验,把美术知识储备迁移到问题情境中解决。选择学生熟悉的作品进行局部鉴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细节,为引出鉴赏过程的第一步“描述”进行铺垫。
(二)聚焦画面,理解美术鉴赏过程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生活品位的美术活动。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应围绕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表1中“四步法”具体如下。
1.描述
在《清明上河图》局部的鉴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作品中人物、构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学生原先积累的审美经验,在鉴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极大地影响“描述”质量水平的高低。
2.分析
美术鉴赏进入“分析”步骤,就要探讨作品的形式构成特征,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图的原理等。分析不仅需要相关的知识修养,更重要的是在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后,逐渐关注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领略其内在的美。
以《清明上河图》虹桥局部为例,虹桥是整幅画面的正中心,与岸上的街市景象形成了强烈反差。教师向学生提问画中的线条、笔墨、章法、留白等艺术特征是怎样表现的?画家是如何营造紧张氛围的?而这样一艘急流遭遇险情的大船,站在船头指挥的却是带着小孩的老妪。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画面?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后作出回答。
3.解释
以《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解释为例,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清明”的理解各不相同,具体如表2所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作出解释和判断。
表2 《清明上河图》中对“清明”的理解
专家学者对“清明”的理解学生的解释郑振铎认为是清明节这一天孔宪易画的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史树青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在解释作品时,学生不能全凭自己的主观想法随意而为,要结合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甚至艺术家的创作心得等。
4.评价
评价是将鉴赏作品纳入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宝级的文物,表面上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片繁荣,各阶层人民似乎都安居乐业,实则北宋的军事力量已到了最疲乏的时刻,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也到了大爆发前的最后一刻。
教师向学生提问《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无士卒看守的城门、懒散的士卒、空荡的望火楼等场景,反映了什么现象?
从细节可以看出,画家张择端用《清明上河图》劝谏皇帝。让学生用“盛世危图”的视角去评价这幅经典作品。
通过“四步法”鉴赏作品,可以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可以使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互融共通,掌握美术鉴赏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掌握2~3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必修《美术鉴赏》中列举的三种美术鉴赏方法进行教学。
1.综合鉴赏侧重中国传统书画品评
“品”是绘画作品整体的艺术把握,获得直观感受之美。“评”是超越直观表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对作品风格、立意、价值的评议与评价。中国古代的品评家们对画家和作品有不同的“分品”,通常采用“四品”,即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教师可以设计品评环节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鉴赏教材中出示的四幅梅花图。
(1)在四幅梅花图中找出最能体现下列诗意的作品,并填上作品名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质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
(2)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按中国传统绘画品评方法对四幅梅花作品加以分析,并展开交流。具体见表3。
表3 四幅梅花作品分“品”表
作品名称你的分“品”理由关山月《俏不争春》王冕《墨梅》吴昌硕《梅花》弘仁《梅花图》备注逸品:画家品格风韵与自然生命本质高度契合,并借助精练的笔墨技巧,自然而然地运化出一种物我合一、行气相即与超凡脱俗、意境综合式鉴赏悠远的艺术状态神品:精准掌握各种绘画表现手法,并能出神入化、运用自如地表现画家的精神意志与自然物象的灵动状态妙品:画家静观生命物象的微妙变化,能够使笔墨流变与自然生命机缘相合、和谐呼应,从而精微巧妙地加以表现能品:画家具备熟练掌握各种绘画技巧的能力,并能细致观察和分享各种表现对象,将其惟妙惟肖地充分再现
中国传统绘画分“品”的核心依据是艺术家的才性、情操。品评主要集中于画家和作品定位。画家的才性和情操是内在的,画家不同的风格和笔墨意趣是外显的,这种内在和外显,在作品上融合于一体。
2.形式鉴赏注重艺术作品美术语言与风格感受
形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强调对作品形式构成的分析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点、线、面、色等美术元素及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2)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语言手段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语言规则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潘天寿的《雄视》,从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角度讲述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如下结论:作品《雄视》采用的是竖幅构图,秃鹰被安排在画面的最顶部,与倒三角的山石一并形成险峻的感觉。左下角以向下开张的松针呼应,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山石的长线条与鹰的墨块形成对比,其间以点形成过渡。这些元素构成了画面的韵律、节奏,在对比与平衡中产生形式的美感。
3.社会学式鉴赏偏重在广阔文化背景中去解读
美术作品的表现、风格形成、观念与意义表达总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而,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除了感受、欣赏艺术语言风格外,还可以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分析它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将艺术图像作为认识、了解社会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能否看得深入、深刻,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还需要丰富的人文学养。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活动,由于高中学生年龄、经历、修养和趣味各异,同样鉴赏一件美术作品,每个人获得的感受自然也会相同。学生通过三种美术鉴赏方法的学习,能够对不同门类、国别和时代的美术作品选择适合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多角度去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但是以上三种美术鉴赏方法各有侧重,在实际的鉴赏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观者往往采用多种方式交叉并用的鉴赏方法去鉴赏作品,以便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知与判断。
(四)尝试表现,延伸美术鉴赏内涵
美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线条、色彩、材质、空间是作品的形式要素,题材、主题、情境是作品的内容要素。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中独立的学习内容,同时又能从形式、技法、创作观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形式要素以外,还需要扎实的人文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视野。
1.对照画面进行情境体验
教师可以选择《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几个局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画中人物神态、表情、动作等进行情景体验。
2.搜寻素材进行创作表现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一幅表现当地民俗文化、乡土人情的“风俗画”。要求作品完成以后小组之间进行鉴赏,分享创作心得与体会。
通过情境体验和尝试表现,让学生在入情、入景、入画中体验经典美术作品的魅力。通过体验“有历史感”的美术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文化力量,让美术主题教学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美术主题教学注重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化,把美术鉴赏的过程和方法这一主题的学习贯穿始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价,读懂美术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信息,关注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评价,对美术作品的来龙去脉、立意宗旨、历史地位等作出判断。
尝试用多种鉴赏方法进行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评价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样式如表4。
表4 《簪花仕女图》和《吹笛少年》作品鉴赏表
作品名称综合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周昉《簪花仕女图》马奈《吹笛少年》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三种美术鉴赏方法运用到中国画和西方油画中人物画的鉴赏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鉴赏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物画的“传神写照”和西方油画的写实具象,测试其对主题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之处。
总之,美术主题教学要遵循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个性需求;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理念。美术主题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培养,锤炼的是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力。教师要对美术教材中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自主建构与迁移应用,在评价中提炼主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探索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更多可能,从而凸现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北京海淀先行示范区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高中美术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研究”(CDDB202020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