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知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22-04-22王伦淑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词义友人译文

王伦淑

语法知识系统地讲解了语体色彩、语境、句子的语气、句子成分等知识。学习语法,能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作为教者,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并运用相应的语法知识,去鉴别教辅资料中的真伪。

下面,就《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相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本文的“去”的词义——运用语体色彩理解词义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比较权威的教师教学用书《教材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组编)(以下简称《解读》)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比较权威的教辅资料《解析与测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组编)(以下简称《解析与测评》)在翻译带“去”的句子的时候,一会儿将“去”解释为“离开”一会儿又解释为“走了”,不统一,显得很随意。就是一句话的前后两个“去”,在翻译时也不统一。

笔者认为:为了保持前后文的语体色彩一致,在翻译带“去”的句子的时候,将“去”要么都解释为书面语“离开”,要么都解释为口头语“走了”!

二、关于“尊君在不”的“不”的词义——运用疑问句等语法知识理解词义。

“尊君在不”的“不”,教科书只说它同“否”,未做解释。《解析与测评》:“‘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整句翻译:令尊在不在?这里又将“不”解释为:同“否”,不,不(在)。

这里的“不”同“否,fǒu”没有异议。

《古代汉语词典》上“否”的用法:Fǒu:不,不然。用于应对,表示否定的回答。(又)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的一面。(又)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下表引自暨南大学中文系邵敬敏在《是非问内部类型的比较以及“疑惑”的细化》一文。

疑问句的信疑度

疑问句类型信疑度例句特指问疑100%;信0%今天星期几?“吗”字是非问99%≧疑≧51%;1%≦信≦49%今天星期六吗?正反问疑50%;信50%今天是不是星期六?“吧”字是非问1%≦信≦49%;51%≦信≦99%今天星期六吧?反诘问疑0%;信100%难道今天星期六?由上表可知,要判断“尊君在不”是是非问句还是正反问句,得结合文章内容看友人对陈太丘在家的可疑度!

这篇文章的主题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都认为友人是一个与太丘相左的不守信用之人;友人明知自己爽约太丘极有可能“相委而去”。所以,根据语境,友人的这一句“尊君在不”只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试探太丘儿子元方——可疑度很大:99%≧疑≧51%;1%≦信≦49%,是是非问句!

因此,“尊君在不”的“不”应该解释为:“同‘否’,不,不(在)”。

三、关于“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的“期”的词义以及该句的译文——运用复句中的动词宾语承前省等语法知识理解词义和翻译句子

有意思的是,关于“期”的释义,教材只有“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的释义——“约定”,而没有“期日中”的“期”的释义。

能不能正确理解该句中“期日中”的“期”的词义,我们先来看看整个句子的意思:

前面提到,如今的《教师用书》没有译文。

《解读》是这样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的:陈太丘与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从这句话的译文来看,“期日中”的“期”是不是解释为“约定的时间”呢?

答案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本文中的“期”均是“约定”的意思!即“期行”“期日中”的“期”都应该解释为“约定”!

对于“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这句话的译文,倒是可以借用《教材解读》上的译文:陈太丘与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日中”在这里采用了意译,不然会犯重复的语病)。只是课文应该对“期日中”的“期”单独作注释(尽管和该句的前一个“期”同义)。不然会误导个别教师和很多学生(参考《解读》上的译文的师生)。

对于“君与家君期日中”这句话的译文,《教材解读》上的译文是这样的: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一同出行)。笔者认为这译文不够严密。这句话不单承接前文省略了谓词宾语“出行”,还省略了介词“于”。即原文的完整表达是:君与家君期(于)日中(行或出行)。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将补充的介词“在”加上括号,即译为: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出行)。

类似不严密之处,《解读》和《解析与测评》上更是比比皆是了。

作為万人瞩目的教科书,不明示,这,实在有些不该。

四、关于“君与家君期日中”的节奏划分——运用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划分节奏

笔者认为,如果:

划分一处,应该这样划分:君与家君/期日中(主谓之间)。

划分两处的话,应该这样划分:君与家君/期/日中(主谓之间和谓宾之间),这涉及到省略句知识:君与家君/期/(于)日中(行或出行)。

划分三处,则应该如此划分:君/与家君/期/日中。准确地说,应该划分为:君·与家君/期/日中。即“君”与“家君”之间是二级划分,相当于复句的第二个层次了,所以用“·”标示。

很遗憾,《解析与测评》上的答案却是:君/与家君/期日中。很明显,它把“君”作为主语来处理了。这显然是不妥的。

再则,我们还可以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确定朗读节奏。“约定”是指商量并确定;某人和某人许下的诺言,在某年或某月后要实现的诺言。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知道:“期行”的应该是陈太丘和友人俩人,而不是友人一人!即“期”的主语是“君与家君”而不只是“君”!

老师们,在文言教学中广泛大胆地运用语法知识去鉴别教辅资料中的真伪吧!

参考文献:

[1]黄少楼.“很+形容词+动词”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05-09.

[2]阮如瑛.语法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陕西教育,2012.06-07.

[3]朱红芳.浅析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J].中学教育,2007.04.

猜你喜欢

词义友人译文
致友人(组诗)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弟子规
弟子规
火烧衣裳
弟子规
送别
大少不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