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光羲的农耕诗探析

2022-04-21王秀蓉焦若曦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

王秀蓉 焦若曦

摘要:农耕诗,是山水田园诗的一个小分支。在储光羲的诗中,农耕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储光羲的农耕诗是对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创性意义。诗作中的农业文化与生态意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传播作用。

关键词:储光羲;农耕诗;生态

胡应麟的《诗薮》有云:“储光羲闲婉真至,农家者流,往往出王、孟上。”胡应麟的评价可能有夸大之处,但我们不可否认储光羲的农耕诗对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拓展与延伸。农耕诗,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一个小分支,在储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将储光羲的农耕诗大致划分为农业生产生活诗与农业文化情感诗,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所融合的。农业生产生活诗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与具象化的农耕事象,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农业文化与农业水平;农业文化情感诗则刻画了当时的农民心态与命运,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社稷苍生的忧虑与关切之情。

一、农业生产生活诗探析

在农业生产生活诗方面,储光羲从渔牧、樵采、田猎等日常劳作取材,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不同的农家劳动生活场景。笔者主要从农民形象和农耕事象这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农民形象

通过研读《全唐诗》,笔者对储光羲的农耕诗进行了深刻的探析。《效古二首》:“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老妇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绝,川泽复枯槁。”“野老泣相语,无地可荫休。”这些诗句将强制征兵场景及其后果的情形描写得淋漓尽致。战争爆发时,平民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家中的男丁被强制征兵,只剩下老幼病残,农田无人耕种,后果则是良田荒废,加之旱灾导致川泽枯槁,农民无地可荫,生活凄苦,处于弱势阶层的农民,无法摆脱权势纷争的泥沼。

诗作《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一“仲夏日中时,草木看欲燋。田家惜工力,把锄来东皋。顾望浮云阴,往往误伤苗。归来悲困极,兄嫂共相譊。”这四句诗刻画出盛夏干旱,农民锄草祈雨时,恍惚之间误把禾苗锄伤,当他疲惫不堪地从田间归来后,却还要忍受兄嫂的讥讽。《田家杂兴八首》:“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迢迢两夫妇,朝出暮还宿。稼穑既自种,牛羊还自牧。”这三句诗展现出庄稼长势喜人与农民夫妇勤奋耕作时的场景。

农民的喜乐总是与农耕状况息息相关,农耕诗的主要元素则是农耕场景中的人与物。农耕诗中的农民形象受现实社会状况的影响,因此,农民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陈铁民《储光羲生平事迹考辨》中认为《效古二首》作于天宝九载(750),权势纷争,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上文两首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通过诗作中刻画的农民形象,仅可以看到农民因庄稼长势喜人而乐,为了生计而忙碌疲惫的状态。

农耕事象

在农耕事象这一层面,笔者着眼于诗作中勾勒的农耕场景和具体的农耕意象的刻画。《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一畦未及终,树下高枕眠。”此诗句与其一中都有“锄地”这个农耕活动,但二者的劳作过程和结果截然不同。同样的劳作场景,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意象的主观化,丰富了涵义的多样性,在特定意境下传达出与之相符的涵义。

储光羲的农耕诗中多次出现“锄”“黍”“鸡鸣”“阴”“云”“桑麻”“机杼”等意象。名词(或动词)“锄”是农耕诗中的高频词,是劳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农作物“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庄稼之一;“鸡鸣”,是提醒农民劳作的闹钟;“阴”“云”则是表现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变化状况的自然现象,在农民劳作中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桑麻”“机杼”,是织布的原材料与工具。农耕意象与劳作场景是不可分离的,其蕴含的寓意和传达的意义也与农民的生存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农耕事象的主观化为农耕场景创设服务,为农耕诗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丰富其意义。

二、农业文化情感诗探析

农业文化情感诗是反映农民劳作时的心理变化与农民质朴情感的诗作。笔者通过对储光羲农耕诗的研读,发现储诗中具有大量表现农民心态和农民命运观念的诗句。

以《田家即事》为例:“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诗人在这句诗中以农民的口吻传达出下层阶级人民的艰辛与不易。在世时,无论是健康安乐还是生老病死都是命运安排的,个人是无法轻易改变的。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命运是由皇帝和上天决定的。农民祈求皇帝能够体恤百姓,轻徭减赋;企盼上天能够风调雨顺,保佑庄稼丰收。这种朴素的观念恰恰表现出农民受“皇天志”左右的悲惨与无望。

土地,农民的生存之本。《田家即事》《晚霁中园喜赦作》《行次田家澳梁作》等诗作充分地表现出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储光羲完全融入田家,化身为农民,将农民的心理与生活真实地展现出来:久旱降甘霖的喜悦,暑热劳作的疲惫,与妻儿共食的幸福等等。这些场景的刻画极具田家特色,也表现出农耕时期农民渴望安定的心理与劳作的辛苦。

三、农耕诗对生态和谐的启示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当人类仍然处于向自然索取的阶段时,自然生態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表现为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频发;社会生态环境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紧张与漠视,在封建专制时代,主要体现为仕途沉浮。

盛唐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温床。竺可桢指出,中国气候在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678年的冬季,国都民安,无雪无冰。储诗中刻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笔者认为,其真实性有五分。文学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又加之文学色彩,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诗作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刻画,着墨并不多。但从农作物长势与天气状况来看,诗作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是处于一个完全平衡的状态。这一点诗作《效古二首》:“曜灵何赫烈,四野无青草”“河洲尘沙起,有若黄云浮。”中的四野无草和黄沙肆虐的现象可以佐证。

在储诗中,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仕途的沉浮。诗人通过其描绘的田园风光和农家和谐生活,寄托自己仕途坎坷的愤懑与不甘。希望在质朴的农家乐园中,重新构建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者都是贪婪索取的人类。频发的自然灾害,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警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理念。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是保护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思想。

由此看来,储光羲的农耕诗中展现的自然生态保护思想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可以引起当代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并以文学形式的传播,促进全民生态意识的增强与提高,进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朱敏杰.储光羲诗集校注[D].西安:西北大学,2012.

[3]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赵潘.论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环境生态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作者简介:

王秀蓉(2000-),,回族,宁夏中卫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1080X。

指导教师:王勇

猜你喜欢

生态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2020年生态主题影赛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