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创新引领的五个视域
2022-04-19高自龙
高自龙
[摘 要] 基于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术期刊可以从以下五个视域深入思考、主动策划、组织稿件,即不断推进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学理转化,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断推进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中国化转化,不断推进中华文化、中国理论的世界性转化。这将会有助于学术期刊拓展选题视野,提升格局站位,扩大学术引领力、影响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学术期刊;创新引领;选题视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学术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2)01-0046-04
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理论文化水平的重要标杆,也是贯彻国家意志、引领创新的重要平台。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术期刊与学术平台的建设。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也阐明:“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2]党和国家赋予了新时代学术期刊光荣使命、重大责任和艰巨任务。
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如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抓住主流主线、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战略策略,从而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呢?基于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体会,学术期刊从以下五个视域深入思考、主动策划、组织稿件,将会有助于拓展选题视野,提升期刊格局,扩大期刊学术引领力、影响力。
一、不断推进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期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期刊的根本标志,而且也是学术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阵地。不断推进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时代学术期刊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指导思想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时代化、民族化、本土化,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毛泽东从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到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百年奋斗指导思想的主题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对此,学术期刊理应作为首要课题进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发展规律、原创成果、内涵本质等提供学理哲理支撑。根固则木长、源浚则流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只有形成学术概念、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才能深刻内嵌入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中而得到巩固传承、创新发展。
学术期刊在推进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的范式、话语、风格,以有别于理论宣传类期刊。用学术讲好政治并非易事,必须克服把“讲政治”简单化理解,一味刊登那些照搬书本、文件原话,重复似曾相识内容的文章,而是要把政治论题转化为学术命题,主动策划刊发有学科学理支撑、用学术话语叙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例如,范文澜于1940—1941年在延安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就是当时学术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既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中国整个历史,又很少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句,绝少教条式的空泛议论。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的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4]
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学理转化
新中国仅用几十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议题。因此,诠释好我们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命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而不能依靠别人来完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中國特色内涵,如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人口规模巨大、人民至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最为丰腴的、源源不断的一手素材。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建构,在遵循学科、学术、话语发展演化规律的同时,主要任务是凝练学术新概念范畴、重组学科内容新内涵、重建学科知识新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我国学界、期刊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努力从不同学科探索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些学科领域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社会学等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应看到,不少学科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整体、系统地学理转化成效还不足,还存在打补丁、生硬套、碎片化、浅层化、时事化、短平快、功利化的现象,还需要中国学界、期刊界整体性提升学术自觉、自信,坚定立足中国大地、扎根中国大地,以工匠精神产出更多科学、扎实、厚重的研究中国道路的学术成果。
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立足或内生于民族文化的思想理论最根本、最牢固、最持久、最有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稳定的精神“DNA”,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和源,而且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观点具有许多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并身体力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9次讲到要“以史为鉴”;2021年3月,他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
历史文化传承不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理念。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思想上围绕“夷夏之辨”“中西之争”,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复古论者有之、以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者有之;实践中围绕“打倒孔家店”还是“救出孔夫子”,演化出了孔学(新孔学)、儒学(新儒学)等学派。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我们需要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什么、怎样传承,才能将其转化发展为具有历史穿透力、问题解释力、实践引领力、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性文化成果,从而为构建赓续中华文脉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如何从大历史观视野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是学术期刊做好“双创”的首要任务。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世界观、“尚中贵和”“允执其中”的方法论、“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道德伦理观等存在着怎样的承继与发展关系。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一要以解答时代之问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师古不复古、不虚古、不拘于古,重在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例如,杨光斌等提出了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政治学范畴,冲破了基于理性人假设的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学体系,致力于建构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二要注意研究范式、方法、表达问题。比如,有学者就质疑,将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灌入西方思想框架、研究方法、学术模具中,所产出的“定型”成果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孔子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三要注意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毛泽东早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阐明了批判继承、剔除糟粕、吸收精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能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以反思、解构、揭秘、再评价等为名,脱离时代主流主题主线,借古讽今或否定正史,甚至宣扬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
四、不断推进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中国化转化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1917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但百年党史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得好,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顺利;反之,则会出现挫折,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就给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失。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全球化绝非同质化,绝非西方一种文明的单向度扩张,而是各种文明交汇交流互鉴进程中的地域全球化和全球地域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关键在于在不失文化主体性、自主性的前提下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方法和视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研究的思维方式深深内嵌着先验的排他性的逻辑前提,与中国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以中西关于“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这个人们常常混淆的近似概念为例,我们主张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超越国别族群、尊重多样化基础上的价值理念,践行知行合一,合作、包容、共赢;而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则是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价值理念基础上、以定于一尊的标准预先界定,实则严重脱离实际,践行排他性干涉、实力说话、“双标”行径。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成果必须有清醒的辨析能力和本土化、民族化、时代化的转化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的: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7]
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我们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历来不乏在立场、观点、范式、文风等方面“消化不良”的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言必称希腊、证必从西学出。有学者明明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却偏偏主要引证西学理论观点来证明是非曲直,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学术”“真学问”。岂不知,其所引用的西学理论对西方自己的现实社会问题都不能合理解答。更有不少文章使用复杂的图表算法或量化模型、引用人们看不懂的话语表达(也许作者自己都没弄懂),重复论述了一个并非需要专业判断的常识性结论。对此,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开放包容、合理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只做洋经注释工、学术搬运工、照猫画虎的模仿匠。学术期刊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要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有意识地抵制这种研究文风,倡导鼓励那些贯通中西文化历史、融会世界文明精华、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研究文章。
五、 不断推进中华文化、中国理论的世界性转化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自信地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8]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是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又是我国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学术乃天下公器。学术期刊在推进中华文化、中国理论“走出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学理支撑作用。在“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格局尚未根本扭转的现状下,学术期刊既要主动讲、也要会讲中国故事,围绕中国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主动策划中外都关注的共同话题、构建中外都听得懂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与此同时,学术期刊也要注重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把世界其他国家科学研究中国的学术成果合理引进来。例如,权威媒体《人民日报》2021年9月27日刊登的《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文章中,就引用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2020年7月发布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和结论。
学术期刊还要敢于和善于论争,引导世界学术走向。真理越辩越明,学术研究不必讳言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应回避各国文明文化差异和现实冲突,要直面西方针对中国崛起的各种怀疑、偏见和错误观点,善于在学术对话中、学理辨析中、求同存异中,全面打造真实立体多元的“学术中的中国”。
以上我用“视域”来概括和阐述新时代学术期刊创新引领的五个方面“转化”,旨在梳理学术期刊选题创新的思路,不一定恰当、全面、准确,概要表达就是:学术期刊要站位大时代格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紧紧围绕建构起与我国地位相匹配的自主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个国之大者,发挥学术创新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10/c_1127428330.htm。
[2] 新华社:《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4] 陈微主编:《毛泽东与世界名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6页。
[6] 新华社:《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58284。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8]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87248。
英文标题Five Perspectives of Academic Journ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英文作者GAO Zi-long
英文作者单位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RUC,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academic journals can deeply think,actively plan and elaborately organize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perspectives,that is,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academia;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all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worldwid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theory. All these will help to expand the vision of topic selection,improve the pattern of journals, and expand the academic leadership and influence of journals.
Key words:英文關键词academic journals;Innovation leading;perspective of topic selection;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Academic autonomy
(责任编辑 编辑孙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