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2022-04-20马建江
马建江
摘要:对照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物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要注重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以往带领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式教学,应用不同的策略使学生深入探究、推理、验证不同的物理原理、现象,才会加强其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并且会让其物理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素养;有效教学
前言:
对照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有效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等深入探究,并且灵活应用不同的物理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才会使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激发学生对物理新知识的好奇心,有效培养其求知欲,为其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才会使学生更好吸收物理知识,并不断提高物理知识水平。
一、生动展示物理实验,引导深入探究
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生动展示不同物理现象,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物理知识,让其对知识形成过程充分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入趣味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深度得到极大拓展,并且会促进其物理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入趣味实验可以通过直观操作的方式引入,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需求、条件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实验过程,使学生清晰的看到不同的物理实验过程及现象。
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课,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教师要提前准备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等实验材料。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事物运动会有其运动特点和规律,怎样才可以知道这些规律呢?”,引起学生好奇。接着,教师再演示实验:“将小车与打点计时器连接在一起,放置在平板上,再启动计时器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当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后,在关闭电源。接着,在将之前准备的槽码放在小车上,重新更换纸带,做第二次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展示两个纸带,让学生观察的提问:“为何两次实验后,纸带上的小点密集程度会不同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教师在引入打点计时器的介绍,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就会有效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对小车随时间、速度变化的规律充分理解。
二、引导积极表达,加强知识认知
新课改教学改革以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更加重视,教师要转变以往主导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并为其创造更多空间,让其成为课堂上的主角。鉴于此,教师可以将教导转变成启发,有效推动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是让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知识。高中物理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这一教学策略,让学生探究后,表达其探索思路和过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还可以让主动学习意识更加浓厚。
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课,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前,教师可以应用激发其好奇心的策略引入探究任务:“将一个海绵块和一根羽毛同时放入两个相同长度的试管中,之后在将试管口盖严,同学们猜一猜,海绵块和羽毛哪种材料会先下落到试管底部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物体质量的角度判断,回答教师:“海绵块的速度会更快。”,此时,教师要否定其回答,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以此为探究点,让其与同学合作,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深度探索,并为其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促使学生之间综合不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此后,再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前讲述其实验思路,以及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质疑,又如何消除质疑等过程。通过积极表达探索实验以及思想認知的过程,会帮助学生再次疏理物理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讲述加以总结和指导,就会使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有效提高其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三、创新实验教学过程,降低知识抽象度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一些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讲解后,部分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以往,对于此类知识,教师通常是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进行物理实验,促使学生理解。但部分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容易对不同物理概念混淆,反而增加其反复研究物理原理的时间,从而影响课堂效率。要想使物理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开展实验教学,将以往的讲解理论知识后进行实验验证的过程,创新为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让物理实验贯穿于教学始终。
如,《电荷》一课,不仅要让学生对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充分理解,还要让其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等知识加强认知。备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气球、塑料木梳、琉璃棒、丝绸等实验材料。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入生活中趣味的静电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其求知欲。接着,再将不同实验材料发到学生手中,并引入摩擦起电现象知识的教学。此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同学们都知道正负电荷的现象,这些电如何才会产生呢?”。接着,再引入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学生应用手中的丝绸对两个玻璃棒进行摩擦,再让其将一根玻璃棒吊起,用另一根玻璃棒拉近被吊起的玻璃棒,让学生观察其现象。当学生清晰的看到两根玻璃棒互想排斥的现象时,教师此时顺势引入摩擦起电的物理原理,就会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同理,教师在讲解其他知识点时,也可以应用这一教学思路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理知识的抽象度,还可以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总结:
新课改下,要进一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不仅要注重应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不同物理现象、原理,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空间,让其可以积极主动进行实验探索,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另外,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鼓励其积极表达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才会更好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元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浅谈[J].才智,2019(29):124.
[2]颜韧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