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区”横生
2022-04-22徐立立
徐立立
亲身实践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启蒙作用,合理设置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幼儿勤于动脑、自主探索问题的习惯。同时,教师要尽量为幼儿创造探究条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让幼儿感受科学的魅力,帮助幼儿掌握探究的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科学區的环境创设,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幼儿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图一画都是隐性的课程资源。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幼儿能产生探索的兴趣,更加积极地投身游戏活动,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合小班幼儿的科学区环境。
好奇、好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常常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并产生很多的问题。科学区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的场所,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解生活中的科学原理,为幼儿投放各种游戏材料,为幼儿创设自由自在的活动环境,提高幼儿操作能力,发挥科学区环境的教育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幼儿打造多元、有趣的区域环境,帮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吸引小班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
幼儿对客观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结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时的帮助,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容易忽视幼儿主动性的培养,没有尊重幼儿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的个性化想法;部分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不重视材料种类的多样性,没有与幼儿形成互动的关系,没有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导致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得不到有效指导。
主题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框架,对于科学区活动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园存在活动材料与活动主题不统一的现象。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没有确保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的统一,这对科学主题活动的开展没有任何益处。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选择材料的类型、数量以及创设活动的方式都会影响活动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科学区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整体的设计,未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地点、活动材料,对时间节点以及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不够精准。这导致幼儿难以理解科学活动的主题,对活动主题不感兴趣。科学区活动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这不利于幼儿积累科学经验,不利于幼儿园形成有效的科学活动体系,导致部分幼儿在参与大量活动后,依然无法形成科学思维。
在创设科学区环境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生为本,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二是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三是合理规划班级的空间布局,体现不同探究活动的分类原则,推动科学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亲身探索中解决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多元的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区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幼儿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规律,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要投放适合幼儿的活动材料,调动幼儿对科学区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游戏,提高幼儿的操作水平,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建设科学区环境时,教师要明确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倾听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科学的奥秘,引导幼儿拓展游戏空间,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以“香香的水果”主题活动为例。幼儿对于水果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鼓励他们自主收集了各种触感不同的水果,在科学区创设了一个“有趣摸箱”活动。在看不见箱子的前提下,笔者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方式了解不同水果的触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投放科学探索区的游戏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分析不同幼儿的成长需要,通过缜密地思考和仔细地筛选,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活动材料。教师要结合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培养幼儿的爱好、兴趣,凸显幼儿的个性特征,促进幼儿的共同进步。
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班的幼儿以形象感知、直观体验为主要的认知方式。在提供材料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引导幼儿提出新想法并开发新玩法,争取让每一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要以幼儿为本,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幼儿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例如,笔者巧用幼儿园的墙面,利用投影仪和台灯等设备,为幼儿制作了一个新奇的光影屋,吸引幼儿走进光影屋去玩一玩、照一照。另外,笔者在幼儿园的走廊上放了一个柜子,设计了不同的亲子互动板块,展示了幼儿与家长一同制作的调查单。在操作游戏材料时,幼儿可以根据亲子调查单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进一步丰富调查单的记录,与同伴分享调查的成果。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亲自接触不同材质的游戏材料。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引导幼儿自主收集不同触感的材料,利用幼儿园空白的墙面和走廊,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方式感受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鼓励幼儿尝试对材料进行分类和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多角度感知幼儿的成长,观察幼儿的表现,思考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认识身边事物的各种特性。
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在科学区,教师除了投放各种科学小玩具、实验操作材料,还可以和幼儿一起自制玩具,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动物、植物的标本,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等。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的属性,指导幼儿对材料进行观察、分类,便于幼儿日后操作和选取材料。
以笔者所在班级的科学区为例。在角落,笔者投放了两张小方桌,在墙面上张贴了蝴蝶、甲虫、瓢虫等小昆虫的标本图片,向幼儿展示了动物的成长过程,让幼儿认识了不同种子、树叶的特征,帮助幼儿了解了人体构造图、宇宙星系演示图等。另外,笔者还在桌面上放置了地球仪、宇宙星系模型等,支持幼儿自主观察、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操作“关节小人”去了解人体骨骼的特点,鼓励幼儿利用显微镜及各种植物种子的切片去了解种子的构成。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幼儿对自然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创设科学区环境时,教师要注意动静结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选择。有的科学活动需要幼儿进行大胆地操作,如芝士塔、磁力车的搭建,幼儿会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出一些声音。有的科学活动适合幼儿安静地观察,如探究蝴蝶的生长过程、叶脉的秘密等,幼儿需要一个较为安静的空间以及独立观察和思考的机会。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区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划分不同的动静区域,避免幼儿之间相互干扰,为幼儿创设合适的、独立的操作空间,提高科学区环境创设的水平。
在科学区中,教师要关注采光,讲究明暗对比,思考哪块区域可以设置得暗一点,哪块区域可以设置得亮一点,合理规划科学区的空间。同时,教师要掌握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探究环境,在科学区投放大量的、适宜的游戏材料,提高科学区活动的趣味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时间,鼓励幼儿主动收集各种游戏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尝试组合不同的材料,为幼儿的科学学习留白,成为幼儿活动的陪伴者、支持者。在幼儿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放手和留白,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由布置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好奇心,调动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创设科学区环境时,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积极搜寻和利用家长资源。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手指肌肉能力弱,在操作一些科学实验材料时,他们无法单独进行。于是,笔者动员家长,通过亲子合作、视频记录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从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合理规划科学区活动的内容,及时发现和捕捉幼儿的闪光点,丰富科学活动的开展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多样化的科学探索活动。
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笔者引导幼儿收集了各种花瓣、植物,将它们做成了标本,投放在科学探索区域。同时,笔者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工具,鼓励幼儿自主观察、自主发现,引导幼儿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在秋天,笔者还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幼儿一起观察了大闸蟹横向爬行的姿态。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幼儿科学区环境的创设工作,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幼儿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愉悦的活动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了解自然、感知科学,萌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不断获得新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自主操作的意愿。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