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希均:从童养媳到《红色中华》报发行科长

2022-04-18郑德金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毛泽民红色中华中央苏区

□ 郑德金

钱希均(1905—1989)

浙江诸暨人。自小被送人做童养媳。1922 年入上海平民女校学习。1924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入党,1926 年与毛泽民结婚。曾任中共中央出版部发行科科长、交通员,中共顺直省委组织科、机要科科长,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报发行科科长。1934 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边区国民经济部秘书长。1947 年,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组织委员。1949 年任中共上海浦东区委组织部长。曾参与领导上海申新第九棉纺织厂工人罢工。建国后,任轻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童养媳到《红色中华》报第一任发行科长,又与中央红军一起走上万里长征第一步,钱希均的一生充满传奇。她1925年入党,1926年与毛泽民结婚。曾任中共中央出版部发行科科长、交通员,协助毛泽民创建并扩大中共在上海的秘密出版发行工作。1931年秋,钱希均到达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地后,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努力克服物质条件的种种困难,建立起了《红色中华》报通往中央苏区各机关、团体、各根据地、上海中央局等四通八达的发行网,报纸发行由最初的三千份,发展到1934年间的四万份,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表扬。

两岁当童养媳

钱希均,原名钱汉英,1905年农历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王家宅村。因当地风俗习惯,以及家庭条件所限,钱希均出生后仅仅两个多月,就被嫁给同县水霞张村张秋人做童养媳。

钱希均五岁时,便开始做家务劳动,扫地、喂鸡、端饭菜、打洗脸洗脚水、扶祖母上下楼、倒尿盆等。八岁时开始学采茶、缫丝、织毛衣、毛裤、袜子、做鞋、磨麦、抬水、烧火等。再大些就能喂猪、上山放牛、割草、捡柴。她的童年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童养媳”制度的缩影,是千百万中国妇女悲惨生活的写照。

钱希均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她的丈夫张秋人,九岁小学毕业。11岁时,就读于绍兴育才中学。13岁时,转入宁波重庆中学读书。16岁,中学毕业赴上海。1921年,张秋人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春天,张秋人到上海平民女校初级班教授英语课。

1922年1月30日。张秋人给家中去信。信中嘱咐家人让钱希均赴上海做工读书。钱希均到上海后,就读于上海平民女校初级班。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学校校长为李达,教员有陈独秀、张秋人、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等。学校共有学生30多名,年龄从12岁到30岁左右,有文盲,有初中生,尽管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点,多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在女校,钱希均与大家一起学习,每周五个上午和一个星期天上课,晚上自修。学习的课程有语文、算术、初级英语等。所有的同学都要听政治时事报告,陈独秀、张太雷、张秋人、恽代英、施存统等人经常来校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钱希均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如饥似渴地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日益改变着自己的旧思想、旧观念。

1923年2月。钱希均先期回到水霞张村。不久,张秋人也从长沙回到自己家乡,与钱希均举行了简单婚礼。后张秋人返回长沙,向毛泽东及中共湘南区委汇报工作。1923年9月,钱希均转入免费的绍兴女子师范读书。1924年9月,张秋人补选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农工委委员。9月25日,张秋人任《中国青年》编辑。11月,钱希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同年12月,张秋人通过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与钱希均协议离婚的文章。文中说:“我们二人自己商量好,共同签名告知各人的家长。”“现在我们为免掉这种痛苦起见,情愿脱离夫妻关系,正式宣告离婚。自此以后,秋人以汉英为妹,汉英以秋人为兄。”并在文章中答应:“汉英在最近二年间(1925——1927)求学费用,仍由秋人负担,但每年不得超过百元”。但不幸的是,1927年9月29日,张秋人在杭州被捕。关押在浙江陆军监狱。1928年2月8日,张秋人在杭州被国民党杀害。

在上海与毛泽民结婚

1925年1月,经中央组织部分配,钱希均被派往上海怡和纱厂工会任书记。在怡和纱厂,她办夜校,教工人识字读书,组织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同时继续在上海大学中学部读书至毕业。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原来的名字钱汉英改名钱希均,意为希冀天下公道,贫富均等。

1925年冬,中央决定调毛泽民出任中央发行部经理,主要负责上海书店的秘密发行工作。毛泽民在其兄长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后,在父亲的要求下,只读了几年私塾就辍学参加农业劳动,学会了干一般农活,并能写会算。在大哥毛泽东的教育下,毛泽民从韶山到长沙投入了革命洪流。他先后担任长沙笔业工会秘书、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总经理,在合作社期间,他发挥经营才能,实行薄利多销,方便了工人,合作社的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来到上海后,毛泽民首要的工作是搞好上海书店的各项经营。他在上海书店内部进行调整,分门别类地建立发行系统。

1926年8月,为加强上海书店的力量,钱希均被调任中共中央上海出版部发行科长兼中央秘密交通员,协助毛泽民工作。共同的工作,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年底,他们在上海结婚。他们共同努力,在全国建立了党的报刊发行网。上海、武汉、广州、长沙、宁波等地,都有了书店,就连香港和法国巴黎也有了代售处。不到半年,书店的发行量增长一倍多。1928年12月8日,毛泽民致信中共中央常委,信中汇报说《向导》发行达8万份,《共产主义ABC》发行达8万份。

钱希均回忆说,来到中共中央上海出版部后,她经常送《向导》《中国青年》《红旗周报》及文件给陈独秀、周恩来、王若飞、瞿秋白、郑超麟、李立三、彭述之等。她还回忆,毛泽民接手中央发行部的时候,经济上比较紧张。中央拨给《向导》每月60元广告费,而《向导》每月仅在《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三报的广告费实际就要72元。毛泽民努力扩大发行,使《向导》迅速发行到8万份,改变了经费不足的状况。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毛泽民到了汉口,担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经理。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毛泽民根据党的指示,回湖南准备秋收起义。

1927年11月,毛泽民奉命二次回到上海,仍担任发行部经理。他经常往来于中央发行部机关和党领导下的上海协盛印刷所之间,组织地下的出版发行活动。1928年四五月间的一天,反动密探发现了协盛印刷所正在印刷的党的宣传品,随即严密封锁了弄堂口。1928年6月,钱希均回杭州临产,因难产婴儿夭折,造成终生不能再生育。

1929年春,毛泽民奉周恩来之命,率领钱希均等9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由上海到天津,创办华新印刷公司,继续从事党的内部读物、文件、传单,以及河北省委主办的《北方红旗》等刊物的印刷工作,有时还翻印些马列书籍。

1931年1月,他们返回上海,在上海建立秘密印刷厂。在得知大嫂杨开慧的被害消息后,托人将大哥毛泽东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送来上海,安排三个孩子入互济会的大同幼儿园。同年4月,因顾顺章叛变,中央决定毛泽民、钱希均撤至香港。

同年七八月间,毛泽民、钱希均离开香港,进入闽粤赣苏区上杭县白沙,分别任闽粤赣军区经理部部长和闽粤赣苏区经理部会计主任。10月上旬,钱希均与毛泽民、王观澜、危拱之、李伯钊等一起,从长汀抵瑞金叶坪村。到达瑞金后,因中央苏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组织安排他们全部参加大会筹备组工作。毛泽民为筹备组负责人,钱希均负责接待、安排三个区的出席代表食宿,直至大会闭幕。王观澜在大会秘书处工作,负责大会《日刊》的编辑工作,以及我党在根据地第一个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的成立及新闻播发工作。危拱之、李伯钊二人是从苏联留学回国的,留苏时均学习的是文艺与戏剧,被分配负责庆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文艺活动的一系列工作。

杰出的《红色中华》报女发行科长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召开。当天,红中社成立,并用无线电播发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一条消息。12月11日,中央苏区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创刊,它与红中社是一个组织机构,两块牌子。《红色中华》报发刊词在谈到该报的任务时,称:“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这也是当时红中社的使命和指导方针。

得知钱希均在上海时曾与毛泽民一起做过党的出版发行工作,对发行有经验,所以时任《红色中华》报主笔的周以栗,要她担任《红色中华》报发行科长。

发行科刚成立时,只有三个人,每个人都有个本子,记有各根据地的报刊数字。但各地份数不一,有上百份的,有几十份的,有的是专寄负责同志的。报纸一出来,钱希均他们三个人就分数、包装、打捆,写上收报单位机关或姓名,然后由交通送出去。也有秘密带到白区的,但要严格伪装。如用国统区的报纸卷好,伪装秘密带送,有时用米汤把文件抄写在白布上带走。后来,钱希均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后的文件就是用毛笔沾米汤抄在白布上的,米汤一干什么也看不出来,但用一种药水擦拭后字都显出来了。这个东西抄好后,说是带到上海去。这个工作交给了我,一匹布一匹布地写,累得腰酸手痛。我实在抄不了那么多,就请发行科的一位小同志帮助抄,我又换做他的工作。这位小同志很能抄,才算把这项工作很快完成。”

□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召开,钱希均负责接待工作。图为大会结束后与其他参加接待工作的同志一起合影,后排左起:康克清、钱希均、周月林、贺子珍,前排左起:彭儒、曾碧漪。

刚开始,《红色中华》报每期印刷三千份,发行的对象也不多。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报纸不仅要打破敌人军事“围剿”,还要突破新闻封锁,发行到根据地以外的地方,打破敌人文化“围剿”。钱希均根据任中共中央上海出版部发行科长时积累的经验,通过各种方法,逐步建立起了通过苏区“红色书店”、邮政、党的秘密交通,以及“推销代派处”“叫卖队”等多种发行方式。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钱希均根据当年在上海通过书店发行报纸的经验,利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兴国、博生、胜利等县设立的红色书店,又称“赤色书局”,来经销发行《红色中华》报,让苏区军民能够方便地在这些书店购买到《红色中华》报。

此外,还利用邮政发行《红色中华》报。1932年5月1日,中央邮政总局在瑞金叶坪中石村成立。总局下设各省邮务管理局,各县又按地域的大小、军事交通需要的与否,分设了甲乙两种邮局,县以下较大的乡或要道则设立邮政分局或邮政代办所。苏维埃邮政业务除邮递信件外,也邮递《红色中华》报等中央苏区出版的报纸。

《红色中华》报的发行工作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建立的从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地下交通线。《红色中华》报创刊时,中共中央机关还在上海,每期的报纸出来后,就是由钱希均他们打包后,通过中央苏区与上海中共中央之间的地下交通线,秘密送到上海,给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阅读的。正如邓颖超在《红色中华》报1933年8月10日第100期纪念文章中所写的:“利用一切的关系和交通的可能,把《红中》活跃到各苏区,活跃到环绕苏区的白区,活跃到中心城市,活跃飞舞到全中国劳苦群众中去。”经过不断努力,《红色中华》报 由最初的三千份,发展到1933年至1934年间的四万份,超过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公报》发行量,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报纸。1934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二苏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红色中华》报的成绩说:中央苏区现在已有大小报纸三十四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三千份增至四万份,证明群众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了。

从1931年10月到达中央苏区,到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钱希均在江西苏区整整工作了三年。这三年间,钱希均始终担任《红色中华》报发行科长,同时,还担任包括红中社在内的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任命毛泽民为行长,钱希均兼做会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她还兼任中央政府机关合作社主任。

长征途中,钱希均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检察员、中央红军纵队运输大队指导员,不畏艰辛,开展救护工作,成为中央红军著名的30位女红军战士之一。

到达陕北后,钱希均任陕甘宁边区国民经济部秘书长。抗日战争期间,在陕北和新疆从事经济开发、财政金融和党的基层组织、妇女工作,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国民经济部秘书长及支部书记、新疆新兵营图书馆主任、延安工业合作社妇女部主任等职。

猜你喜欢

毛泽民红色中华中央苏区
与毛泽民的最后一面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红色管家毛泽民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肩毛泽民
铁肩毛泽民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