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内部控制评价
2022-04-22吴蓉
吴蓉
摘要: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内容以及一些评价方法。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普遍采取“以评促建,评建并举”的方式,通过探索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推动本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优化。本文简述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背景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实际经验,探究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期为高校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背景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设计和执行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发现的内控缺陷数量和重要程度,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是否有效做出综合评价。这个过程需要将内部控制各要素按照一套科学、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而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主要是依据有关管理部门发布的各类规范或指导文件,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操作规程,很难建立系统完善的内控体系和评价体系。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内容以及一些评价方法。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普遍采取“以评促建,评建并举”的方式,通过探索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推动本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优化。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建设基础不牢固。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陆续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推进内部控制体制改革,持续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内控工作方式方法,但由于认识水平和建设投入的差别,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还是良莠不齐,甚至部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还在初始阶段停滞不前。内部控制评价没有牢固的基石,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容易脱离实际,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受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和人员编制的影响,单独设立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较困难,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和监督职能通常由学校综合部门、财务、内审、纪委等部门承担,相较于企业来说,独立性和专业性都难以保证,内控评价的质量和作用也无法得到保障。
3.专业性过高,人才培养难度大。相较于内部控制建设,内控评价要求人员更加专业,综合能力更高。不仅需要精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还需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具备风险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涉及财务、资源管理等业务,还需要熟悉学校教学、科研、等其他领域,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学校应按照内控运行、评价与监督相分离的原理,建立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的内控评价工作机制,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组织领导与责任部门,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要求。确因人员不足或机构设置不足的,可成立联合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履行相应职责。通过开展单位(部门)内控自查、评价部门定期评价和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督,逐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监督体系。
2.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覆盖学校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学校内部各层级的全体人员;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重点关注重要部门(单位)、重要经济业务活动、关键控制环节、关键岗位和人员;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客观、真实、准确地揭示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及时性原则:评价工作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进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外部管理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价。
3.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分层设计。内控评价体系在建立之初,就应分层级设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情况选择对学校整体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价,也可以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学校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类业务或者某些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开展专项评价。各层级关注的对象不同,评价指标亦不相同。某些内部控制建设才刚起步的学校,可以先开展重点业务领域的内控评价,以评促建,最终将评价范围覆盖到更多业务领域和学校内部控制整体层面。
4.评价可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两个维度展开。设计有效性应查看: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覆盖了学校(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各关键部门及关键岗位;是否重点关注了重大政策落实、重点专项执行和高风险领域;是否针对重要经济活动和重大风险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主要查看:各项内部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否按规定持续、一致地执行;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执行业务控制的相关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资格和能力;相关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防范了重大差错和重大风险的发生。
5.分层次、分维度建立高校内控评价体系框架。分别从从学校层面、部门层面和业务层面等多个视角,运用不同的层级指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框架。内控评价以内控体系为基础,框架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评价角度和指标。比如就控制环境而言,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关注学校内控机制、发展规划、组织架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其中,在治理结构指标下可以关注权力制衡、党政治理、学术治理、民主管理、章程制度等建设情况;从部门层面来说,就可以适当简化,重点关注部门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等内容;而业务层面来说,指标选择则更加具体,可以只关注岗位设置和不相容岗位分离等情况。
四、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
高校应综合考虑学校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学校风险评估情况等,确定评价对象,根据评价对象的层级和性质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内控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目的、范围、标准、方法、进度安排等内容;根据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收集、确认、分析相关信息,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样本检查、穿行测试等内控评价方法开展测试与评价,记录相关测试结果并获取充分、可靠的证据予以支持评价结果;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经核实的证据,研究确定内部控制缺陷,出具评价结论,编制评价报告。
五、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运用。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是确保学校内控机制健全、持续、高效的重要方式,而内控评价结果的充分运用是其发挥重用的前提。
1.学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通报、整改落实、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机制,完善结果运用流程,确保结果运用责任落实,避免出现整改盲区。
2.学校应建立成熟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内控评价结果运用的过程和具体进展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3.学校应加强对评价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根据历史测试结果、缺陷整改情况等,及时更新内控点及风险等级,提炼总结管理经验及风险案例,为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提供指导。
4.学校应构建并厉行问责机制。可将评价结果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及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对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体系执行不力、瞒报漏报谎报自评结果、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及干部职工进行责任追究;将评价结果和目标考核、干部人事考核、评优评先等结合起来,推动内部控制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广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26):60-61
[2]王春园.风险导向模式下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8(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