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2022-04-19丁晓艳
丁晓艳
摘 要: 小学与初中数学有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很难适应,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让部分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衔接,有助于学生实现顺利过渡,可以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
关键词: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4-0053-04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知识与学习管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教学要求和方式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跨度。这些问题会让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因此,小学升初中的阶段,做好衔接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 对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为了学生顺利地进行小升初,教师之间要开展教学上的交流和对口的教研活动,加强两者在感性上的认知,进而在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衔接。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衔接的把控:第一,对数学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教师要对彼此的课本内容予以熟悉和了解,对教材体系中的内在联系予以把握,衔接和铺垫学生的后续学习。第二,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衔接。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以及参与研讨,对小学与初中教学方法中各自的特点进行把握。第三,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方式上进行衔接。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上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可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不同的差异化。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升初的衔接,要求初中教师提前熟悉和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情况和其自身的思想状况,采用统一集体教育和个别学生谈心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平稳过渡身心发展予以有效地保证。
(一)衔接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学习。所以,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师出现了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和明确,他们都是以各自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像是一种任务型教学模式,予以简单地完成。现阶段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是,以德育教育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以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的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教育重点部分,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为重点特征,以应用具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学课程体系。坚决执行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建立以基础、拓展和探究的课程为主线的数学课程的整体结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相关要求进行深入和认真的研究,尤其是衔接了初中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内容、能力等相关要求,为教学内容的后续衔接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随着扩大学习数的范围,引入相关数的新的概念,在运算关系的学习上会有新的发展。例如,从数过渡到有理数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是接触了非负数,对相关符号是不需要进行太多考虑的,加号和减号对他们只是进行加减计算才会用到的。引入负数以后,由于非负数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他们在适应有理数性质符号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特别是用字母表示数值时,字母是不带有任何符号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代表的是一个正数,类似这种的错误|a|=a,5a>3a,可能会经常出现。因此,学生对概念上容易混淆的部分和计算上常犯的错误,要反复进行强调,多加练习,尽可能地掌握且熟练运用。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还会对代数式进行接触。小学主要是对具体的数进行学习,到了初中则是对字母表示的代数式予以接触,且都是较为抽象的数。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字母表示的代数式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要掌握和用好,也要对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引起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要予以找出,在数学知识的过渡阶段为学生架构起有效衔接的桥梁。
(二)衔接教学方法
当下在教学衔接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脱节。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将讲课的速度稍微放慢一些,給学生讲授的内容会更加细致一些,会增加学生做题和练习的机会。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后,由于教材内容的增加和考试的压力,教师会加快课堂讲课速度,对重点和难点的精华部分进行讲授,课堂上让学生练习的机会较少。小学教学的进度和坡度都是较为缓慢的,但是初中的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和练习形式会多一些,初中直观教学、练习形式甚至是教学辅导都相对较少。小学是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中学是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小学对直观演示予以强调,对形象思维偏重,中学对推理论证予以强调,对抽象思维偏重。学生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课程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教师需要将学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特点予以充分地结合,以学生对认知上的结构和数学规律为起点,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和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应用题的列式计算过分强调,可能会费力费时但是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学生不再出现这类情况,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应用题进行计算时的常量关系予以复习,对学生加以启发,让他们找出等量关系。教师需要对学生讲授清楚,部分问题如果还是使用原有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会不够省力和便捷,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代数法,教师再利用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和例题来对学生加以帮助,通过代数法和算数法的解题,对二者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体会代数法在算法上的优越性,最终让他们从算数法过渡到代数法。
(三)衔接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学生在初中阶段,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层面上都在慢慢变得成熟一些,处在一个有时懂事有时叛逆的时期和状态下。在学习上他们会形成独立和依赖、主动和被动并存的时期。因此教师想要与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教师不要对学生只是简单粗暴地运用权力,对他们进行命令式的要求去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要以教师的热情对学生予以感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和戒备予以消除,让教和学一直都是出于较为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或者考试中对题意没有理解,让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题,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语言中一些关键字没有准确理解其意思。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着重注意对数学语言的字义和词义要向学生讲授清楚,在数学课堂中要正确且严谨地对数学语言进行使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具体和幽默的语言,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灵活地解题。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对深奥抽象的学术语言的使用。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无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需要在其学习的积极性上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对象或者活动的一种力求趋近或是对认识的倾向。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就可以对学生求知欲予以唤起,推动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予以克服。部分小学教师采取灌输式和打压式的办法,让数学课堂变得枯燥和乏味,让学生听到数学就头疼,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学生虽然没有太多兴趣,但也只能被动地去应付。初中却是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稍微放松督促,他们的成绩就会下降,进而对数学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最终让动机和效果之间产生恶性循环。
二、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在衔接上的有效策略
小学和初中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处于各自独立,没有相互协调的状态。初中和小学相比较之下,课堂教学会较为封闭一些,让学生升入中学后难以适应这种状态的课堂学习。新课改对小学数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压缩,将课本内容增加到初中数学中,学生小升初后在学习数学的难度上有所增加。因此对小学和初中在数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上,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以及渗透数学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上都应进行相应的了解。
(一)参考学生的明显特征来灵活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在应用题的处理上需要借助画图,而初中数学在解题上是要突显出数学符号的意识和学生对题目的推理能力。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逐步实现题目难度和坡度的减小以及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等相关教学方法,让数学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初中顺利过渡。小学生心理方面的明显特征是从不协调、不统一的情感和理智中体现出来的。中学生的心理方面明显特征则是通过其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的矛盾状态中体现出来的。
小学和初中在数学课本中关于数式和方程、平移与旋转都是基本相同的内容。和小学进行比较,初中数学将关注点放在了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数学运算的性质和法则,比如学生学习算数平方根的相关内容,如果没有完全的理解,在解题的时候就容易得出错误答案,所以需要对学生运算能力上进行有计划的练习和训练。
(二)将数学教学的相关要求相结合,对数学教学的相关方法要进行优化和改进
初中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相关特质予以参考,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以情境导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要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的不同,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思维跳跃和性格活泼好动的特质,在数学课堂上增加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新的知识内容,教师要运用趣味性强的语言以举例子的方式对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含义。数学教师可以将初一的学生当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初中新生。初中教师还需要借鉴部分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对数学课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优化和改进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要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予以重视,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进行突出,教师还有责任对学生提供其总结和归纳的教学素材内容,鼓励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要敢于质疑,促进他们思维品质方面的不断提升。
(三)以数学课标为基准,优化和完善数学教学的评价
依据数学课标,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和了解学生整体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最终取得的结果。新课标中所推崇的对学生进行主体对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重点放在了课中与课后,比如点评学生课后作业以及评价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教师还要对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方式做好衔接工作,可以对评价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此来记录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的成长过程。
(四)对小学和初中数学课本的关联性予以挖掘
和小学数学相比较,初中数学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会更加的复杂和抽象。小学数学课本中所讲授的内容是对自然数进行运算,以及对几何图形计算和应用其面积和体积。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会更加复杂一些,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入负数的相关概念,而且在几何计算题中将数与形之间进行了结合。因此,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对于数学学科的衔接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点,挖掘两者中内在知识的关联性,有助于对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构建,避免小学升入初中后数学教学内容因其跨度较大,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和节奏。
例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师可以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整数、分数以及小数的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复习,通过小学中相关联的内容为初中数学中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中相关联的数学知识予以充分有效地挖掘,才能让学生对小学的数学进行复习和回顾,并以此为基准更好地学习初中教材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在初中数学整体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数学知识网络予以有效地形成和建立。
(五)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予以强化指导
对于学习来说学生是其主体,因此数学教师对在数学学习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是否采用科学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关系到能否做好小学和初中数学在教学上的有效衔接。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知识点都相对简单一些,没有对学生在数学的思维能力方面予以过高的要求。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初中数学阶段就会对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予以重点关注,同样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也有相应的要求。如果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对证明猜想环节以及以字母对数进行表达等思维无法很好地适应,对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方面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对于学生在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和对数学产生厌恶的心理。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处理这种情况,在小学升入初中后数学衔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加入更多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可以充分理解和认知数学的方法和概念,逐步将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予以形成,实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数学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相结合,将更多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数学经典案例融入日常的课堂中,引导他们可以更好地对初中数学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其数学思维能力予以养成。
(六)有效衔接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和初中数学中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机械性记忆的方式,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熟知和掌握。但是学生在这种单纯记忆的模式下无法有效深化数学理论知识,还有可能对相关知识点出现遗忘的情况。学生到了初中阶段进行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日常讲授中,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习惯,目的是在他们学习初中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衔接在教材中較为零散的知识点,并且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予以构建完成,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与此同时,在小学升入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提前预习的习惯以及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习惯予以逐步养成,以此来对学生在数学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予以不断地提升,让他们可以在后续更加自如地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
三、 结语
想要衔接好小升初数学教学,就需要重视小学和初中数学课本内容的衔接,以及顺利过渡相关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对小学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缺漏部分进行弥补和新知识进行认真的巩固,要着重关注绝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献春.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159.
[2]杨加林.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谈与初中数学教学良好衔接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7(17):126-127.
[3]库丽克娜·木合塔力汗.浅谈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J].读与写,2017,14(23):141-147,148.
[4]潘新生.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甘肃教育,2017(5):56.
[5]余娜.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策略初探[J].好家长,2017(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