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特质,培养高阶思维
2022-04-21刘兵
刘兵
【摘要】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少语文老师或是一笔带过,或是在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一讲到底”。课堂充斥着较为浅层的文体类知识,说明文的思辨性被一套套习题肢解得所剩无几,更遑论通过说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科学精神。因此,笔者尝试将说明文教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以《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紧扣说明文的文本特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根据笔者多年的课堂观察,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文学轻实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少语文老师或是一笔带过,或是在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一讲到底”。课堂充斥着较为浅层的文体类知识,说明文的思辨性被一套套习题肢解得所剩无几,更遑论通过说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科学精神。因此,笔者尝试将说明文教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探讨如何紧扣说明文的文本特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接下来,笔者将以本人执教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探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及做法。
一、巧设提问层次,调动思维活力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与提升。然而,很多情况下,说明文课堂成了尖子生的狂欢,中层生沉默不语,后进生神游海外。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提问层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
以笔者执教《大自然的语言》时的提问为例:第一个环节,从文章中找一个短语或短句,替换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确这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第二个环节,圈画批注《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关键语句,补充填写思维导图,为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搭建学习支架;第三个环节,聚焦说明顺序与物候原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及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第四个环节,关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尝试改写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析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二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处于检索、理解、复述层面;第三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层次处于运用于分析层面; 第四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层次处于创造层面。四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能够最大程度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活力,并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投入真实而深刻的学习。
二、聚焦说明顺序,训练逻辑思维
一篇优秀的科普说明文,其逻辑严密的内在结构往往是作者深入认识问题的思维外显。引导学生理清说明顺序,对于说明文的读与写而言都至关重要。且看一组课堂对话:
师:请同学们精读第7—10段,思考:说明物候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说明顺序是出于什么考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生:“首先”一段,说的是北寒南热的普遍现象,所以放在第一位。“第二”一段,说的是同纬度沿海和内陆地区物候现象差异,范围小多了,所以次之。“第三”一段,說的是山区、同一个地点物候现象的高下差异,范围更小,因此再次之。“此外”一段,说的是要经过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观察到物候现象的差异,于是放在最后。
师:你的学习迁移能力很强,马上就找到了“首先”“第一”“第二”“此外”这样的标志性词语。那么,你能具体说说这是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吗?
生:采用了逻辑顺序,是按照对物候影响的程度高低来排列的。
师:你的总结简练而又完整,也就是说第7到10段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布局的。其他同学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前面三个因素属于空间范畴,最后一个因素属于时间范畴,这也是属于逻辑顺序。
师:为你的敏锐点赞!这个发现很有价值。
一篇说明文严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整篇文章的思路与层次,也体现在段落之间的排列。在这一组师生对话中,通过不断的追问,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结构,进而深入理解“逻辑顺序”,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增强了学生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三、强化以写促读,激发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及,以写促读是阅读教学的路径之一。在这一路径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穿插概述、缩写、改写、扩写、续写、读后感等写作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文。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事例说明文的语言言兼具准确性与生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语言生动性,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
根据第一、二段的内容改文为诗或自主发散思维,以春、夏、秋、冬为时序,创作一首物候小诗,向《自然》杂志投稿,题目自拟。截稿日期:2022年3月12日。
为了达成这一学习任务,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写作支架:
第一,赏读第1、2自然段,梳理成语和四字词语,感悟它们的妙处。
第二,出示稿件示例1.0版本及2.0版本,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借鉴。
第三,明确评价标准,从主题、意象、用词、修辞、音韵五个方面予以自评与互评。
在投稿任务的驱动下与写作支架的支持下,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小组合作创作联诗,小组代表朗诵展示。以下为部分小组的现场诗歌作品:
四季
初夏之时
草木皆绿
所有的万物都在迎接夏的到来
昆虫鸣叫
躁动着初夏之舞
初秋之时
树叶成黄
又迎来一年的盛大收获
农民喜笑
收割着初秋之粮
初冬之时
大地苍白
寒冷的冬风吹卷着大地
雪花飘落
展示着初冬之美
初春之时
万物复苏
冰雪融化,枝芽开花
新的一年开始了
我看见
我看见积雪融化,
我看见百花齐放,
原来冬天已经随着条条溪水淌走了。
我看见太阳高照,
我看见湖水蒸发,
原来春天已经伴着股股热气吹走了。
我看见树叶枯黄,
我看见硕果累累,
原来夏天已经乘着片片落叶飞走了。
我看见湖水结冰,
我看见雪花飘落,
原来秋天巳经跟着朵朵雪花飘走了。
我看见四季周而复始,
但我又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诗歌创作,既紧扣文本内容,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认识;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课堂走向深度学习。两个版本的诗歌范例,又确立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说明文深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以整合、关联的说明文知识及文本为学习对象,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习重点,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记忆、领会、运用的基础上,尝试分析、评价与创造,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进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肖怡双.初中说明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21.
[4]夏玉桥.抓住文本特质 提升思维品质——以《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