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路径
2022-04-22李坤
李坤
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幼儿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课程游戏化理念,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利用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课程游戏化理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让幼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教师将科学教育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现象,可以有效增强科学教育的效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笔者从小、中、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科学教育的特点以及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探讨了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路径,以期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对外界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会以游戏的形式主动探索自然现象与社会环境;而科学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探索外部环境的需求。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索外界环境的奥秘,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途径获取知识与经验,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幼儿对外界环境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其专注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经常出现“喜新厌旧”的情况;而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会带领幼儿从多领域、多角度出发探索外界环境,这既可以让幼儿全面地掌
握科学知识,还可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让幼儿对科学活动一直保持新鲜感,从而促使幼儿积极地探索科学现象和外部环境,并在探索过程中发展自身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幼儿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要在教学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创设充满趣味性的科学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科学知识,进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但在现阶段科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老套,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在科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注重知识讲解,没有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这降低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此外,部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结合,从而难以引起幼儿的共鸣和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部分教师认为,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懂得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知科学的存在,实现科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方式,感知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现象,从而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在现阶段的科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教授的科学知识过于简单,导致幼儿失去了探索欲望。此外,部分教师没有深刻地理解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过于关注科学活动的结果,忽略了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导致科学活动没有实现应有的教育价值。
幼儿本身具备强烈的探索欲望和一定的探索能力,能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现阶段的科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习惯直接告知幼儿相应的科学原理,这严重影响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动、形象、直觀的画面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各项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将科学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并为幼儿创设真实的游戏情境,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将学习兴趣转化成学习动机,促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现象,体会科学的魅力,并在探索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
笔者以小班科学活动“谁的小脚丫”为例,此次科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认识几种动物的脚印和感受科学的乐趣。在活动开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印有不同动物脚印的图片。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带领幼儿唱儿歌《小手小脚》,之后问幼儿:“小朋友们,我们有几只脚,它们长什么样子呢?”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纷纷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并对幼儿说:“大家说得都很棒!那么,你们知道动物的脚长什么样子吗?最近,森林里出现了很多奇怪的脚印,这些脚印大小不同、形状不一,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帮助老师找到这些脚印的主人,好吗?”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了印有小鸡、小鸭、小狗、小花猫脚印的图片,并对幼儿说:“你们是聪明的小侦探,快来观察动物脚印,看看森林中有哪些动物朋友吧。”幼儿通过观察以及翻看动物绘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形象化、具体化的思维特点和幼儿爱好游戏的天性,为幼儿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情境,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科学知识,这既满足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需要,也有效培养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探索认识了多种动物的脚印,并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将游戏优势与学科特征有效融合,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教育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科学小实验活动,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实验中主动探索、自由发现,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以中班科学活动“轮子的奥秘”为例,此次科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轮子滚动的特性和简单的摩擦力知识。在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提问的方式:“小朋友们,汽车、公交车、摩托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你们知道轮子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吗,你们见过其他形状的轮子吗?”欣欣说:“因为圆形的轮子看起来很漂亮。”冉冉说:“我还没有见过其他形状的轮子呢。”轩轩疑惑地说:“为什么没有其他形状的轮子呢?”教师说:“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没有其他形状的轮子,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轮子道具,请小朋友们动手尝试一下,找出没有方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轮子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纷纷开始动手操作。经过实践,幼儿找到了一些原因,如“方形的轮子容易卡住”“三角形的轮子移动起来好慢”“方形的轮子只能移动,不能滚动”等。接着,教师向幼儿讲解了科学原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轮子与地面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圓形轮子的摩擦力最小,汽车跑起来也最快;而其他有棱角的轮子摩擦力很大,汽车跑起来很慢甚至无法正常行驶。因此,轮子都是圆形的。”听完教师的讲解,幼儿再次尝试,感受使用不同形状轮子时的状态。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发现了圆形轮子的奥秘,也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开展科学活动,可以满足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需要,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进而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和自然环境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经常会问教师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植物叶子的形状不一样?”“植物的果实是怎么长出来的?”“为什么会有阴天、晴天?”“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下雪?”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将自然生活作为教学媒介,开展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操作性的自然科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将户外活动与科学活动有机融合,让幼儿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学习科学知识,以强化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以大班幼儿的种植活动为例。在平日的活动中,幼儿经常询问教师果实的由来。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了种植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们要开展种植活动,谁能说一说种植需要哪些工具,要做什么工作呢?”可欣回答道:“我知道,妈妈在家种花的时候会用到铲子,还要定期浇水。”乐乐说:“奶奶告诉我要定期给植物松土。”浩浩说:“有些植物需要搭架子,我家里的花盆里就搭了高高的架子。”听完幼儿的回答后,教师对幼儿说:“你们说得都对,种植的时候我们需要铲子,要定期给植物松土、浇水,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还要定期除虫。现在,请小朋友们到科学区选择需要的工具,我们一起去种植吧。”在以上的环节中,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简单了解了种植活动所需的道具以及自己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做的工作,并引导幼儿在科学区中找到了相关工具。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选择以提问的方式导入种植活动,这有效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并让幼儿通过探索种植活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丰富了生活经验,从而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开展充满趣味性的科学活动。教师还应将科学活动的决定权、主导权交给幼儿,自己则扮演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适时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望,促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并通过探索掌握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应充分认识游戏化教学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科学活动与游戏有效结合,开展游戏化的科学活动,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进而提升科学活动的效果。教师还应将幼儿的需求放在首位,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由地探究科学现象,学习并掌握科学知识,以增加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雄安新区容城县贾光乡城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