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面对话的意义建构与言说策略的理想选择

2022-04-18李晟李智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交际语境读者意识

李晟 李智明

关键词交际语境 言说策略 读者意识

在交际语境写作中,作者处于复杂的交际和意义网络之中,作者是这场对话的主持人。作者与读者、话题、写作目的之间是一种“互明”的关系。这是指作者与读者对交流意义与目的一起发现、探寻与完成的过程。作者始终在观察思索,共情地设想读者的感受,从而完成言说过程,实现言说目的。“这种对读者的体谅、思考以及相应的探求会及时化作写作内容或者写作技巧,因为作者会不断思考:我想说什么?说出来了吗?别人理解吗?……读者意识……是写作者的必备素质:对谁说?说什么?用什么方式说?效果如何?……他要在于读者的对话中一点点地展现自己的意图,达成自己交流的目的。”

由此作者角色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文本的制作者,变成书面对话的意义建构者。“写作时,要根据交际目的、需要、语境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李斯作为一名被逐的客卿,在《谏逐客书》中他的言说角色却依然是个对秦王忠心耿耿的谋臣。没有被逐的幽怨与仕途被斩断的义愤,只有理性客观的分析。因为在此之前,李斯已深受秦王信任,秦王对其言听计从,“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统一大业已然开始。在这一背景下,李斯所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个人得失,还有秦国的利害。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一开始将矛头对准本土派,而回避了秦王决策上的失误。这是以退为进式的言说策略。明明逐客令已下,却说是“吏议逐客”,决策似还有挽回的余地。直言“过矣”,然而有“过”的是臣下,不是秦王。公开上书反对,又自谦自抑为“窃”。如此暗渡陈仓只为收敛锋芒,避免反弹,因为他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残暴而又精明的君王。

为什么李斯在言说策略上作如此选择呢?

首先从言说背景而言,秦国刚发生吕缪之乱与郑国渠事件,当事者皆为外邦人。秦国本土派攻击这些外来者只会维护六国的利益。舆论对客卿是不利的,如果直接回应质疑,这就掉入舆论的漩涡中难以自辩。只有跳脱出当下,回到秦国百年发展史中,客卿才是主动的。因为秦国的富强史,就是秦王任用贤才,发挥客卿效能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历史进程还在进行中;秦国此时还处于上升期,统一天下是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论据量足质精,使论证充满雄辩色彩。李斯在此不用游说之士偏爱的巧喻,而是用无可辩驳的史实跳出无休止的相互攻击,让秦王从大格局中看清了客卿对秦的巨大贡献。

其次,从言说对象来考量,想说服秦王这样多疑猜忌的雄主,首先要让他从震怒中冷静下来。清晰确凿的史实是最好的清醒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所言无不是在暗示秦王:不可因一时之愤而丧百年之利,最终损害了秦国根本利益。

第三,从言说者自身来考量。交际语境写作中“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影响着他对语境的选择和语篇的形态。”李斯也不例外。他就是客卿,又刚获秦王信任,正要展开人生的宏图大业,却遇上这样一次重大挫折。这份谏言的言说立场就很微妙了,是为秦国,还是为自己?面对秦王这等雄猜之主,既要他相信上疏是出于公心,相信你对秦国的忠诚,又不能让背后的私心表露无遗。其实李斯与秦王在根本利害方面是一致的,这是李斯言说的动因,也是落脚点所在。因此《谏逐客书》选择了秦国的立场来经营天下。因为秦国要发展,进而统一天下,就须重用天下贤才。辨明这一点,才能说服秦王废除逐客令;废除逐客令,李斯才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游说是不能止步于历史层面,必然要转向对现实利害的分析。因为李斯的言说目的并非泛谈客卿之功,而是要让秦王改变已发出的逐客令。只论历史毕竟太过遥远,谈清楚当下利害,才是问题关键。

李斯曲折委婉,不说用人,先谈享物。“致”“有”“垂”“服”“乘”“建”“树”,意同而词异;昆山玉、随和宝、明月珠、太阿剑、纤离马、翠凤旗、灵鼍鼓,极致的罗列,突出了享受之物与王的排场都是顶级的。这一切都是秦王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李斯将现实中分散的,不聚焦于一时一身的诸多事物,巧妙集中起来,瞬间满足了言说对象那颗极为骄傲的虚荣心,而又让秦王意识到,这些享物并不出自秦国,自己却乐在其中。

接着是铺陈排比:“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肤腚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这两组的排比都是定要秦国土生土长方可所引出的一系列否定结果。与之前的正面效果形成对比,产生了论辩上不可摇动的张力。论述到此还只停留于物的层面,如何回到主题以达成言说目的,才是关键。李斯用音乐来委曲过渡,“真秦之声”为什么被“异国之乐”取代呢,因为“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物的价值在于满足欲望,那么人呢?这将之前的论点推进一步,更尖锐了。前文论及用外邦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里又指出,秦国音乐如比不上异国音乐,就应被淘汰,这是类比的正面推演。然而李斯笔锋一转,来了个反推:“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人不仅不如物,而且毫无道理可言。这是归谬法,以明显的荒谬来证伪后,再进一步证伪。这样便得出了用人重于享物的结论。然而还不够,李斯要的是废除逐客令。他最后提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他的潜台词是只会享天下之物,而不会用天下之才,必不会长久。李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巧妙地将始皇之心与秦之利害捆绑在了—起,并最终绕回了客卿之去留。

李斯是典型的交际语境写作者,他“是意义的协商建构者,而不是一意孤行的意义宣示者。……他必须根据读者对象改变某种口气、话语策略以及语言风格。……一切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标准,进行抉择。”这样层层推进式的言说,既迎合了言说对象的心理特点,更启发了其理性思考,正所谓投其所好,量身定制。“写作是与不在场的读者的交流,作者自然要呼应着读者的需求和知识进行表达。……读者意识的存在是优秀作者具备的一个特征之一。……读者意识的存在很可能不仅使得写作有动力感、方向感、倾吐意识的唤醒,而且还直接决定着文章语言、文体和行文风格的选择。”

李斯掌握着交际语境写作者的主体意识,从而能够做到“对读者的呼唤意识以及写作对话活动的掌控、调整和引导”。他用历史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用享物类比用人的决策,通過步步为营的诱导,让秦王逐步看清真相,以实现言说目的。而能做到这些就在于他太了解时局,太清楚始皇之心,也太明白自己了。因此,最后李斯才点破要害——“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真正的王者应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是站在秦国,还是立足天下,是只看眼前,还是关注长远,李斯巧妙地将选择交还给秦王,答案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他一直在和读者商量……他要在自己和读者之间形成某种关系,营造某种氛围,甚至渐渐建立起一种谈话的规则,这是在他自己预设的一场谈话中渐渐合作商谈出来的规则,读者可以遵循它,找到作者的意义轨迹。”李斯始终没有为自己争取什么,却使秦王废除逐客令,并恢复了自己的官职。巧妙的言说,能胜过百万雄师。

猜你喜欢

交际语境读者意识
交际语境守望儿童真实写作的麦田
顺应论视角下《破产姐妹》中英语委婉语的研究
语用充实与典籍英译
浅析言语交际背后的法则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