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及建议探究
2022-04-18章珏
章 珏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近年来,高新技术的更新迭代,带来了我国制造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也由此产生发展契机。作为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利于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提升,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研究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
1 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总体发展情况
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从硬件上的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到软件上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在制造业、电子商务、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建成了一批云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4万余家,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万亿元。
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 540家、分中心97家,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现代服务、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已认定备案新型研发机构超过700家。
检验检测服务实力不断强化。截至2019年,从事各类检验检测的机构数量达到44 007家,总营收达到3 225.09亿元;涉及环境检测、建筑材料、电子电器、建筑工程、水质等多检验检测服务项目,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及检验检测平台的资源基础扎实。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效明显。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40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45万余件,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2万亿元;各类新兴产业研究院与企业研发创新平台竞相成立,为科研成果的孵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国目前共有2 386家众创空间获得国家备案资格。
电子商务服务发展迅速。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已上市的企业近70家,市场交易规模将近37万亿元。B2B,B2C,O2O,C2B等各类电商平台正持续发展与壮大,大中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与发展。2019年我国仓储业务发展势头强劲,仓储量指数平均水平为56%,快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635.2亿件。第三方移动支付再创新高,2019年交易规模达到2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2]。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产业链过短,价值增值能力薄弱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大部分行业内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较低、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由于产业链过短,高技术服务业为高技术产品提供的附加值不足,不能充分降低高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发展空间。
1.2.2 制造业与服务业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我国企业主要秉承传统的生产模式,其产业链侧重于生产层面,对企业生产的实物产品投入较大,沿用依靠价格优势作为主要竞争力的策略,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研发速度迟缓,对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不足,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较低,未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1.2.3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技术高水平人才依然短缺
优秀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以2019年为例,广东的R&D 人员全时当量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上,上海、江苏技术市场成交额超过广东(见表1)。由此可见,高技术人才对新品研发、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提升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制约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核心是积极培育和引进高技术人才,增加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表1 2019年我国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2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对策
2.1 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我国高技术服务产业企业数量虽初具规模,但是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利用不足,还会形成不合理的竞争结构,不利于整个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在有限资源的配置下,必须重点扶持并建设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集群化发展,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实力与发展质量。
根据我国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方式积极深化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服务职能,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其次,通过政府牵头深入开展同行业企业间的技术项目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提高龙头企业的二次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加强大型骨干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支持与转让,通过对口帮扶、项目合作等形式扩大骨干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带动作用。
2.2 加强规模产业发展
2.2.1 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云化发展正在逐渐加速,如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等,但仍然存在信息服务内容不够深、信息市场不够优化等问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各地的信息资源库建设时间、建设深度、建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信息公布针对性不强,时效性较差,从而对信息资源的运用效率产生影响。首先,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业的建设进程,培育与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开发基于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其次,加快推进各类应用软件服务的发展,推动传统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优化升级,提升信息服务技术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信息技术服务的关键在于开发运用核心技术,强化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从核心技术与服务模式上着力创新,推进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服务新业态。
2.2.2 电子商务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一系列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引进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试点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造高效便捷的移动支付环境。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商务交易、在线支付、物流配送、信用评估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拓展信息交互等增值服务。
2.2.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
探索奖励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服务积极性,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机构或人员,提出相应奖励办法。推进孵化模式的创新,建立专业孵化器、创新型孵化器和综合孵化器为基础的成果转化生态环境,鼓励企业、社会参与孵化器的投资建设,建设创业孵化的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人等科技成果转化咨询、代理服务。推动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等优质科技咨询服务业务。加快试点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服务的结合,在服务组织与服务模式上实现创新,打造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2.2.4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
强化基础检验检测能力,在检测技术能力与检测装备上实现提升,在检测服务内容上实现拓展。积极推进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升其权威性和公信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参与国际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的检验检测认证话语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积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
2.3 加强基础性条件建设
2.3.1 加强研发设计创新能力
要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工程设计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研发设计等。积极引入知名工业设计企业,鼓励将有关研发设计业务分包,让设计对接可以在一些工业设计机构与产业集群企业中进行。同时要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要点的创新平台的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校搭建面向市场的服务平台,提升研发服务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路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技术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专业化的研发设计创新能力。
2.3.2 发挥平台和集聚效应
推动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有效配置、合理整合并高效利用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不仅有利于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开展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还有利于整合大型骨干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研发资源。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提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并最终推动全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对迫切需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统筹规划与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平台的资源交流与共享。
2.3.3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效融合
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机制,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制造业主导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的导向作用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核心产品创新体系。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环境,允许市场参与进来,形成良性竞争,集聚各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产业整体发展。优化制造业组织结构与模式,在企业外部,通过资产重组与调整等方式,提升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部,通过分工调整等方式,提升整体协作能力。
2.3.4 推动高技术型企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
我国的高技术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期阶段,且地区发展差异显著,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其的需求。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是高新技术,主要着力于技术与产品,因此大多数高技术企业不具备提供高技术服务的能力。推动高技术企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整合整个高技术产业链,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3]。
2.3.5 推动合作模式创新
积极建立高技术服务产业创新联合体系,一方面,在企业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探索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协同合作的模式,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动性。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高技术服务企业股权多元化,以股权激励、技术持股等方式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对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迅速产业化。
2.3.6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研发活动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优质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市场前瞻能力、集成创新和优质管理能力的人才团队。树立人才国际化理念,建立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业界与科技界的人才交流,开展联合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
2.3.7 推动服务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提高高技术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各类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技术标准、准入制度等加快研究步伐,在积极学习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我国高技术服务业行业有关标准和制度规范,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高技术服务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接国外优质服务业的转移,学习海外市场经验,合作开展服务业建设,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 相关保障措施
3.1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建立健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协会与体系建立,让产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沟通协作、技术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引领作用。建立起行业联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高技术服务业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各类新兴服务业加强交流与协作。建立健全区域间政策协调机制。政府通过政策协调发挥主导地位,强化区域间高技术服务业沟通、交流与合作,从而优化区域间资源配置,碰撞出新的亮点与创新点,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完善要素保障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各类投资机构、信贷机构向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引导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以多种合法合规形式开展资金筹措。加强财政支撑力度,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设立相应引导资金,加强扶持力度,推动现代化发展。出台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符合相应规定的提供支持,减免相应税收,降低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生产成本。
3.3 加强宣传动员
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在行业内部形成积极的环境与氛围。进一步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创业创新评选办法,做好评选表彰工作。大力展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成果,积极宣传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发展合力,切实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总结高技术服务业改革创新经验,形成全方位的体制创新效应,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