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能力要求与培养思路

2022-04-20朱红宇

对外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跨文化交际

【内容提要】新形势下,亟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各领域国际化人才不但承担着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职责,更承担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需要具备较好的跨文化语言转换能力、跨文化语言思维运用能力、跨文化思辨与话语创新能力和跨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力。在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通过转变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开拓人才培养多元路径等方式,建设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 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传播 跨文化交际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国际化人才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在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下,国际化人才在当前的跨文化交际中面临语义偏差、交际误解、交际障碍等实践困境,亟需提高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语言转换能力、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思辨与话语创新能力、包容和文化自信力,才能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一、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困境

(一)语言的多义性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义偏差

世界语言文化丰富多样,不同语种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方面差别万千。语言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是大相径庭或截然相反。例如,红色(Red)在汉语文化中多代表欢乐、吉祥,如“满堂红”“开门红”,但在很多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却代表着愤怒、血腥、暴力,如“Red Battle(血战)”“Red Flag(危险信号)”等;白色在汉语文化中可能表示白事、丧事,而在英语中象征幸运、吉利,如“White day(吉日)”“White hand(清白)”。龙(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也非常不同,中国龙是权威、统治者的象征,是尊贵是图腾,我们习惯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西方文化中“Dragon”只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会带来水火之灾。中国人喜欢数字“六”,但在圣经中“666”是“恶魔代码”……这些例子在浩瀚的语料中不胜枚举,一不留神就可能产生语义理解偏差,形成巨大的沟通冲突和障碍。

(二)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

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Culture Conflicts)也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问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相同的行为方式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习惯以年纪大为由主动帮助老年人,并认为这是一种尊敬的表现,但是在西方的语境中,更倾向于认为因年纪大而接受别人的帮助代表自己“无能”;相同的社交习惯也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国,进餐时嘴巴发出声音是很不文雅的行为,但在日本参加正式的晚宴,进餐时嘴巴要发出响声以示对美味的食物的称赞和对主宾的感谢。

(三)文化倾向性产生跨文化交际纠纷

美国学者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曾指出:“人们习惯于将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形式、意思及其传递的信息照搬到外语和外国文化中去。”①种族中心主义就是文化倾向性的极端体现。通常,人们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制度和体系的熟悉和习惯会不自觉排斥另一种文化制度和体系,用自己的语言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选择性地理解或认同他者文化,从而无法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共鸣、共情,误解、矛盾、纠纷就此产生。

(四)语言文字呈现的多样性引发跨文化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还涉及多样性的语言文字呈现形式,很多国家内部就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真实的语境意义远远超过词典中的释义,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中就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还涉及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文化领域。例如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简繁体字,古英语的不同书写呈现,还有世界各地的英语口音的差異等,仅学习官方发音与文本书写并不能完全掌握其文化含义,也可能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二、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能力要求

结合以上跨文化交际中的实践困境,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较高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自信力,才能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实现有效沟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跨文化语言转换能力

语言转换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门槛,是基石,是工具,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过硬的双语甚至多语能力,不仅要精通外国语言,更要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语义、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准确理解要交流传播的内容,实现有效传播。很多中国人的外语学习经历中,重输入轻输出,重点体现在口语交流、写作、口译等输出环节能力上的欠缺,导致语言能力跟不上思维能力,不能完全做到外语和母语切换自如,并将自己的语言符号转换为让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符号,实现地道、精当表达,让对方听懂、理解和认同。

(二)跨文化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仅有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跨文化交际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还需要具备由语言向文化交流延伸、由语言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的语言运用思维,这是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这要求国际化人才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综合知识:既对本土和对象国的国情、文化有充分积累,也对国际关系和区域与国别有系统研究;既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差异,也能体悟到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同时,善于融汇多学科、多种文化知识,包容理解多元文化,有意识地克服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惯性,从普世价值、人文关怀角度和对象国语用习惯出发,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隔阂,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接受。

(三)跨文化思辨与话语创新能力

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②跨文化思辨能力就是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遵循人的普遍认知规律,比较不同国别文化差异及其根源,从辩证的角度去感知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中立的态度区分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评价。③跨文化话语创新能力就是在跨文化思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沟通对象的交流行为偏好与文化价值观,感知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特征,能够站在本土文化和立场上,进行理论和话语创新,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护本国利益和形象。

(四)跨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力

国际化人才是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实践者和发声者,既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更要有家国情怀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欣赏包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充满自信,有坚定政治立场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备政治敏感性和甄别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放在首位,在关键时刻能够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把握主动权、话语权,时刻维护党和国家形象。

三、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在各领域培养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跨文化能力素养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

(一)转变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目标要从语言技能提升向语言转换和运用能力提升转变。在教学培训中倡导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导向,把跨文化能力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知识、技能、思维和态度各层面,重视非语言交际知识的学习,加强跨文化语言转换、思辨能力与话语创新等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员透过语言文化现象探究文化根源,实现语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有机融合,把语言转换和思维转换能力的提升、文化倾向性认知以及情感共鸣等因素作为人才培养效果评估标准,促进跨文化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打造具有对外传播特色的国际化人才情境课堂,进行浸润式人才培养。

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提高语言能力,辅以涉外相关异文化知识,以讲授为主,导致学习成果和实践应用脱节,效果不明显。跨文化交际学是实践应用学科,在培养模式上需突出复合型特色和实践应用特色,可以通过打造具有对外传播特色的国际化人才情境课堂,包括案例分享、场景还原、思辨活动、模拟演练等沉浸式学习模式,让学员们亲历、感知、体悟、实践跨文化交际全过程,提升学员在不同语言中切换自如的能力,引导学员进行跨文化思辨、逻辑的内省与反思、批判辩证的提问与思考,从而逐渐克服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惯性,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人文关怀角度和对象国语用习惯等方面出发,进行有效对外沟通和话语创新。

2.探索建立以中国文化为落脚点的课程体系,提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目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多侧重国际视野、国际规则和异文化的培养训练,缺少对中华文化内涵的价值阐释。中华文化是优秀民族基因的沉淀,经过历史与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宝藏。在国际交往中,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是对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提出的更加现实具体的要求。一方面要站在“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的高度,探索建立以中国文化为落脚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策划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外译、中国特色词汇、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等专题课程,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观念和体现民族灵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另一方面要加强时政话语对外翻译课程研发,将政治话语翻译置身于对外宣传的语境下审视,将翻译能力转化为国际传播能力,策划基于实现传播的培训课程和内容。

(三)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

1.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合作培养是跨文化能力培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合作、派遣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实现国际化人才跨文化能力综合培养。

2.建立实训基地。可在政府、院校、媒体、国际组织等机构建立国际化人才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训项目,大力促进政产学研对接合作,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链条布局,形成语言专业教育和国际交流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

3.开展专题课题研究。重视智库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密切配合,开展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前瞻性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创新实践,形成业界反哺学界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探索多元路径,培养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4.运用语言智能技术。随着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未来包括语料库、机器翻译、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等在内的语言智能科学将对语言转换与跨文化交际产生深远影响。科学运用语言智能产品不但有助于测评语言能力实际水准、辅助个性化语言能力训练等,还能从既有的语言文字数据中总结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對语言的影响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跨文化人才培养。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干部培训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CB202101)的阶段性成果。

朱红宇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外语翻译培训部主任

「注释」

①赵晨辉:《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第127页。

②苏静、李翼:《语言迁移视角下的二语词汇语用失误分析——以量词为例》,《大学教育期刊》2017年8月,第111页。

③杨莉芳:《融合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语言测试任务设计——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为例》,《外语界》2018年第6期,第50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跨文化交际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