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癌症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的遣方用药规律
2022-04-21孙铜林
丁 琦,刘 华,孙铜林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癌症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Cancer anorexia and cachexia syndrome,CACS)[1]是常见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因食欲不振和恶病质常紧密联系并同时出现,故由此统称。其基本特征是消瘦、食欲不振、乏力、全身脏器不同程度损害、体内代谢紊乱等。CACS患者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生活质量不佳,同时对很多抗肿瘤治疗都无法耐受,进而导致脏器功能全面衰竭,成为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致死率高达80%[2],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缺乏标准且有效的治疗方法[3],西医主要以营养支持治疗及药物干预为主,但疗效并不确切。中医将本病归于虚劳范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本文从现代文献入手,参考各医家治疗本病的中药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为现阶段治疗本病提供借鉴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处方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入CNKI检索页面,选择点击“高级检索”;检索式:(关键词:癌症)OR(关键词:肿瘤)AND(关键词:恶病质)OR(关键词:恶液质)AND(全文:中医药)OR(全文:中西医);检索期限:1980年1月至2021年1月。将检索到的文献逐篇下载,以人工筛查的方式,选取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期刊文献,收录其记载的处方共105个,建立数据库。
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②文献报道涉及到中医药治疗CACS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包括方药加减),名医经验,临床个案报告,临床分组研究或疗效观察,均为中医内服汤药方,有具体的药物组成;③临床资料有中医药治疗的处方用药及疗效记录。
1.3 排除标准
综述文献;文献中未明确辨证;无具体方药记载或方药组成不全的文献;动物实验研究文献;非内服法治疗。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以《中药大辞典》为标准,对纳入文献中所涉及的中药名称、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进行规范化处理。
1.5 数据录入与核对
根据上述标准,选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平台管理”界面的“方剂管理”选项,将纳入的组方逐一录入,再由两人进行数据审核以防出现纰漏,确保数据结果的可靠性。选择“数据分析”及“统计报表”界面进行组方的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
2 结果
2.1 药物分类及属性
2.1.1 中医药治疗癌症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的药物功效分类 从药物分布来看,补虚药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以补气之品为主,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消食药、理气药紧随其后,消补兼施。见表1。
表1 药物分类一览表
2.1.2 四气五味归经分布 对纳入的组方进行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发现,药性为温(533次)、 平(321次)、寒(211次)、凉(55次)、热(23次),药味为甘(777次)、苦(440次)、辛(369次)、酸(78次)、咸(33次)、涩(24次),可知所用中药药性偏于温、平,药味以甘、苦为主,结果见表2。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分别为胃、肺、肾经,见表3。
表2 药物四气、五味分布
表3 药物归经分布
2.2 药物频次
对录入数据库的105首方剂进行中药频次统计发现,出现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有14味,使用频次前5位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党参,其中白术出现的频次最高,见表4。
表4 药物频数统计
2.3 组方规律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组方规律”模块对纳入的105首方剂进行用药模式分析,得出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前5位分别是“白术-茯苓”“炙甘草-白术”“炙甘草-茯苓”“炙甘草-白术-茯苓”“党参-茯苓”,在“支持度”设为24、“置信度”设为0.9[4]的条件下得到组方规律,见表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6。
2.4 新方分析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熵聚类分析,将“相关度”设置为7、惩罚度设为2[5],得到9个核心组合,见表7。潜在新方剂见表8。
表5 药物组合频次
表6 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图1 药物网络化展示图(支持度=24)
表7 核心药物组合
表8 潜在新方组合
3 讨论
3.1 用药特色分析
3.1.1 用药甘温,建中脏之阳 本文通过对相关药物的性味统计发现,治疗CACS的中药药味以甘为主,药性偏温。甘入中焦脾胃,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甘先入脾”,甘能补能缓,以补益中焦脾胃为主[6]。《金匮要略心典》[7]曰:“不足者补之,必以温”,温以扶阳行气血,甘温同用以温脾胃,建中脏之阳。《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知五脏之虚应从中焦而治,CACS属虚劳病的范畴,病机为气血阴阳虚衰,病在五脏,主要责之脾肾二脏,尤以中焦脾胃亏虚贯穿始终[8],因此治疗上应重点温补中焦脾胃,这正诠释了仲景治虚劳之特色,如同卞一明[9]所认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所列八方之中有五首方剂是以甘温药调补中焦脾胃为主,治脾重于治肾。从用药频次来看,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党参,其药味同为甘,药性均为温或平,且均入脾经,体现出甘温益气、建中脏之阳的寓意,建中脏之阳方可安五脏,以收五脏阴阳气血并治之效。又因CACS病程缠绵,病久因虚致实,而致气滞、瘀血、痰湿、热毒等病理产物聚集,本虚标实,故也偏用苦味药,苦能通能泄以祛除有形实邪,CACS患者常见食后腹胀,因此最常配伍消食药如麦芽、神曲、鸡内金、山楂,理气药如陈皮、木香、枳壳,甘苦并用,补中有泻。食后腹胀系脾失健运,饮食不化,中气痞窒,在健脾助运化之时,酌情使用消食之品,配合理气,盖气郁为六郁之首,气行则郁散。
3.1.2 善用药对,存中焦之气 通过药物分类一览表可见治疗CACS的药物分类以补虚药为多,其中以补气为重,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炙甘草-白术”“炙甘草-茯苓”“炙甘草-白术-茯苓”“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等药对,这些组合取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意,说明现代医家治疗CACS善于运用经典成方中的药对,重视补中焦之气。《脾胃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泛言疾病的内因皆归咎于“脾胃气虚”,CACS患者脏腑亏虚,脾胃之气已呈一派虚损之象,且手术、放化疗及长期大剂量苦寒药物的攻伐治疗,使气血衰败之象更为突出,此时应尤为注意存脾胃之气的重要性。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旺盛,升降有常,则脾能健运水谷,胃善受纳腐熟,气血得以滋生;又因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善用补气之品,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气血荣润充养机体,从而改善CACS患者消瘦、纳差、神疲懒言等症状。由于病久邪长正消,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饮食、痰湿、瘀血停聚体内,此时治疗当补虚扶正,固本培元,兼顾祛邪,遂在应用补虚药的同时加入利水渗湿、消食、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之品。“陈皮-白术”“陈皮-茯苓”“白术-薏苡仁”“陈皮-白术-茯苓”“山药-茯苓”“茯苓-薏苡仁”“法半夏-白术”“炙甘草-陈皮”即为常用组合,出现频次大于27次,用白术、炙甘草、山药补中焦之气,配伍陈皮、法半夏理气化痰,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且茯苓、薏苡仁亦有健脾益气之功。以上体现了现代医家应用中医药治疗CACS善于运用药对存中焦之气的同时,不忘临证投以祛邪之品治兼症之意。
3.1.3 肺脾肾三脏同调,顾健脾胃贯穿始终 根据药物归经分布统计可知,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分别为胃、肺、肾经,且频数统计结果显示频次≥12次的药物均有归脾、胃、肺、肾经,如白术、茯苓归脾胃经,麦冬、柴胡归肺经,熟地黄归肾经。以上体现出治疗CACS重点兼顾脾胃、肺、肾的特点,如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强调:“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肺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是五脏之精的重要来源,脾为后天之本、万物之母,肾为先天之本、万物之元,说明肺脾肾三脏在虚劳治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熵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如“党参-炙甘草-茯苓”“郁金-炙甘草-茯苓-白术”“石斛-麦冬-黄精-北沙参”“姜半夏-山茱萸-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白花蛇舌草-麦冬-仙鹤草-黄精-北沙参”也正对应了用药重视脾胃、肺、肾的特点。因此,从归经及药物应用特点不难看出,兼顾肺脾肾三脏对于CACS的治疗非常重要,但中焦脾胃的调补仍为中心环节,系白术、茯苓二者的药物关联度最广,所以顾健脾胃应贯穿疾病治疗之始终。《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强调脾在水谷精微和津液输布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若脾健运之力不复,则水谷精微不化,津液输布不畅,致气血生化乏源,痰浊水饮瘀血接踵而至,标本俱病,形成恶性循坏,故脾胃虚弱是CACS的病机要点,顾健脾胃是关键所在。
3.2 新方组合分析
通过熵聚类分析得到治疗CACS的18个核心组合,9个新处方:1号方“白芍-当归-川芎-黄芪-酸枣仁”、2号方“白芍-生地黄-桂枝-川芎-肉桂”、3号方“党参-苦参-杜仲-太子参-人参”、4号方“党参-炙甘草-茯苓-石斛-麦冬-黄精-北沙参”、5号方“八月札-藤梨根-重楼-葡萄根”、6号方“黄芩-黄连-牵牛子-薄荷”、7号方“苦参-土鳖虫-蒲公英-玄参-蟾蜍”、8号方“薏苡仁-山药-桔梗-莲子肉-姜半夏-山茱萸-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9号方“郁金-炙甘草-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麦冬-仙鹤草-黄精-北沙参”。其中,1号方补气安神,养血活血;2号方温阳益气,活血化瘀;3号方由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五参汤化裁而来,加入杜仲补肝肾;4号方健脾益气,养肺胃阴;8号方健脾益肺,滋补肾命;9号方补中益气,养阴清热,以上6方均不忘补气,体现温中益气、顾健脾胃之意。5、6、7号方偏向清热解毒、通络散结,适用于正虚邪恋、痰瘀毒胶结流注之人,根据CACS病机特点来看,不宜单独处以此方,需遵循消补兼施的原则,在扶正补虚之时同用。该9个新处方由软件分析得出,还需进一步研究以证明其临床意义。
4 典型病案
袁某,女,63岁。患者于2020年4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胃癌并腹腔多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予2周期XELOX方案+3周期SOX方案化疗,因骨髓抑制严重,患者无法耐受而停用化疗。2020年9月至今一直于导师刘华教授门诊就诊。
2020年9月9日初诊:患者症见纳差,口淡无味,上腹部饱胀感,餐后为甚,矢气较多,足跟麻木,乏力易疲,形体消瘦,形寒肢冷,大便质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癌毒内陷、脾肾亏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扶正抗瘤,处以自拟健脾益肾方。药用: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陈皮5 g,黄芪30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巴戟天10 g,佛手10 g,香附10 g,鸡血藤15 g,灵芝20 g,鸡内金10 g,太子参15 g,薏苡仁15 g,炙甘草5 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20年9月25日复诊:患者服药半月后,腹胀较前缓解,饮食略有增加,乏力改善,下肢麻木感,矢气减少,解黄褐色软便。守前方去香附、佛手,加麦芽15 g,川芎10 g。再予15剂继用,煎服法同前。
2020年10月14日三诊:患者纳差、腹胀、乏力等症状均有所改善,大便成形。守前方去薏苡仁,加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15 g。15剂,煎服法同前。
2020年11月11日四诊: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改善,食欲明显增加,偶觉腹胀,大便正常。患者定期来门诊复查肿瘤标志物及腹部CT,目前病情尚平稳,至今一直服中药治疗,予自拟健脾益肾方,随症加减,旨在健脾益肾、扶正抗瘤,现患者体重有所增加,症状逐渐改善。
按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毒内陷,正气已衰,多次化疗后进一步损伤脾肾,脾失健运难以化生气血,肾虚无以藏精血来充养机体。此时治疗应从健脾益肾入手,佐以祛邪,处以自拟健脾益肾方,系在六君子汤基础上加用补肾之品,组方原则为脾肾同治,顾健中焦脾胃贯穿疾病之始终。方中用到白术、茯苓、黄芪、党参、炙甘草等甘温之品,重用黄芪,健脾益气,以恢复脾胃之功为第一要义,同时投以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滋补肾命,配伍佛手、香附理气和中,旨在建立中气,复其运化,待正气逐复后酌加莪术、白花蛇舌草等以抗癌解毒化瘀,总体取“得胃气则生”之意,上述症状得以改善。
5 结语
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了现代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癌症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的遣方用药规律,以“用药甘温,建中脏之阳”“善用药对,存中焦之气”“肺脾肾三脏同调,顾健脾胃贯穿始终”为用药特色,选取临床典型病案为例,说明以此原则来遣方用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与借鉴参考,其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