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04-21勾满琴张佳倩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大学生

勾满琴 张佳倩

摘要:随着网络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沟通日益便利,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泥沙俱下,对大学生的三观培养造成一定威胁,对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大学生

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需要政府、企业和网民等主体的积极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其中青年既是建构清朗网络空间实践的主要建设者,同时也是清朗网络空间最大受益者。在我国,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聚集高校大学生正能量。

一、网络舆论概念的提出及其本质

(一)舆论的概念

1.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

想要理解网络舆论的含义,就必须先弄清楚舆论的内涵。目前关于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其中韩运荣,喻国明在《舆论学--原理、方法与运用》一书中指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1]在《辞海》中,舆论一词被注释为:公众的言论。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2.舆论

以上的定义各有侧重,总而言之,形成舆论首先需要一个焦点,然后公众对焦点提出意见,同时舆论形成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舆论的概念

1.关于网络舆论的各种定义

网络舆论是相对于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舆论而言的另一种舆论传播方式。对于网络舆论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学者的侧重点同样有所不同。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2]这一定义侧重强调网民对某一焦点反应。网络舆论是一种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 以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发展起来的舆论形式。[3]

这一种理解显然更加侧重于强调网络舆论的平台与技术。

2.网络舆论

从总体上看,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进行互动,公开表达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某些有争议的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的总合,是社会总体舆论中最重要的主导性组成部分。这些意见、观点和言论的汇集,可以发展成为通过互联网而展开的集体行动。

二、高校网络舆论现状及问题探究

(一)高校网络舆论现状

1.网民规模大,鱼龙混杂

根据调查显示,镇江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信息,20.72%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积极点赞、评论、转发;63.06%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偶尔点赞、评论、转发。因此,通过对大学生主动浏览信息的人数比例,可以看出镇江高校大学生也是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的。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4]总之,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正能量传播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但是同样的也让负面言论、错误社会思潮有机可乘。

2.网络舆论生态的多元化

根据调查显示,如果对于一些舆论事件,大多数的人都表达相似观点时,1.8%的镇江高校大学生会选择相信;7.21%的镇江高校大学生选择不相信;54.05%的镇江高校大学生持观望态度;36.94%的镇江高校大学生则认为要依据自己的判断。从调查可以反映出,网络舆论样态,不再是“异口同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再可能,而往往是“多个声音”“众声喧哗”,或是“说三道四”“闲言碎语”。[5]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交流各自的观点、态度、立场等,不同阶层、不同特点的人群让舆论更加复杂。

3.网络舆论逐渐产生异化

在对镇江高校大学生上网行为调查发现,2.7%的镇江高校大学生表示曾攻击、辱骂他人;6.31%的镇江高校大学生表示匿名发表过不当言论。4.5%的镇江高校大学生表示曾经浏览过不正当网站;互联网发展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沉迷网络、网暴等负面情况的出现使得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传播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个人意愿。在偏激信息与行为的刺激下,公众容易形成群体恐慌情绪,导致网络舆情事件发生。[6]

(二)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相较于现实世界,网民受到道德约束少,人们的顾虑也比较少,海量的信息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网络传播时效性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有着极大的互动性。在各种环境中,大学生主要体现了以下心理:

1.自我實现心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个体都存在着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的腼腆性格、困难的学业等因素不能畅所欲言,所以在面对热点事件时,他们为了满足自身表达的需求,难免会传播谣言、转发谣言,甚至夸大和歪曲事实。另一方面,大学生处在社交愿望非常强烈的阶段, 自身渴望拥有社会的话语权。[7]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群体刷存在感的方式和途径迅速增多。所以大学生为了寻找自身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对于社会焦点问题时的表达欲望会比较强烈。

2.消遣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焦虑的情绪,大学生也无法避免地存在着焦虑的情绪。面对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情绪,大学生作为网络上活跃的发言者,对于社会不公正或自身遭遇负面事件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怨恨,往往通过网络发泄不满等情绪。

3.极化心理

群体极化心理是指通过群体的讨论,使得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强化,使得原来认同这一意见的人更加相信。[8]心理学家勒庞曾指出, 只要处在群体中, 无论身份如何, 人们很容易受群体领袖的影响。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大学生思想积极活跃,认知、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加之长期受到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团,容易将大部分一开始的某些偏向,在通过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对策

(一)学校官方媒体要积极引导舆论,把握引导时机节奏力度

如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数不胜数,学生得到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此,高校有必要强化舆情主要阵地建设。其中,高校官方媒体要主动承担舆论引导责任,当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焦点问题怀有疑惑时,高校官方媒体应该积极主动回应学生,给全体师生一个正面的解答。

(二)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妥善应对各类事件

优化思政教育传播的教育形式,与网络载体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中,可以利用校园网站、贴吧、微博等各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有效互动交流,掌握他们的网络舆论动态,同时及时地处理,这样便可以从源头上做到解除网络舆论危机。

(二)搭建健康的网络舆论阵地,构建舆论预警机制

一方面,大学生处于增长知识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增长间接经验。另一方面,掌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导权,抢占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必须坚持系统方法,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顶层设计,健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

[2]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05):188-190.

[3]邓尚婷.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D].云南大学,2011.

[4]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20(10):6-7.

[5]上官酒瑞.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认识论分析[J].求实,2018(06):36-47+108.

[6]刘锦宏,张永薇.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20(21):30-34.

[7]崔岩岩.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5):55-58.DOI:10.13970/j.cnki.nbjyxyxb.2018.05.015.

[8]俞嵐.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传播分析——新媒体传播特性及网络群体心理[J].山西青年,2020(13):64-65+68.

作者简介:

勾满琴(2000-),女,汉族,贵州铜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682X。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高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