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以人教版“洋流”为例

2022-04-22胡伶俐张云峰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洋流海洋文明

文∣胡伶俐 张云峰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编写的众多教材中,人教版教材被多个省份的学校广泛采用。就此版本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第一册而言,围绕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知识体系为中心,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等知识。诸如海水的运动、海水的性质和水循环是该教材涉及的海洋方面的知识点。另外,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材《自然地理基础》之中,一共包含五个章节。其中,第四章“水的运动”承担了有关海洋的绝大部分知识内容。除此章节以外,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没有其他主要讲解海洋知识的相关章节。

我国海洋以海洋生物多样、海洋资源丰富以及海岸线纵长等为基本特征,广阔的海洋面积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第二空间。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明确表示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生态的海洋发展道路。无论是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权益的关心,还是关于海洋和平方面的认同,都是以海洋的认识为基础。[2]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重要基础的海洋生态文明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对海洋生态发展建设的最高要求[3]。聚焦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不少学者都对其基本概念和具体内涵加以研究。其中,和谐、共存、规律是被引用最多的词语[4]。

在将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自然地理基础》中的“洋流”作为重要典例的情况下,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具体要求为依据,在学生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教导学生学会从海洋生态文明的角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深刻认识“人—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未来海洋发展。针对海洋的生态、海洋的权益和海洋的和平这三个方面,本文以“洋流”这一地理知识为焦点进行深入阐述,以期将国家政策、海洋价值观、生态意识等价值观目标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

一、课程思政要求渗透海洋生态文明教育

以教学中融合思想教育为基本目标,课程思政其实是思想政治方面的一系列教育[5]。本质上而言,课程思政教育做到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特别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其行为和思想道德意识都会受到课程思政教育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以课程思政为形式的思想教育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类对海洋方面探索的步伐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持续地加快。从古至今,探索的手段不同、方法不一,人们的海洋意识从模糊到清晰,对海洋权益的态度从漠视到坚定,都离不开民众的不断奋斗和民族的兴旺发展。[6]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是当今各个国家及公民普遍的做法。在海洋生态教育方面,中学生要从海洋地理方面知识的普及开始。教师要结合海洋地理课堂教学任务,及时带领学生学习最新的海洋方针政策,加深学生对海洋的认识,渗透海洋生态文明思想[7],为我国海洋人才建设打好基础。

目前,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虽然设置了不少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但是涉及时事热点领域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仍有不足之处。缺乏完整的知识教育体系和接触时事热点的途径,学生就无法通过课堂学习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根据调查显示,就“中学生喜欢的选修课”这一排名而言,“海洋地理”模块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垫底的。[8]这表明中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寡淡,知之甚少。此外,围绕高考指挥棒,部分中学教师较少或缺少对学生进行海洋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二、高中地理“洋流”的知识体系结构

多个现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如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都不同程度涉及海洋地理知识。教师要以演绎分析知识点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的体系框架。以其中的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为例,本文选择分析“洋流”小节知识结构(如图1)。

图1 “洋流”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9],在教材编写理念上重点突出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教材分析要求教师精准把握教材知识,具体、多维、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使之形成整体的知识逻辑,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设计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基于海洋生态文明对“洋流”一节进行具体分析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通过解析教学目标,综合知识与能力,达成教学目标(如表1)。

表1 “洋流”知识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能力达成人地协调观学习世界洋流分布,牢记世界洋流图;说明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学生全球性的海洋大局观,渗透海洋生态文明思想记忆与迁移思考综合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促成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学会结合实际,综合说明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联想与综合归纳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各区域的洋流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比探究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世界主要区域洋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地理绘图思想和合作、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解释实践

三、基于海洋生态文明的洋流分析

依托海洋区位优势,发展海洋运输业,建设海洋工程,开发海洋资源,逐步使海洋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模块。在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情况下,生态文明慢慢进入大众视野。作为人类文明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现存的生态危机上加以深度反思、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10]海洋文明不止表现在生态环境的优劣上,海洋和平、权益等人文要素也是体现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国提出海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丰富多彩的动态过程,形成了以建设海洋强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11]三大重要理论为支柱的总体格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之一,是实现“人—海”和谐的保障条件之一。[12]

(一)海洋和平:东西方大航海的本质区别

局限于落后的科技水平,古代的远洋航行基本遵循顺风顺水的规律。郑和船队远洋航行的航线途经世界上季风现象明显的地区,借助水流流向和盛行风向,船队在冬季出海,夏季返航,弥补了简陋木帆船的短板,节约燃料,提高航行效率。[13]正是基于洋流这一有利条件,在大航海时代,愈发频繁的航海活动使得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紧密,逐渐展开贸易往来。对比来看,东西方的航行活动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西方航海家多数以“寻宝”或殖民掠夺为航海目的,而亚洲地区的东方航海活动原则是和平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洋流”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适当拓展历史上相关的航海活动。

我国古代规模浩大的郑和七下西洋,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顶峰[14],在提升民族威望、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际贸易发展,维护了亚非地区的海洋和平。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东方国家航海活动始终以平等互利、和平交往的根本目的。21世纪的“一带一路”倡议站在历史的基石上,继续发扬和平发展的精神,积极深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中国积累了多年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对外交流的经验,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且坚定地实践,不断加强我国同其他各国的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理念。

如图2所示,自15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频繁地进行航海活动。著名的航海活动代表人物有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以及哥伦布等。这段时期,有西欧至非洲南端好望角航线的开辟、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辟,人类还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的环球航行,更重要的是让美洲大陆正式被世界发现。虽然西方航行活动造就了不少的功勋,但是西方的海洋强国始终以殖民扩张为远洋航行的根本目的,通过掠夺原材料、贩卖黑奴、倾销商品等手段,旨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累原始资本。

图2 开辟新航路和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二)海洋权益: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维护

海洋权益这一概念,在海洋实践活动的长期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内涵,其中包括了国家发展中的多项重要权益,例如土地、资源、经济、技术等。之所以称其为国家合法权利,是因为国家有权依法或依照条约协定进行国家海洋事务处理[15]。对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利益加以合理保护,是海洋权益维护的重要方面。

海洋生物随着洋流不停迁移,形成拥有海洋特性的生态系统,世界著名四大渔场的形成都与洋流关系密切。在寒暖流交汇处,营养物质在冷暖水相遇的情况下变得非常丰富,渔场也就会随之形成,比如英国的北海渔场、日本沿岸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在洋流的不断影响下,海洋渔类聚集或迁移对界定海洋渔业权益有着一定难度。

北太平洋最强的海流——黑潮,是全球第二大暖流,流经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地,到达日本沿岸,形成日本暖流。海洋水自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这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是非常有利的。黑潮的沿途地区条件适宜生物生长繁殖,因此生物资源丰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和日本、韩国在黑潮流经的海域,存在激烈的海洋权益争端,其中就包括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海水的流动性使得鱼类不断地迁移洄游。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讲授洋流和渔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向学生普及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国际争端问题,将国际形势、国家主张等向学生做介绍,凸显维护国家权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三)海洋生态:海洋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海洋污染除了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外,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大气和水圈以及生物圈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一定危害的。海洋污染中的潜在有毒物质随着自然界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安全,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很难完全消除。海洋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借助全人类的力量共同解决。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明显的流动和扩散能力,通过海水的搅动,实现海水的全球循环。一方面,海水流动对污染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海洋污染物质并不会就此而消失。海洋的污染物随着洋流可以到达全球的任何角落,污染物也会持续扩散进而影响整片海域甚至是全球海洋。在中学地理课堂上,需要通过展示现实案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海洋污染的关注和认识,彰显保护海洋生态的价值观念。

当前最典型的海洋污染案例是日本核污水排放入海。2021年4月,日本政府做出了把放射性污水自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排放的决定。这一消息引起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虽然日本单方面声称核污水已经过多次净化处理,但是核废水仍含有大量的14C、60Co、90Sr等放射性元素。国际媒体报道此次事件时,多次采用世界顶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GEOMAR Helmholtz Centre所发布的计算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一旦日本开始排放废水,15天内污染面积将翻倍,57天内将影响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之后将到达太平洋的对岸,10年后的污染就能够遍布在整个的太平洋乃至于全球一切海域。

四、总结

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海洋地理知识为依托,努力使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渗透生态文明思想。除了传授具体海洋地理知识外,还要注重和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海洋权益等有机结合,通过时事热点的讲解、不同国家之间对于海洋的态度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及其导致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海洋生态文明价值观。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淮河洪泽湖入海(江)水沙变化对潮滩沉积地貌的影响”(项目编号:41501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海岸线动态变化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BGJ01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洋流海洋文明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