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策略
2022-04-19韩强
韩强
[摘 要]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宣传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这一工作还比较薄弱,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为此,优化对外传播策略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解读为基础,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话语体系的建构,实现话语体系的对外转换,着眼对外传播实效,改进传播策略,进行全方位针对性的对外宣传,同时优化具体策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念在国际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体系;传播策略;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2)01-0024-09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制度以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无疑成为其中的核心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1]527改革开放以来,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特别是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决定性胜利。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明确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对于这一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十四个方面进行了集中概括,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的提出和增强,则把制度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2]。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的过程,也是全球化时代国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增强制度自信不能仅仅眼睛向内,还必须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加强国际传播,构建起国内外良性互动的宣传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形成极大反差,也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宣传,优化宣传策略,提升宣传实效十分紧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44。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4]有鉴于此,我们对外宣传的总体策略就是要不断改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工作,特别是要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优越性为依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阐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通过对这一话语体系的外向型转化和传播策略的优化,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掌握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权。从具体传播策略的角度看,必须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
话语即权力,话语也是影响力。要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国际认同,必须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做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说到底就是用自己的理论、逻辑和语言,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道理,形成自己的理论阐释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而社会主义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源于共产主义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
(一)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道理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论述中通过描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位、特征,明确阐释了其优越性问题。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对两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作了科学预见和设想。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5]373而这个低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这个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5]363,但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者出现的,因而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形式,理论上也具有比资本主义更为优越的特性。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他们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四,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第五,阶级和阶级差别已经消灭。第六,无产阶级专政还没有完全消亡,还有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职能。[6]291这些特征是我们过去所极为熟悉的,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有的样子,但是这些概括在马克思那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率先在英法德美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同时取得胜利,它们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这样的社会主义阶段。但是实际上,无产阶级革命首先是在像俄国、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这就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完全照搬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的预想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严重挫折,如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实行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都是如此。但是,尽管这样,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后,仍然显示出了极大的活力和优势。比如,根据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国民经济,在1926—1927年度,全国农业产值已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8.3%,工业产值已达到109%。[7]24之后又从1929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即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任务,特别是国家重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有效地支援了国防建设,从而保证苏联取得了反对德国法西斯斗争的最终胜利,并使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成为在军事、科技、经济实力上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12B9E5C7-7940-4B8A-9440-F9D9C259077D
同样,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虽然这一制度是在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后全面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制度的优势就已显现。据统计,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的努力,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77.6%,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8]177经过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期间发生了严重的“大跃进”等“左”的错误和三年自然灾害,我们仍然实现了国民经济的一定增长,如以国民经济调整最低点的1962年为基期,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中,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15.5%和14.7%。[8]741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方面,我们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特别是期间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为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放眼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显著展现。据统计,1949年到197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3.5%,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即20世纪50—70年代,美、英、法、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不过6%左右,其中最快的日本也没超过12%。[6]315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必须基于对这一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的解释,基于这一制度的效能,同时也要客观认识这一制度存在的不足。特别是要看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来说,要历史地全面地看待我国生产力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原因、客观原因;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和我们工作中的失误,不能以此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为我们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通过人民艰苦的努力,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要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同各种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病区别开来,把社会主义制度同旧社会的残余影响区别开来。[6]316-321总之,要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二)解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优越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没有前者,后者既不会开辟,更不会取得成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这正是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为十四个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等等。并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9]3-4这一概括充分展现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然而,要切实理解这一优越性,必须从制度的先进性、结构合理性和制度效能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制度先进性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虽然我们经过持续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制度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这种变革是深刻的、革命性的,但是这一制度的本质仍然没有变,它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本质、共同富裕的经济本质、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本质、和谐社会的社会本质等都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的一个基本点仍然得到坚持。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与生俱来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阶段、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第二,从制度合理性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结构和体系。结构合理是制度科学的重要内涵,也是制度有效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三个层次,理顺了制度结构,优化了制度体系。强调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9]5。而且在完善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这就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9]5-6换句话说,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更加优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使制度的体系化进一步增强,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第三,从制度效能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了日益充分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和开辟的,这一制度也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同样,这一制度的优势也已在实践中逐步展现出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给我们的全方位变化,其中在谈到经济发展的成就时这样讲到,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10]72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又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角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11]5-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此作出进一步概括。总体上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坚持中国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一条极为重要的百年历史成功经验。12B9E5C7-7940-4B8A-9440-F9D9C259077D
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国际话语体系转换
对外传播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构成的复杂传播过程,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往往决定着传播的实效和成败。内容是蕴涵特定理论的话语体系,只有以引发对象国民众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的共鸣为目的的话语体系才能最终达到传播的效果。但内容是由话语体系来呈现的,我们并非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而是我们的话语体系主要是官方话语,政治性较强,对外缺少足够的解释力和说服力。[12]为此,在对外传播中,必须对传播内容根据对象进行话语体系的国际化转换,否则只能是各说各话,难以进行真正的沟通并形成共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说到底是话语体系的传播,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一话语体系必须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有没有用、值不值得学等一系列问题。
第一,在对外传播中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国际社会来看,由于受各自国家主流意識形态的影响,加之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国家的民众和政治家对社会主义存在许多误解、误读,这种情况在一些极力否定、反对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往往套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词句来衡量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甚至把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画等号,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历史上出现严重错误时期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也难以看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流,由此引发了对当今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怀疑和否定。这种错误认识的流传必然歪曲人们的认识,影响社会主义的声誉,恶化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环境。虽然近年来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增长,如有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参加竞选得到了更多选民的支持,民间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左翼政治力量有所增强,但目前看仍然远非政治主流,而且这种社会主义并非我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出自本能的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衡量一切社会主义,从而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
第二,在对外传播中讲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这一道路引起了许多国家学者和民众的好奇,也有很多人称之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仍然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传达正确的声音。
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自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讲清楚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理解。实际上,从党的十三大开始,我们即确立了这一道路,并开展了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党的十三大报告题目即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到党的十四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九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特别强调,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是我国解放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党必须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现实途径。[13]219-221党的十五大向全党发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号召。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如提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14]533-535到党的十七大,我们又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620-621党的十八大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认识,并对各自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三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621-622党的十九大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10]13-1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十个明确,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体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探索,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使这一认识的系统性、整体性有了全面提升,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可。但是仅有我们自己的认识还不够,还要向国际社会讲清楚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进行的探索,而且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希望我们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最简洁、明确的概括呈现出来,以便于理解、学习和借鉴。目前看,这一工作我们还存在很多欠缺,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理解不准确之处,造成态度上的偏差和游移,一些人仍然认为中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甚至使用一些诸如“社会资本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错误称谓,这是我们不可接受的,这些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逐步澄清和解决这些认识问题已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12B9E5C7-7940-4B8A-9440-F9D9C259077D
第三,在对外传播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好不好。国际社会许多正义人士毫不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体现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的问题,只有我们不仅在实践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同时作出学理上让人满意的回答,才能使基于实践形成的认识更具有说服力。
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清楚地回答了这一制度好不好的问题。但是也要看到,国际社会也有少数人对成就视而不见,却拿着放大镜来看待我们的问题,而问题看得多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成就。在他们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权力集中、缺乏监督、贫富分化、发展不平衡、存在腐败现象、社会风气问题较多等,甚至一些被披露的个案屡屡被拿来作为怀疑、否定这一制度的口实。对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用事实来说话,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发展、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同一时期发展情况、中国同情况相近的国家如印度等国家的比较,来告诉世界民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制度,这一制度虽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终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13-14
第四,在对外传播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需要学习借鉴。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的一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道路符合中国实际,适应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生机活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作出的独特贡献,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向国际社会推广我们的做法,因为我们深知,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学与不学、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都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别人不可强求。正如列宁所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6]64-65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主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而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从来不可能成功,这已为各国各民族发展历史所证明。我们也曾有过深刻的教训,而且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实事求是是其理论精髓,一切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主张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的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国家发展的借鉴,但是我们决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或者以此作为帮助与合作的要挟。对这一点,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有着清晰的认识。向国际社会传达这样的声音,表明我们的态度,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积极地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更好地向人类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当然,话语体系的转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也体现在内政、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都要既讲清道理,又有故事支撑,把讲故事和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这样传播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才会更有感召力、感染力、说服力。
三、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斗争策略正确与否决定着斗争的成败,同样传播策略也决定着传播效果。由于国际传播还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我们面临着环境不熟、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等问题,做好这一工作任务极为艰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7]17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体系能够有理讲得出,讲了传得开,传开有人信,就必须在坚持讲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在具体传播策略上下功夫,使对外传播取得最佳的效果。具体地说,要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第一,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代表着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代表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绝对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即使经济搞成功了也没有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之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坚守这一政治底线,决不能搞淡化、矮化,绝不能在国际交往中在这一原则问题上搞退步、做交易,必须吸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此后苏东剧变的教训。要看到,虽然现在国际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还是少数,但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我们要坚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13同时要面向国际社会持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化、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这一道路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改革开放是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从而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1]13-1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2]正是由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尽管今天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环境变化加剧,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增多,但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能动摇。我们业已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就是向国际社会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展示,我们的事业愈发展,国际影响力必然也会越显著。12B9E5C7-7940-4B8A-9440-F9D9C259077D
第三,加强党对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理论上属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当然,对外宣传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也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与对内宣传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是有着严格界限的,两者的工作对象、体制、思路、方法也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的推进,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宣传的国际化态势更加明显。鉴于这样的情况和趋势,加强党对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日益重要和紧迫,这不是说我们目前还不够重视,而是在领导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要更加合乎对外宣传的实际,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为此,要强化对外宣传的领导责任,增强对外宣传意识,加强相关阵地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要占领互联网阵地,发挥好互联网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具有的独特的技术、传播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优势[18];要善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对外宣传,而不是对外宣传部门唱独角戏;要出台规范保障对外宣传工作的法规制度,使工作有规范要求、有激励机制;要吸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的专家开展对外宣传,全方位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故事。
第四,构建科学的具有说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说到底是话语体系的传播,在构建这一适应对外传播需要的话语体系时,要注意加强国内话语体系的对外转化,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解释体系。对这一体系,要广泛运用历史的、说理的、比较的、形象的、故事的种种方式加以建构,既要有核心理念也要有形象表达,既要有原则概括也要有人物有故事,使话语体系更加鲜活和立体。要克服概念化、形式化和片面化,以免脱离实际。同时要使这一话语体系与各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相融合,使其逐渐具有各国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从而深刻融入各国民众的文化和生活之中。
第五,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全方位展示出来,用比较的方式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在对外宣传中,许多国家民众喜欢形象直观的表达,如流行文艺作品和畅销性商品往往更有影响力,而过多的理论解读并不受欢迎,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善于用比较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变化,证明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中国的发展和该国的发展联系起来,用数据和事实讲清楚中国发展给该国、给世界带来的新变化,从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拉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各国民众的距离,在合作交流中增强互信和认同。
第六,对外讲好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故事。讲故事是对外宣传的有效方式,但是谁来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则极为重要。由于国际社会普遍对民间交往、学术交流持积极信任态度,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民间力量,在经济、文化往来中展示积极的中国公民形象,在学术交流中传播主流声音,展示大国大党形象,使我们的民族团结故事、合作故事、扶贫故事、致富故事、拼搏故事、奉献故事、创新故事、抗疫故事等广泛传播开来,在故事传播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美誉度和感染力,播撒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的希望种子。
第七,运用网络空间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声音。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已经成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和主战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主题,必须发挥好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特別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限制我国5G发展,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运用网络空间进行对外宣传、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信心。当然,我们在这一领域总体上还相对滞后,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如理论的优势、创新的优势、传播的优势、市场的优势等。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既打造自己的阵地、网红和大V,发出自己的声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又要关注国际网络舆论动向,把握发展趋势,及时介入和发声,努力形成有利的网络舆论导向。
第八,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客观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发展之中,其制度还远没有达到非常完善的程度,我们的任务是到2035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不足,既大张旗鼓地讲优势讲贡献,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能遮遮掩掩,搞讳疾忌医。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有两种主流声音,一种是乐观,一种是悲观,前者注重看成绩,而后者则多是关注问题。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特别是要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改革前进的方向,对于恶意的攻击则据理力争、坚决反击,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宣传是一篇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写好这篇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这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突显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广泛动员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形成全面对外展示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国形象的合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展现出来,从而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12B9E5C7-7940-4B8A-9440-F9D9C259077D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 赵明义主编:《科學社会主义》(增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 陈之骅编著:《苏共兴亡大事记(1898—1991)》,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1991年版。
[8] 中共中央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2] 王桂芝:《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的外部挑战与应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18] 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On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N Qia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external publicity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Partys publicity work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is work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and there is the problem of “being unreasonable and unable to sprea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optimiz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To do this work well, we must take the Marxist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s the guidance,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realize the ex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cu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mpro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arry out all-round targeted external publicity, and optimize specific strategies to make the concept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re popula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iscourse system;communication strategy;external communication
(责任编辑 编辑孙俊青)12B9E5C7-7940-4B8A-9440-F9D9C25907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