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理念的综合教学模式
2022-04-20柳晶馨
摘要:现象式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构建一个项目或是一个能让学生对于核心現象产生问题的学习环境,并围绕该问题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认知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现象式学习;跨学科教育;综合教育
一、现象式教学理念的内涵
现象式教学理念是指以真实世界现象为学习起点,将不同学科知识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即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对真实现象的认识和深入理解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扩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结合多种方式来解决遇到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二、现象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现象式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的身体认知和真实世界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上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将学习的任务目标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学上要求在现有分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目标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属于跨学科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按照设计好的特定主题将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的编排设计,形成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课程模块,并将此模块做为教学载体对学生实施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现象式教学的优势
1.提升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能力综合
真实存在的世界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故而同一现象亦可以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去进行解读。区别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现象式教学将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知识的出发点转为真实社会现象的情境教学,通过将学生带至现实生活的现象和场景,结合多学科知识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并得出相关知识,然后将所得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综合化。通过这一方式得出的知识是学生自己的生成,从而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重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及理解,并更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
多彩的生活场域中蕴含丰富的知识,而现象式教学的内容则完全取材于社会的真实生活。教师在现象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范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原则来设计问题场景,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围绕同一现象展开多学科多维度研究,从而形成关于该现象的全方位有深度系统性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并将理论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相联系,让学习的内容不再与生活相脱离,真正做到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成长双结合,最终将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并将整个学习过程融入到社会当中。
3.符合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新理念
新一轮教改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创新、合作、沟通、规划能力,并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用以促进个人成长,促进个体发展以便应对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挑战。现象式教学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出发,将学生做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知识学习,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的引领,更需要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而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现象认知及问题解决,则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彼此合作,将自己思考的经验进行准确表达,倾听他人意见,从而形成合作式学习的氛围,更好促进个体的发展。
四、现象式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现象式教学的实质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为依据,将该现象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生成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知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意义,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现实生活中各地博物馆、文化馆、古代建筑遗存等均为真实存在的“现象”,而要全面了解以上文物和遗迹往往需要设计建筑学、力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可以供教师进行充分设计教学内容,操作性较强,而现象式教学的开展形式相对灵活多样,在实践课、社团活动、体验课等均可以灵活安排适时进行,是正常学科教学的有力补充及完善,当然该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设计好一节现象式教学的授课,需要教师精通教育教学研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现象设计问题创建学习情境,认识同一现象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容特点进行合理安排,更需要学科间教师的共同协作,从而完成跨学科的课程教学,这是对教师的新考验。
参考文献:
[1] 李香玉. 现象式学习,来自芬兰的教育秘籍 [J].教育家.2021.(41)
[2] 倪中华. 芬兰的“现象教学”:基于跨学科理念的项目式学习 [J].上海教育.2021(41)
个人简介:柳晶馨(1983.1) 女(汉族) 、 甘肃兰州天庆实验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一级,多年从事初中历史一线教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