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平潭贝雕的社会功能研究

2022-04-19翁煌

创意设计源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社会功能

翁煌

摘 要 平潭贝雕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具体体现,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开始被人们重视,并正在转化为一种人文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建设。深入研究平潭贝雕工艺的社会功能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对促进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非凡。以平潭贝雕的工艺内涵为切入点,分析论述平潭贝雕的发展、艺术特征及技艺类型,重点探讨平潭贝雕的社会功能,以期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关键词 平潭贝雕;传统手工艺;社会功能

引用本文格式 翁煌.福建平潭贝雕的社会功能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2(1):60-63.

Research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ingtan Shell Carving in Fujian

WENG Huang

Abstract: Pingtan shell carving i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ujian province, which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with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high artistic standar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s beginning to be valued and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human resource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depth study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ingtan shell carving craft and giving it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China. Taking the craft connotation of Pingtan shell carving as the entry point, we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kill types of Pingtan shell carving, and focus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ingtan shell carv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Key words:  Pingtan shell carving ;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social function

平潭贝雕是目前福建省唯一尚在传承和发展的传统贝雕工艺,是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平潭貝雕虽已被审批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社会价值的开发利用上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平潭贝雕的社会功能,有利于丰富国内学界对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复兴以及非遗社会价值研究的理论深化。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关心平潭贝雕并对其进行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对平潭贝雕本身的解释论述和产业创新复兴,如平潭贝雕的发展历程、时代价值及创新策略等,对于平潭贝雕工艺的社会功能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根据笔者对平潭贝雕的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整理,以福建平潭贝雕的工艺内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述福建平潭贝雕的发展、艺术特征及技艺类型,深入探究平潭贝雕在当今的社会功能,对于促进平潭贝雕工艺的传承与复兴,推动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潭贝雕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贝雕工艺历史悠久。据考证,贝壳早在原始社会的山顶洞人时期就被作为装饰穿成串链。春秋战国时期,贝壳

被广泛作为项链、腰饰等装饰品来彰显身份。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冶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平磨嵌贝的方法来充分展示贝壳的质感与色泽,并将其运用在家具上作为装饰点缀之用[1]。宋元以来,平磨嵌贝的技艺越发成熟,广泛运用于各种生活物件中。

平潭贝雕缘起于中国第一家贝雕企业——平潭地方国营贝雕工艺厂。1955年,平潭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林国钦带领学生创立了红领巾贝壳兴趣小组,开始尝试贝雕制作,并逐步发展成以“贝壳堆画”为特色的贝雕工艺,并牵头创立了校办企业贝壳工艺厂。1959年,集体性质的贝壳工艺厂升级为平潭地方国营贝雕工艺厂,开始打造具有平潭特色的贝雕工艺品,并将其推广于全国。

此后,平潭贝雕的工艺手法不断成熟,有拼贴法、浮堆法、镶嵌法和镂空透雕法等,产品种类也愈加丰富。1971 年,平潭贝雕开始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崭露头角,到了 20世纪 80 年代,平潭贝雕展销至国内外各大市场,并在国内各大展览上频频获奖,风光一时无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汹涌而至,市场经济开始发展,平潭地方国营贝雕工艺厂因市场的萎缩无法持续发展最终倒闭关停,相伴而生的平潭贝雕工艺也随之走向了没落。

平潭貝雕自 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到20世纪 80 年代中期贝雕工艺品出口世界达到鼎盛,而后逐步衰落,但是平潭贝雕手工艺人从未放弃复兴平潭贝雕的念头。为了复兴和传承平潭贝雕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手工艺人们联合起来创立了平潭贝雕艺术研究院和平潭贝雕艺术馆,坚持耕耘,推陈出新,向世人展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平潭贝雕作品,最终在 2017 年推动了平潭贝雕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为平潭贝雕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护,对平潭贝雕的传承与创新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新时代,平潭贝雕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正重获光荣续写更加绚烂的篇章。

二、平潭贝雕的艺术特征与技艺类型

(一)平潭贝雕的艺术特征

平潭贝雕是福建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平潭贝雕手工艺人选取各色各样的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2]。平潭贝雕选材严格,以独特的本土海贝以及世界各地的珍奇贝类为原材料,根据海贝的天然纹路、颜色、质感,再运用木艺、漆艺、陶瓷等相关技艺与贝雕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制作出的贝雕艺术品具有操作性强和易于表达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特点,作品无任何染色或贴涂,具有天真之趣、浑然天成之感。平潭贝雕工艺美术品品类众多、题材广泛,主要以人物、山水、静物、花鸟等为题材。平潭贝雕将“人”与“海”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具有贝壳的自然之美、雕刻的技法之美以及国画的气韵之美,承载着海岛人民对于海的情感与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平潭贝雕立足本土,融合海峡两岸,面向全世界争创具有国际化的、当代性的时代精品。平潭贝雕不仅工艺精湛、造型精美,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常借物抒情抒发创作者的充沛情感和对当下生活的热爱。贝雕手工艺人通过艺术创作将自我的情感与认识附着于贝壳之上,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海岛的热爱,使平潭贝雕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二)平潭贝雕的技艺类型

平潭贝雕工艺品种类丰富,平磨嵌贝、块面浮雕、立体圆雕、贝画等是常见的几种类型。平磨嵌贝是将贝壳切成适合的纸片状并将其嵌于木中,再饰之以漆,最后再进行磨平,此类型的贝雕能充分展示出贝壳的质感与色泽,具有不变形、不褪色的特点。块面浮雕常以脱胎漆艺盘、木盘和天然贝壳盘等托盘为底衬,然后再在托盘上拼贴相应制作完成的贝雕,充分展示出贝雕材料的质感、形状与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立体圆雕的主要艺术手法为镂雕法与粘贴法,圆雕是平潭贝雕工艺中最精粹的工艺技法,不仅能体现手工技艺的精湛,还能传达材质的自然美和所述内容的生动性,尤其是人物圆雕在全国独树一帜,远近驰名[3]。贝画是平潭贝雕手工艺人以贝壳为作画原料,在创作中综合使用镶嵌、浮雕等多种技艺手法,兼施综合材料于一体的工艺技法。

平潭贝雕手工艺人以中国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紧跟时代的步伐,追求艺术的纯粹与高度,不断更新改进手工技艺,创作出精美的贝雕作品,其作品屡获大奖并推广至世界各地,平潭贝雕工艺品是平潭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鲜明的明信片。

三、平潭贝雕的社会功能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曾指出,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功能,工艺美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并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以及物质使用功能是不容忽视的[4]。平潭贝雕作为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其社会功能是自身的价值所在。

(一)文化传承功能

平潭贝雕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平潭人民对现实生活艺术化的表现和审美价值的反映。平潭贝雕手工艺在技艺传承方面体现着文化传承功能,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平潭的风情地貌、历史文化、民俗观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平潭贝雕的观赏和学习来了解平潭优秀的民族文化。老一辈贝雕手工艺人将贝雕技艺教给晚辈时,也会讲述平潭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贝雕工艺的学习者逐步了解并熟悉平潭的海岛历史文化,油然而生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传承发扬贝雕工艺的使命感。

平潭贝雕作为传统手工艺,是海岛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作品中传承着平潭的民间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及习俗。以《石厝人家》贝雕作品为例,它以趣味天然的贝壳辅以平磨嵌贝的技艺表现出平潭房屋的文化特点与古朴的房屋形态。石头厝是平潭岛上的特色房屋,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渔民们凭借着勤劳智慧,就地取材,利用海岛上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修建而成的,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彰显着平潭人极高的生存智慧,更重要的是对坚毅拼搏海岛文化的传承。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曾经随处可见的成片石厝老房多已不见,特别是对于如今许多年幼的孩子来说,“石厝人家”更是遥不可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平潭贝雕以艺术的方式记载着过去石厝房屋的样貌,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过去的住宅文化与生活历史。平潭贝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汲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有机结合,使平潭贝雕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经济功能

平潭贝雕工艺品长久以来主要是在福建省内流通较多,对外的订单相对较少,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设立以及中央对平潭的大力发展,平潭旅游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作为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平潭贝雕不仅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而且还得到了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的青睐,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平潭贝雕被列为区级和福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平潭贝雕手工艺人也被评为了不同级别的工艺美术大师。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始重视发展平潭贝雕的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新生代中青年贝雕人才传承计划。在政策的鼓励推动下,平潭贝雕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大展拳脚,收获颇丰,平潭贝雕工艺的名声也随之水涨船高。

保护和发展平潭贝雕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的文化传承,而且还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体现平潭贝雕的经济功能。当地独特的自然风景、风味小吃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纪念价值的文化产品常常能勾起旅游者的兴趣,能够引起他们较大的旅行冲动。旅游文化产品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平潭贝雕因其极具地方特色、价格适中、可以永久保存等特点,具备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的价值,使其可以有效转化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在对这类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的过程中,还能发挥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5]。

(三)教育和审美功能

平潭贝雕的教育功能表现为通过视觉造型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平潭贝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元素,艺术情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传统手工艺,平潭贝雕实质上体现了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通过让当地民众感受贝雕的艺术魅力和贝雕手工艺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保护与热爱,引导当地民众更好地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进而传承与保护家乡传统文化。

平潭贝雕的审美功能表现为当人们欣赏精美的贝雕作品时,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感受手工艺人在创作中的主观情感与个人感悟,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视觉美感,从而满足人们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换言之,审美功能就像人们看到贝雕工艺品之后表达出的由衷赞叹。这是工艺美术所带来的一种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就是美感,美感如同人归家后心里所充盈的愉快感受[6]。一件优秀的平潭贝雕工艺品可以使人产生审美愉悦,进入兴奋之态,进而能够激起人们的创造和表达热情。

(四)文化传播功能

平潭贝雕工艺品从最初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到如今,其产品广销国内 20 多个省市和国外 30 个国家和地区,并被送往国内外进行展出。平潭贝雕工艺品在国内外各大文化赛事上的频繁亮相体现着文化传播功能。平潭贝雕工艺品作为传播海西文化的载体,很好地建立了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与往来,促进了台海两岸的交流合作。平潭贝雕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内外,打破了平潭岛相对封闭的资源传播范围,将传统手工艺文化更好地融入时代社会之中。蕴含平潭地域文化特色的平潭贝雕,抓紧时代的脉搏,努力成为平潭旅游文创产业之首,彰显大自然绮丽的同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借时代的大潮,向世界传播平潭海岛的特色文化。

四、平潭贝雕社会功能的发展与展望

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传承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保证平潭贝雕手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化遗产得以存在、持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

传统手工艺时代的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早已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结束,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手工技术走出“家门”已呈现出时代性、共享性和創新性的特征[7]。如今的平潭贝雕已打破了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确立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成立了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传承与创新平潭贝雕为主业与使命,创作出了更具有平潭海岛文化、符合时代潮流的贝雕工艺品,力图使平潭贝雕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符号之一。正是这样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平潭贝雕的文化传承不受旧模式的阻碍,摆脱了从前师傅带徒弟,徒弟不敢超越师傅,各派别间相互攻击的局面。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平潭贝雕创作团队形成了集体研发、互学互进、百花齐放的良好创作氛围,使得平潭贝雕工艺在新时代能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的功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之作。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之下,学校传承的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正式性,推动平潭贝雕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例如在平潭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贝雕课程,培养一批专门的传统手工技艺人才,传承平潭贝雕的工艺技法和文化内涵;在各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中加入校本课程来向同学们介绍平潭贝雕,使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平潭贝雕的魅力,进而喜欢上贝雕,愿意传承平潭贝雕文化。

有调查显示,目前到平潭旅游的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带着了解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目的。在这一背景下,体现着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海岛文化的平潭贝雕工艺品逐渐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文创产品。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平潭国际旅游岛开始推行“旅游+文化”的方案,用承载着独特海岛文化的平潭贝雕文创产品吸引游客的购买兴趣。通过对平潭贝雕工艺品的旅游化开发,能够拉动游客量的增长、促进平潭贝雕产品的销量,作为非遗的平潭贝雕能够为平潭旅游业增添文化内涵,满足旅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但也需注意平潭贝雕工艺品因过度商业化而造成传统技艺消失,作品千人一面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合理引导平潭贝雕对拉动平潭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平潭贝雕工艺品融入旅游业是实现其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作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资源,平潭贝雕在作为旅游文创产品流通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也要将体现平潭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海岛文化附着于工艺品上,完成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正是平潭吸引游客的一大非遗文化亮点。

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如果没有重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会失去发展的势头而逐步走向衰退。新时代下,平潭经济的高速发展,更需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要在保护传承好平潭贝雕手工艺的同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自信心。一方面,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能够促进人们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平潭贝雕,推动平潭贝雕的发展,从而也带动地方文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平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平潭人民所展现的文化自豪与认同,也能使游客对平潭非遗文化更加感兴趣、更加尊重,引发他们想要深入学习和体验平潭贝雕的意愿,从而拉动平潭贝雕的发展和旅游业收入的增长。

平潭贝雕是展示平潭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努力将平潭贝雕打造成特色文创品牌,提升平潭贝雕的品牌价值与文化内涵。以平潭贝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定位来提高平潭的城市文化水平,造就更多以平潭贝雕为龙头的非遗文化产业,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五、结语

平潭贝雕工艺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征,表现出种类多样、题材丰富、工艺创新等特点,是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也是整个平潭海岛文化的精华。平潭贝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呼吁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社会功能。平潭贝雕拥有的经济、教育、审美以及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会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雄起,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而备受关注,有效利用其社会功能,能更好地促进平潭贝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麻三山,余玲.贝雕的海洋艺术特点及时代价值[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7-8.

[2]林雄.北海贝雕——海洋文化的辉煌记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43.

[3]施群颖.福建平潭贝雕艺术初探[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1):51-55.

[4]黄丽亚.西藏当代工艺美术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8:57.

[5]林心瑶.福建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及其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38.

[6]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1):11-16.

[7]王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34-38.

翁煌

云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社会功能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