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2022-04-21赵志敏王海秀
赵志敏,王海秀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 大理 671000)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将细菌脱氧核糖核酸作为作用靶点,抑制DNA 回旋酶的活性,导致细菌DNA 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1-2]。有研究指出,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半衰期长等优点,其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3]。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对2017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5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2 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中有男103例,女49 例;其年龄为20 ~65 岁,平均年龄(41.2±5.2)岁。这些患者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及诺氟沙星等。
1.2 方法
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和方式、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分布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些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情况
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其中31 岁~40 岁年龄段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这些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情况
2.2 这些患者给药方式及途径的分布情况
这些患者中给药方式为单独用药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给药方式为联合用药的患者,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给药途径为口服或外用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这些患者给药方式及途径的分布情况
2.3 这些患者中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
这些患者中31 岁~40 岁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这些患者中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d,± s
表3 这些患者中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d,± s
年龄段 例数 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20 岁~30 岁 15 0.4±0.1 31 岁~40 岁 69 2.6±1.1 41 岁~60 岁 40 1.4±0.5 60 岁以上 28 2.4±1.5
2.4 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分布情况
这些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皮肤系统患者(临床表现为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红肿、疼痛、瘙痒及皮疹等症状)的占比明显高于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消化系统、全身性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生素[4-5]。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半衰期长、耐药性低等诸多优点。相比于其他抗菌强度类似的抗生素而言,其性价比较高,稳定性较强[6-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其中31 岁~40 岁年龄段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患者中给药方式为单独用药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给药方式为联合用药的患者,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给药途径为口服或外用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的研究指出,相比于单独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用其联合其他药物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往往可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比于口服和外用药物,经静脉给药具有起效快的优势,但安全性也相对较低。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52 例患者中31 岁~40 岁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患者中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皮肤系统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消化系统、全身性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皮肤系统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累及其他系统的患者可能是由于累及皮肤系统的不良反应更容易被人们直接发现。有研究指出,在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应密切观察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发现其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立即让其停止用药[8]。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预防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包括:1)在为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前,应明确其是否存在使用此类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氟喹诺酮类药物易造成胎儿畸形,损伤关节软骨,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和未成年人禁止使用此类药物。另外,有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也应谨慎使用此类药物[9-10]。2)应尽可能地采用口服用药的方式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初始用药量不宜过大。若必须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应注意控制滴速。在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注意其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因不合理联用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11-12]。李容[13]的研究显示,想要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在为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前,应先确认其是否存在使用此类药物的适应证,并详细询问其既往病史及过敏史。2)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光毒性[13],在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期间,应叮嘱其注意避光。3)在为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制定用药方案时,应科学合理地为其确定用药剂量及用药方式,尽可能根据优先外用、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用药的原则为其使用此类药物。另外,应注意控制患者使用此类药物的时间[14]。
综上所述,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多为31 岁~40 岁年龄段的男性患者,其中给药方式为单独用药患者的占比、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患者的占比、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为皮肤系统患者的占比均较高。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在用药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安全性更高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