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看待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022-04-19刘曙光

关键词:学术期刊

主持人语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加强办刊特色和办刊能力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于12月11日举办了“新时代高校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与会者就如何定义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所担负的使命、发挥的作用,学术期刊在哪些领域能够实现创新引领,学术期刊对学术共同体建设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学术期刊如何在长时段学术史上扮演一个更加积极、主动、自觉的角色来引领学术研究之潮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如何成为“融媒体+专业化+专题化”的“引领者”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期专题选择了几位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并力图推动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刘曙光)

[摘 要] 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所担负的使命、发挥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期刊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这实际上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学术期刊发展的关系问题,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两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发挥主体性、主观能动性,通过主题宣传、选题制、主持人制度、会议论坛、学术争鸣、重大课题成果发布等形式,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既不能否定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构中引领创新的作用,从而否定期刊编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也不能过分夸大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创新作用,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研究者具有较强的个性,时代的问题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关键词] 学术期刊;引领创新;“三大体系”;哲学社会科学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2)01-0041-05

一、问题的提出:“三大体系”由谁来建设?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特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時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他特别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22

五年多的时间,学术界、期刊界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特别是就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某些学科、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某些层次,在体现民族性、时代性、专业性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中国乐派、舞蹈学中国学派的建设,政治学、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等。但是,毋庸讳言,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过程性、长期性,这些研究成果仍然还是局部的、零碎的(或碎片化的),还谈不上“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还远没有达到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在体现继承性、原创性、系统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大体系”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当然,这种状况也是符合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

“三大体系”建设,至少首先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三大体系”建设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以解决历史的自觉问题;“三大体系”由谁来建设?以解决建构主体的自觉问题;“三大体系”如何来建设?以解决方法论的自觉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探讨其中一个问题“由谁来建设”的一个方面,即“三大体系”建设中学术期刊的使命担当,或者说,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期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实际上,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与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学术期刊百年发展史来看,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两者是交互作用的。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决定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

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曾写了一篇文章,通过考察哲学社会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和人文社科期刊40年的发展历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术期刊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崛起历程、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完全一致的。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2]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刊载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学术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加以说明: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

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这也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术期刊是反映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载体”“窗口”“名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学术期刊,正是反映这个国家、民族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平台”和“窗口”,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张学术“名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2。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又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6很明显,只有国家一流,才有学术一流;只有学术一流,才能有学术期刊一流。因此,为了与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相适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在2021年5月18日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一所学校、一个研究机构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正是反映這所学校、这个研究机构学术水平的“平台”和“窗口”,是这所学校、这个研究机构的一张学术“名片”。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依托的是北京联合大学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反映的是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如果没有北京联合大学这个非常活跃的学术共同体作为依托,那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也就失去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作用。

(二)在某种程度上,学术期刊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现时代,编辑和作者的身份是互换的。在办刊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不少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以及编辑,都是本专业领域的优秀学者。一些院、系、所、中心主办的刊物更是如此,学者在办刊,学者在编辑化;不少期刊编辑同样在做学问,走着编研结合之路,实现编辑学者化。学术期刊本身就是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编辑同样是科研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学术期刊的支撑。“三大体系”的核心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学科体系建设。“三大体系”建设都离不开学术期刊。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学科体系是否建立起来,可以用“五脏六腑”标准来检验。他指出:“一个学科的建立,至少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物。这五个部分建设起来后,这个学科就初具规模了。”[3]此即五脏。所谓六腑,是说能开出这个学科的六门基础课程。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出版物主要就是学术期刊。他所讲的这个检验标准,虽然是针对社会学学科的,但同样适合其他学科。如舞蹈学“中国学派”,如果没有自己的期刊、阵地,就谈不上舞蹈学的“三大体系”,更谈不上舞蹈学“中国学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大体系”建设,离不开学术期刊。加强话语体系的建设,“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24。“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1]24。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客观上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以满足“三大体系”建设的需要

“双一流”和“三大体系”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更显重要,同时,为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表现为:第一,根据学科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新创办了一批学术期刊。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都申请创办了新的学术期刊。第二,各主办方、主管方都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大了对原有期刊、集刊的投入,注重发挥期刊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如,2021年已启动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遴选工作。

(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内容、材料、范式、技术、手段的变革,客观上要求学术期刊内容、形式、技术、手段随之变化

如新文科的提出,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研究,与之相适应,我们越来越强调学术期刊走特色化、专题化、专刊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发展,所依托的不仅仅是本校丰厚的优势学科资源、人文社科资源,更是本校所有的(包括理、工、农、医等)优势学科群资源。数字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给哲学社会领域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给学术期刊在出版、传播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革。

(五)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发展,引发学术期刊质量提高、结构调整

近些年,为了满足哲学社会科学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总量适度、动态调整、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学术期刊出版格局。学术期刊的更名、改版已成为常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体系提上日程。出现了如下现象:综合性期刊改成专业性期刊,文理合刊改成社科期刊,理科期刊改版为人文社科期刊。如,《广东行政学院学报》从2021年10月更名为《公共治理研究》,更为集中地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反映公共治理学术研究成果。

从反映与被反映的角度来看,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主要不取决于学术期刊,而是取决于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研究者。因为作为“平台”“载体”,学术期刊本身不生产内容,而是集中“反映”“展示”学术成果。

但是,如果我们从学术期刊引领创新的功能来看,期刊和期刊编辑对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具有“催化”“催生”“助产”、引领的责任和使命。

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学术期刊的四大功能

学术期刊有无引领作用,学术界、期刊界一直有着不同意见。一谈到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有的学者就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三大体系”建设中,不管是编者还是学者,都不应该有优越感,应该摒弃不合时宜的傲慢与偏见。因为学术期刊作为公共资源,不仅仅属于编辑,同样属于学者,属于整个学术共同体。期刊编辑本来就是一个讲究服务和奉献的职业,也理当受到尊重。

期刊编辑的主动性、创新性,最根本的体现在选题策划能力,从而引领学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4]可以说是提出了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四条衡量标准、四大功能、四项要求。一流期刊、高品质期刊,要主动对标,检查四项功能发挥得怎样。现在,不少期刊出版了英文版,或采用双语出版,有力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引领功能。

四大功能,首要的是“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一本期刊,如果不能主动设置议题,发挥引领作用,那就谈不上“一流”“高品质”,而只是停留在来什么稿用什么稿的低层次水平。之所以说学术期刊具有引领创新的作用,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点理由:

(一)学术期刊要通过学术讲政治,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和政府管理政策,来引领学术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体现国家主体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智库作用,体现国家意志与学术自觉的统一,体现家国情怀与学术情怀的统一。学术话语应力求做到:人民的立场、学理的阐释、学术的表达,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也明确了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四大功能,特别强调学术期刊要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紧密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重大任务,加强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5]

(二)期刊选文选题、学术规范就是评价、就是导向、就是引领

选文标准、选题标准,代表该学术期刊及编辑的水平。不同学术期刊的选文选题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天壤之别。一流期刊必然有一流的选文标准、选题标准、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从这一方面说,以刊评文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当然,新时代的编辑不能只是编发稿件,而是要成为行业专家,编研结合。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有什么样的期刊就有什么样的编辑。

(三)期刊的定位就是引领

期刊的特色选择、特色打造、共同体的建构,更是导向和引领。引领的不同,期刊的面貌也就完全不同。期刊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不仅仅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变劣势为优势;更是对优势学科的打造、对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对有潜力学者的培育。比如同一本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既可以把它办成大综合的学报,也可以办成小综合的“舞蹈”期刊,更可以办成“舞蹈学中国学派”的专业刊。这时,定位引领就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認识中国社会,观照乡村发展”为宗旨,注重刊发基于中国经验基础之上的发展转型研究与乡土社会研究的优秀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则是定位于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高端学术平台。这几家学报都是利用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分别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这就是定位引领成功的例子。

(四)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主要形式

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形式主要是主题宣传、选题制、主持人制度、会议论坛、学术争鸣、重大课题成果发布,等等。这些形式改变了来稿研究内容的零碎、分散,内容审查、追踪前沿、选题策划、汇集专家、集中议题(专题专刊)、联合攻关、学术传播就是引领。三部委文件要求提升编辑的策划能力,提升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的能力。正是期刊编辑和学者的交互作用催生了新的选题,催生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开设了“文研讲坛”栏目,定期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就某一主题思考和写作,这就是一种专题引领。从2017年起,每年刊发两个专题文章。现已连续开办10期,涉及的论坛主题有:传统中国史与全球史 、西学在中国、土地问题与乡村振兴、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中国经验、历史与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唐宋仕进认同与制度形态、社会转型与基层政府治理、陈寅恪先生纪念特辑、多元世界与文明问题、组织制度的社会过程等。学术期刊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做好主题宣传、主题引领,在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应围绕主题做好宣传工作,起到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作用。2021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关于主题宣传方面的策划引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乡村振兴研究”“学习七一讲话精神”等。

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通过148种学术期刊,不仅发挥了重要的资料筛选、培养、评价、服务和传播等功能,而且,其中的学术专题期刊通过“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领创新的功能,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术品牌。

学术期刊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引领创新,担当作为。我们经常说,办刊是一件良心活,需要我们面向未来、把握规律、精挑细选、主动谋划,而不能停留在等、靠、要,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四、引领作用既不能被否定也不能被夸大

由此可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学术期刊水平具有决定作用,学术期刊的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这种能动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引领作用。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决定学术期刊的水平,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不能否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学术期刊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离开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发挥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推动和促进作用。不能否定学术期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从而否定期刊编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这种引领作用,是以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对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也不能过分夸大学术期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

之所以不能过分夸大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理由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学术发展有其学统、道统,特别是基础学科、冷门绝学,从照着讲到接着讲,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返本开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

其次,学术不能等同于政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异常复杂。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虽然政治需要学理性的支撑,我们倡导用学术讲政治、以学术提供智库服务,但是,学术毕竟不同于政治,二者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学术追求真善美,其中有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时空的内容和价值,应当保持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一方面,学术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应该服务于政治;另一方面,政治是学术理想的现实化,是由知到行的实践,因此,政治应接受学术的审视。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1]28

再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者具有较大的个性,不能一味地采取工程式的组织方式,必须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主题宣传、选题制、议题制、主持人制度、重大课题等形式,也必然是挂一漏万,不能囊括所有选题,不能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方面。自然来稿、作者自己选题,也是学术期刊稿件的重要来源。

最后,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是时代提出来的,材料、手段、方法都是时代提供的。时代是出题者,问题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俱进,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捕捉问题,并作出科学解答。对此,学术期刊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组织和遴选,但是,由于不能预料社会生活的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学术期刊绝不可能充当出题人。

否定或夸大学术期刊的引领,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会导致不良后果:要么是侮辱了期刊编辑,引起期刊编辑的反感;要么是侮辱了学者,引起学者的反感。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1]24“三大体系”的建构,是包括学术期刊、评价机构、数据库、管理部门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事业,编者、评价者和作者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共同体,大家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以深切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学术创新精神,精诚团结、携手合作,肝胆相照,为“三大体系”建设作出各自的貢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 刘曙光:《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的特色化发展——兼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期刊的作用》,《求索》2018年第5期。

[3] 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4]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26849810954225&wfr=spider&for=pc。

[5] 新华社:《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

Dialectical View on the Leading Rol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LIU  Shu-gu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is a hot issue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and periodical circles. This is actu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go hand in hand, follow suit, resonate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coexist and prosper together, and the two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academic journals can play a leading, promot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rough thematic publicity, topic selection system, host system, conference forum, academic contention, release of major subject achievements and other forms. We can neither deny the leading innovation rol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so as to deny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journal editors, nor overestimate the leading innovation rol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becau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regularity, researchers have strong personality,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imes are ever-changing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 leading innovation; the “Three system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责任编辑 编辑孙俊青)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本刊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发展的路径分析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