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2-04-22朱英巧
朱英巧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变化和新挑战,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优化语文教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从现实来看,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标准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学中依然固守老方法、旧理念,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新要求,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文本材料整合,追求生活本色
从文本教学需求来看,教材是語文课堂的主要依托。教师不仅要从文本梳理中获取基础的教育依据,如字词读音、语句释义及写作背景等;还要通过文本材料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拉近,增加文本教学引起学生共鸣的可能性,使教学本身更加有效。
语文文本的教学执行,首先要保障字词层面的识记扫盲。教师要基于此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分析,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更多的认知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善于创新,或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或通过相关联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认知趣味,或借助多媒体呈现直观生动的视频图片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乐于主动、善于主动、有效主动,在文本情境中走进创作者内心。
如,《观潮》一文是记叙钱塘江大潮时群众表演与宋军演习的情形。虽然其中描述极为生动具体,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疏通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疏通字词除了让学生会读会写理解意思外,还要选出关键性字词有效链接所记叙的故事情节。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展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景象。当然,教师需与学生拟定观看重点与目标,之后小组讨论生成书面文字。
二、从认知开始,注重内化
任何文本创作都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而作品成色如何,文本主旨的高度与深度是关键性标识。教师要关注文本主旨的内涵发掘,结合学生的趣味点与关注点,设计教学板块。
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处于敏感变化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征,倡导自主状态下的文本阅读与思考、交流与指导,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文本深度阅读中,不断认知还原生命本色,将文本阅读所悟所得纳入自身语文素养中。
课文《父爱之舟》将父子深情寄寓小舟上,小舟成为浓浓父爱的载体。教师要注重将“自主”与“认知”两个关键要素纳入教学设计中。笔者在导入部分通过播放“父爱”相关音乐和画面营造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视角下的父爱,并将优秀的“父爱小谈”留存展示共享。在探究部分,笔者提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父爱的地方,并复述故事内容。笔者通过抓关键点和关键词,引导学生完成了既定任务。在生成部分,通过交流“阅读所得”,学生在体验生命认知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文素养。
三、文本教程探究,体现生态本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既要有执行预案还要动态关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理解生态本色的内涵,树立生态教学意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动优化各个教学板块,以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特征,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意识展开。让学生自主展现个性观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学生以更自主、更生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板块定位上,可尝试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测试、自主评价等融为一体,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支配权,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
在教学课文《那个星期天》时,笔者给予了学生从“自主阅读”到“自主评价”的充分主动权。通过适度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提出了“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为何取名《那个星期天》”等问题,通过方法提示等方式为学生阅读技巧的自主培养提供行为依据。如此,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机会,避免了将自主探究变成随意探究,在规范学生学习心理及习惯的同时,更激发了主动探究的兴趣。
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将最大精力放在阅读本身。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教情学情,结合文本特点,简练设计或简化优化教学程序;另一方面要树立生成意识,即“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有哪些收获”等,做到一切为课堂生成服务。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笔者将教学程序简设为三大板块,即“文本阅读→主题探究→生成评价”。文本阅读是对《为人民服务》知识内容的了解,主题探究是对毛泽东同志创作初衷的探讨,生成评价则是对课堂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检视。方法上,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发挥学习模范的辐射带领作用,给学生自主空间和锻炼机会,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到小学语文学习中就是要做好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个维度的内容。这些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期或显性呈现的,也不是只能通过考试才能呈现出来,所以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有效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
在评价主体上,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教师角度对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评价涵盖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部分,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反思,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评价内容上,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在结果评价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中的表现,防止学生产生功利心理。特别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在评价方法上,开展多元性评价。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结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只要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有宽知识、厚基础、强技能、真情感,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璐.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2):13-15.
[2]张慧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以电影《浪潮》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12):15-16.
[3]沈明瑜.“知情融合”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12):55-56.
[4]张祎丽.深度学习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4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