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德育的方法

2022-04-21唐艾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德育课堂教学

唐艾

摘要: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发挥美术课堂中艺术的育人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审美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以美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是一种极具人文情怀的课程融合策略,可以使德育教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德育;课堂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五育并举”,其中美育便是“五育”必不可少的構成。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美术教师不仅应该带领学生学习绘画技巧,还应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积淀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形式,并以这些美术作品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体会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让学生在“美”的影响下获得道德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其在成长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动力。

一、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教学

美术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画作品,但仅凭教材上的图画作品,并不能给小学生以视野的扩展,对小学生艺术美的熏陶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将课外知识与更多艺术作品引入到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美术课堂上所涉及到的图画及相关的音乐影像资料和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整合和总结,以生动形象又快捷方便的方式展现给小学生,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进去,使小学生在愉快的课堂范围中学习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和德育思想的影响。小学美术课程不应当拘泥于教材内容,教师应当主动筛选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体会到美术世界的奥妙,感受到多样美术作品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从内心产生震撼、钦佩以及欣赏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适当的德育手法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建立审美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多样艺术作品是教学基础,教师只有利用丰厚的教学材料作为铺垫,才能调动起学生们的思想感情,以感性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避免学生由于教师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

例如在进行《秦岭兵马俑》的美术教学时,教材上出现的兵马俑的相关图片并不足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课本篇幅限制,学生面对寥寥几张摄影图片难以产生思想感情,更难谈得到道德教育,基于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就可用在课前搜集兵马俑相关的科普资料或影视资料,来让小学生欣赏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小学美术教师也应当趁此机会将德育精神融入进美术教学中去,在小学生欣赏教师播放的兵马俑相关的图片之后,再组织学生观看兵马俑及其他文物保护大厅以及大厅内部的分工和结构,还有考古人员的工作现场和工作场景,感受考古队员的辛苦工作;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现出土的铜马车的复原全过程,感受考古队员的专业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将考古队员的敬业精神与美术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受到艺术美熏陶的同时也为敬业精神所触动。与此同时,丰富的知识拓展能够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在当下课程压力逐步增加的大环境之下,小学美术教师通过先进科技手段让学生们在艺术世界中“畅游”,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小学生对我国古代尤其是秦代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也使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相连,从多种角度来促进美术教学中过程的优化和范围的扩大,进而促进美术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课堂进行美术教学和德育渗透

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将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进教学课堂的开展中是新课改以来对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基本要求。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应当担任起德育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基础上,创造和创新多种适用于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尊重小学生的意愿和想法,发扬民主精神,探索开放性、多元化的小学美术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认识美、了解美的基础上创造美、享受美,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升华和素养的提升,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纵观小学美术的教材设置,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对教材中给出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赏析,二是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小学生进行绘画,锻炼小学生的绘画能力,三是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小学生进行手工创造,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抓住这三个方向的教学特征和教学基本点,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彩云衣》的教学课程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花纹、不同图案的衣服,让小学生欣赏和观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再鼓励小学生说出衣服的不同特点和自己最喜欢的设计之处,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再鼓励小学生以“我是小设计师”为主题来进行自己的服装设计,鼓励小学生感受个性的魅力;还可以开展“小设计师变废为宝”来开展将废旧物品设计成衣服的比赛,帮助小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促进了德育教育的开展。小学美术课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教师则可以有效利用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得到道德教育。以“变废为宝”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到当下全球环境变差、大气污染严重等客观事实,通过视觉冲击力十足的图片形式让学生们产生最强烈的情感,从而激发出内心保护环境的愿望,让被动的任务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此时,教师就可以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观察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变废为宝”,以及自己的家中有没有“变废为宝”的作品,在这时,教师可以“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想象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缓解压力,实现“变废为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把穿不下的旧衣服改造成为新的款式重新利用”“把喝完的矿泉水瓶改造成为花瓶”等想法,真正理解了“变废为宝”课程所设置的真正含义,同时也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得到了道德教育,自身观念得到提升,并乐于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们在思想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得到正确引导,促进了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又如《美丽家园》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唤起小学生对家乡和家园的热爱和珍视,增加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群体意识,通过课程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融合德育元素进行延伸,将课内知识引申到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这一话题上,让学生们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出祖国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增加小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家国情怀。

总之,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带领学生挖掘艺术作品之美,让学生在领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获得创造美、实践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真善美,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冲.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教学途径与方法[J].学周刊,2018(19):167-168.

[2]以美育人和谐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1):49.

猜你喜欢

中小学美术德育课堂教学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农村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初探
开展美术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