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协同政策对河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2022-04-20王殿茹闫海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京津控制组河北

□王殿茹 闫海波

河北省在地理位置上环绕京津地区,为京津两地提供人才与资源,奉献自己哺育京津。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喜人,但到2009年左右,京津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优质企业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割裂开始凸显[1]。通过比较京津冀的人均GDP,能够看出河北省人均GDP远不及北京和天津,2009~2018年,河北省人均GDP占京津冀区域人均GDP的比重从未超过17%。可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的经济增长始终落后于北京和天津,这严重妨碍了三地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导致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两级分化结构特征。在京津这样的发达城市周围,环绕着刚刚脱贫的一大批贫困村和贫困县,这在世界格局上都是极为少见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极大地限制了首都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为了解决内部的割裂现象,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经济第三大增长极,国家和三地政府从政策出台到资金投入都做出了积极努力。那么一系列京津冀区域协同政策是否对河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短期或者长期的促进作用呢?本文拟研究2011年以来一系列京津冀协同政策对河北经济的政策实施效果,使用合成控制法构造反事实,以探究一系列政策的效果。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本文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级统计年鉴中选择了1996~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所有的图表制作皆来源于此数据。

本文安排了两组数据,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为河北省,对照组选择除河北、北京、天津、香港、澳门、台湾外的其他28个省级行政区[2],也称为合成河北。如此选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香港、澳门、台湾均与其他省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同,所以有和其他省级行政区明显差异的经济特点,于是这三个省级行政区并未被选入对照组。二是北京、天津和河北同是一系列政策的施行对象,自然不能把他们选入对照组。三是1996~2019年,除京津冀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并未实施相同的政策,在排除了京津两地之后,河北省就是我们的政策处理组。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实是在2015年才出台,但2011年就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见表1),所以本文选择了2011年作为实施一系列政策的干预时间点。

表1 京津冀地区2011年以来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汇总

本文欲通过经济特征构造一个未实施政策的合成河北省,使其在政策执行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与真正的河北省尽可能相同,进而得出未受政策干预的合成河北省在2011年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在构造合成河北时,参考了王贤彬和聂海峰[3]、杨经国[4]等的处理方法,选取各变量(见表2)。其中,人均GDP指标为目标变量,其他变量则作为预测控制变量来构造合成河北。通过对比河北省和合成河北省的人均GDP,推断一系列京津冀区域协调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2 变量选取对照表

(二)研究原理。为了得到政策实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需要寻找一个理想的控制组,而这在社会科学中很难找到。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差异,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极易受到扰动的,这种情况下很难避免内生性的存在。为了得出京津冀地区一系列政策实施效果,克服内生性问题,可选择运用合成控制法来分析一系列京津冀协同政策实施的经济影响。

合成控制法适用于所选择的目标地区实施了某项政策,而其他地区在那个时间点没有实施相似的政策。通常来说,比较处理组和控制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果效应,但遗憾的是,完美的控制组在现实中无法观察到,没法同时看到河北省既遭受处理又没有遭受处理的情况,无法获得相关数据,这时未受到政策干预的其他地区便成了构造合成控制组的数据来源。

我们需要计算出最佳权重,对其他地区组成的对照组进行加权,合成该目标地区的合成控制组,使得合成控制组在经济特征上尽量接近政策实施之前的目标地区,然后比较政策实施后目标地区与合成控制组的目标变量,从“反事实”的角度体现政策对目标地区的影响[5]。

二、权重计算和效果测度

(一)权重计算。采用1996~2011年的数据来构造合成河北,比较2011年之后的河北省和合成河北省的人均GDP即可得出京津冀协同政策干预的效果。使用Stata软件中埃尔伯特·阿贝蒂开发的synth函数来实现合成控制组最优权重的计算[6]。运行程序,得到权重值分布表(见表3)。河北省的经济并不优秀,体现为权重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占比达84.8%,河南占42.8%、黑龙江占25%、青海占12.6%、新疆占4.4%,浙江占15.2%,比较符合河北的经济发展状况。

表3 合成河北中对应省份的权重分布

(二)效果测度。在用合成控制法计算出理想的权重后,利用此权重计算出各控制变量的预测值,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预测控制变量的合成值与实际值非常接近,这说明合成河北较好地模拟了相对的“反事实”。

表4 河北和合成河北控制变量合成值对比

按照表2给出的控制组各省级行政区的最优权重加权合成真实河北的反事实,和河北省的真实值进行对比(数据大省略)(见图1)。可以看出合成河北与真实河北的人均GDP在政策干预之前基本吻合,合成河北较好地拟合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干预前的河北。而2012年以后真实的河北与合成河北的经济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差距开始拉大,说明一系列政策产生了效果。

图1 河北与合成河北人均GDP

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一系列京津冀区域协同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真实的河北人均GDP明显低于合成河北,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各种政策本意是让北京辐射周边,拉动河北经济,解决京津冀区域内发展不均衡问题,但从数据来看,一系列政策反而加深了京津对周边的“虹吸效应”,抑制了河北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地对比河北和合成河北的人均GDP增长率(数据较大省略)(见图2),可以看出:2011~2014年,河北和合成河北人均GDP增长率这一指标同人均GDP一样也是呈下降趋势,说明政策干预初期,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指引,但确实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14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合。直到2017年,设立河北省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一系列产业转移等措施的实施,河北省经济增速才开始好转。在这之后,人均GDP增长率保持稳定并有上升趋势,与合成河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且在2018年首次实现反超。

图2 河北和合成河北的人均GDP增长率

三、研究结论与实施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从短期内看,一系列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抑制了河北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河北省自身的经济转型需要,以及配合京津环境治理,对工业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大力整顿钢铁产业去产能,河北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为其他方面让路。二是人口、资源、资金、科技等要素过度集中于京津两城,导致经济发展状况过于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发展现状和初期的区域协同政策适配度并不高,一系列区域协同政策加强了京津和周边地区的联系,但又未全方位的贯通,且河北省本身高新产业并不发达,对于人才要素的吸力有限,反而导致了更多的人才、资源要素从河北省流向京津两城。于是北京天津的过于聚集的经济进一步集中,导致未能带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2.从中长期看,河北以及京津冀区域整体的经济在一系列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作用下有较好的发展趋势。首先河北省配合区域协同政策进行的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传统产业科技化、环境治理等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日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2014年至今的一系列政策变化更印证了初期的政策方向,把目光从惠及京津冀整体转变为改善京津的经济聚集效应,尤其是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切实优化了京津冀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区域总体的经济增长趋势回暖,河北省自然是受益匪浅。总体而言,京津冀区域协同战略作为国家级重要战略,对河北以及整个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正面效果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长期潜力上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二)实施建议。

1.京津两地应加大对周边地区支援力度,在农业、环保、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方面给予帮助。在科技、医疗、文化等方面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知识共享,人才联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北京、天津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达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契机,反哺周边地区。

2.河北想要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京津两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河北省应注重发挥自身特色,积极与京津两地配合。积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为物资运输、人才流通提供便利,方便京津两地的人才物资走进来,也方便河北的产品服务走出去。积极配合进一步完成产业升级转移工作,接收北京优质产业转移,明确京津冀三地间不同的产业定位与建设分工,完成雄安新区的建设。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对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为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发展技术型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化道路。坚持互利共赢,促进京津冀三地在政策、产业、资金等方面上的深度交流合作,借助河北与北京天津两地接壤的地理优势,发展高新产业,全面提高河北省在京津冀内部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京津控制组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0.河北卷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孙婷婷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自京津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