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王原祁笔墨特色
——以“仿梅道人”山水为例

2022-04-18黄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用墨道人图册

黄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一、王原祁仿梅道人画作

吴镇,作为元四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作古朴自然、宁静致远。梅道人笔墨继承了董、巨披麻皴,其山水作品多为一江两岸式构图,其湿墨画法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王原祁作为“清四王”之一,继承了董其昌的“仿古”思想,“仿”遍古代诸位名家作品,其曾说“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翻阅王原祁流传的山水作品,其仿梅道人墨法作品留存较多,对于梅道人的取法贯穿于其整个艺术生涯。他取法梅道人比较早,但对梅道人墨法之精华的提炼,在五十岁以后至晚年的一段时间中。唐岱曾说:“麓台晚年,深知梅道人墨法,盖亦有会于董源矣。”张庚《话语录》:“晚年妙作梅花道人,墨法最得神味”。笔者选取了几幅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梳理。

1677 年的《仿古山水图册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题识:“仿梅道人。”多用粗笔短皴,锋毫中的水分充足,墨色较为清润;山石钩皴方阔筋道,带有一点斧劈皴的痕迹。这时期他主要是从山石结构、画面构图气势、墨色上入手,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

图1 《仿古山水图册之二》167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网络)

1696 年,王原祁为博尔都绘制了一套《仿古山水图》南京博物院藏(图2),整套图册用时三年完成,整套图册共十开,拟仿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诸多画家笔意,笔墨浑厚氤氲,牢牢把握住了古人的风格特征,是其精妙之作。在这套图册的“拟梅道人”一帧中,王原祁用笔依然浑厚、简约,山石体积感增强,凹处的粗圆墨点皴则大大增多,墨色变化也更加丰富。他在此图中多用湿笔晕染,简淡苍润,已然领悟到梅道人的笔墨精髓,但暂未演化出自己的风格。

左图 图2 《仿古山水图册之八》1696年 南京博物院藏(图片来源:网络)

中图 图3 《仿吴镇山水图》1699年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网络)

右图 图4 《仿梅道人溪山无尽图》1708年 私人收藏(图片来源:网络)

王原祁在中期临仿吴镇山水画时已对其用墨深得于心,至1699 年表达得更加自然熟练。当年度王原祁创作了《仿吴镇山水图》上海博物馆藏(图3),画中山石先以淡墨钩皴出山石的体积感,后以重墨苔点提出山石结构,形态多样的苔点丰富了画面节奏;其中山林排布依靠山峦走势,加以淡墨晕染。其皴法学习了吴镇特有的披麻皴,但与吴镇遒劲浑厚的皴线不同的是,王原祁的披麻皴更为理性方直,使得整幅画面冷静而浑厚,已然形成自己的笔墨特色。从画中可以看出,王原祁认为,不同于南宋时期盛行的笔墨妍媸风气,吴镇笔墨淡然,有着文人般的傲气,扭转了当时笔墨繁荣颓势,“梅道人力挽颓风,成大家风味。所谓淡妆不媚时人也。”由此对吴镇的笔墨进行了肯定。这是一幅构图完整、笔墨精湛的作品。王原祁1701年画的《仿古山水图册》,其中仿梅道人一帧用了焦墨点苔;到1707 年,王原祁在画中普遍使用焦墨苔点进行提点结构。《仿宋元山水图册》图册之三是仿梅道人山水,近景坡树与1706 年的《仿梅道人秋山图》相似,而后部高山的造型与1713 年的《仿吴镇山水图》相似。这幅作品山石造型的最大特点是简,最高峰用长方形直角构造,参差而下的山坡呈垂直状,典型的危锋奋起……整幅简淡苍润,简淡中有浑朴,浑秀中有沉郁,墨法简而美。

1702 年王原祁创作了《仿梅道人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图在京城任“畅春园直庐”期间所绘,题曰仿吴镇,但与吴镇不完全相似,跋中“此帧虽仿仲圭,而气韵位置实得董巨三味,划俗入雅,可谓超绝。”显示了王原祁对其笔意的自信。在他看来,临仿吴镇不能只看到其墨色厚重的表面,仅仅渲染墨色反而会变成“墨猪”之流,要学习其笔墨来由“笔不用烦,要取烦中之简;墨须用淡,要取淡中之浓”,临仿时做到笔墨明晰,山石结构条理清楚,位置摆放要与其气势相对应“位置间架处步步得肯”。由吴镇上溯至董源、巨然山水,形成一条“学元入宋”山水传习脉络。

《仿梅道人溪山无尽图》(图4)画作左上方的自题,王源祁家中旧藏一幅吴镇真迹,为了临仿其意画下这幅画,四年后由友人在敦促之下完成。画面正中一条溪流穿过山石树丛潺潺流出,汇成画面前景中的湖泊。画面右下角的房屋、山石、树丛经过精心布置,前部树从带着明显的王源祁简意抽象的特征,山势呈高远、深远之势。此画创作于1708 年,是其晚年仿梅道人精品之作。王原祁晚年仿吴镇法,与吴镇湿润滋华的笔法特征不同,王原祁的笔墨遒劲爽利。晚年王原祁多用干笔皴擦,与其早期圆润的用笔不同,笔墨愈加精确简练。

二、王原祁对梅道人笔墨的提炼

王原祁学梅道人主要从其墨法入手。他认为吴镇山水画的笔墨传承了北宋画家的风格特征,在《题仿梅道人长卷》3中写道:“元季梅道人,传巨然衣钵……余初学之茫然未解,继而知循序之法,体裁以正其规,渲染以合其气……然后笔力墨花,油然而生”这段话表明了其对吴镇笔墨临习的心得,一开始对吴镇笔墨一知半解,“仿”其型而未得其意,后来经过一点一点地学习、消化,对照顺序逐渐理解,进而掌握相应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笔法特色。

“‘吴镇之画’笔力雄杰,用意深厚”,是传“巨然衣钵而别出心裁者”,吴镇笔墨之精妙在墨法交错自如的变化中。王原祁以为,学习吴镇笔墨不能只看到其浓厚的墨色表面,要找到其风格笔墨形成的根本源头,将吴镇的笔墨结构,山石位置布局化为己用。顺着梅道人师法路径,上溯到董源、巨然山水的笔墨学习。

王原祁曾在画中自题云:“巨然墨法,略有入门处”,又曰“梅道人纯师巨然”,可见其头脑中具有完整的传统山水画的脉络体系。

用墨需从全局整体入手。笔墨的点染并非只是为了某一石块或山头的表现,而要服从山石整体体势的需求。王原祁在其所作《仿北宋山水》中跋:“世人论画以笔墨,必须辨其次第,审其纯驳。从气势而定位置,从位置而加皴染……”笔墨运用需要全局出发,根据山石位置摆放加以皴染。何处用浓墨,何处用淡墨,要看整体气势。“每于梅道人有墨猪之诮,精深流逸之致茫然不解,何以得古人用心处。”吴镇的山水,多用湿笔浓墨皴染,画面黑浓,世人认为其有“墨猪”的缺陷,这是不懂梅道人“精深流逸之致”即他用心之所在,王原祁急于要指出这一点为吴镇正名。

王原祁《雨窗漫笔》中云:“墨须用淡”,要取淡王原祁对梅道人用墨的关注延续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在临仿过程中不仅注意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在同一线条中也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用笔,也大大丰富了用墨的表现形式。在其1713 年《仿吴镇山水图轴》中自识“石田先生云:梅花庵主精神,七十年来未用真……庵主用墨处,其精神贯注……偶忆百世翁诗为之三叹”“明季惟白石翁最得梅道人法。”沈周说的“梅花庵主墨精神”为什么深得王原祁认可,因为笔墨是为表现物象整体服务的。用墨,在“成法”与“无法”之外,这正是用墨的关键。泼墨与惜墨,不能只从墨法谈墨法,还在墨法精神之外。

从以上王原祁仿梅道人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王原祁临仿时将具有自身特色的笔墨运用到画中,在运笔过程中除了注重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之外,线条也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王原祁为了体现笔墨的韵致,有意弱化画面中树丛的自然姿态,用笔更加简单率真,简化物象形态从而体现笔墨丰富的变化,使得画面效果更加可观。

王原祁山水画是传承前人笔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在《雨窗漫笔》中表达了自己对笔墨的体悟与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须于下笔时在着意。

“不着意间,则觚棱转折。”从他仿梅道人山水创作中历程能看出其笔墨线条完全按照自我体悟不断进步发展。不软不滑、从容不迫,由淡入浓,其线条拙而不滞,涩而不干,质感浑厚,摆脱了同时代画家山水创作陷于笔墨甜俗、僵滞的困境。

三、结语

王原祁早期模仿吴镇的绘画,以观其原作气势为主,笔法稍见稚嫩、欠流畅。这个时期的仿作图画性更强,属于基础临摹状态。在经过认真钻研,博览各家之长后,王原祁的笔墨更加纯熟。通过仿梅道人的绘画可以看出,其用笔在简约浑厚的基础上将山石物象描绘得更加浑朴,颇具梅道人风骨,但是还没有形成个人特色。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单纯临摹,还上溯总结梅道人师承董、巨,得到繁中取简、淡中取浓的用笔观。受到董其昌将山水笔墨抽象化的影响,王原祁晚年山水追求笔墨形成的结构美。到其晚期仿吴镇,已不似吴镇的水墨氤氲,而是以干笔皴擦为主,只是保留了吴镇山石体势的一些特征,这也体现了王原祁的“仿”“以神遇、以气合”的特征。临仿不再单纯摹写山石物象表面,而是与古人的精神气相契合,做到气韵生动、融会贯通。在摹写中达到物象与主观精神“神遇气合”,体现了画者对于“仿”内在精神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王原祁在董其昌“仿古”思想及笔墨理念的影响下,“仿”遍宋元诸家,用笔形成“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与吾手”的笔墨经验,将笔墨与物象表现结合,为后世笔墨在山水画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传统山水创作实践途径。

猜你喜欢

用墨道人图册
地图册
黄鹤楼的传说
微思考
神算
神 算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探微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溪南八景图册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