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助力冬奥摄影报道创新

2022-04-18徐子鉴陈益宸梅春霖王宇周晨赓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遥控冬奥新华社

□ 徐子鉴 陈益宸 梅春霖 王宇 周晨赓

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中,新华社摄影报道团队同时以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N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成员双重身份开展报道工作,与美联、法新、路透、盖蒂图片等新闻机构同场竞争。为在摄影报道中出新出彩,筹备期间,摄影团队与技术团队通过总结梳理平昌、东京两届奥运赛事报道经验,针对遥控摄影、稿件抢发处理、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稿件交换等应用情景进行规划,制定了详细方案,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实现了多项创新和突破。

一、遥控相机提供更多的拍摄角度

2021年,新华社摄影记者和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测试赛的报道工作。针对短道、花滑等冰上项目特点,在结合平昌冬奥会赛事资料和报道经验基础上,与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摄影运行团队共同规划、测试了部分高空遥控拍摄位置。

赛事期间,新华社在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竞赛场馆安装15套固定遥控相机和5套云台遥控相机用于拍摄报道,安装数量是平昌冬奥会的4倍,覆盖项目和拍摄角度远超往届冬季运动赛事。

高空遥控相机可通过网络远程调整拍摄参数、回传照片,云台遥控相机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电动云台改变相机的拍摄角度和朝向,追踪场上选手的运动轨迹。在开闭幕式、冰球、冰壶、短道、花滑等项目的拍摄过程中,固定遥控相机和云台遥控相机搭配使用,效果相得益彰。

由新华社摄影记者自行研制的冰球球门遥控相机保护装置首次在冬奥会上使用。在通过国际冰球联合会和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门相关查验后,与路透社、美联社和盖蒂图片社共同完成了冰球赛事4处球门遥控相机的安装和使用。拍摄稿件在满足新华社发稿的同时,作为共享交换产品提供给美联、法新、盖蒂、路透等新闻机构,被广泛转发采用。

此外,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场馆也有安装在赛道周边的无线遥控相机,作为常规摄影位置拍摄照片的补充。

据初步统计,冬奥会期间新华社共播发各类遥控相机拍摄的照片超千底。高空遥控相机拍摄的照片具有“俯瞰”的独特视角,与内场摄影位置、看台摄影位置取得的照片在取景、构图上均有较大的不同。“俯瞰”的视角通常以地面为背景,可以避开杂乱的干扰,同时结合地面喷涂的赛会形象景观标志,在突出拍摄主体的同时交代赛会背景。冰球球门遥控相机拍摄的照片视觉冲击力强,可以清晰展现守门员防守扑救的过程,是场边和看台等传统拍摄角度的补充。

□ 新华社技术局工程师王宇和尉佳玮参加IOPP成员会议。(孔佳泉/摄)

二、自动化流程助力编签过程加速

(一)运动员号码(bib号)查询系统

摄影团队与技术研发团队在研读国际奥委会有关运动员简历、成绩发布等赛事信息标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际奥委会提供的奥运数据源(Olympic Data Feed)的数据格式,并且对这些信息如何在稿件采集、编辑和签发全流程中高效使用,进行了多次细致的研讨。在进行了多次测试和调试后,技术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了运动员号码(bib号码)查询系统,并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景推出了移动端和桌面端应用。

该系统可实时查询每场比赛的运动员bib号码、姓名、成绩、排名等信息,自动生成比赛选手名单列表、中外运动员人名互译等功能,数据准确,更新迅速。为提高采编人员工作效率,技术研发团队对全媒体采编发图片子系统、采访通App“冬奥版”、机器人写稿服务等功能进行了相应扩展,提供方便丰富的信息查询、数据导出、信息替换等便捷功能,将自动化流程嵌入稿件的采编发全流程处理中,提高了稿件处理时效和准确性,节省了时间,进一步减少了差错。

在冬奥会期间,运动员信息查询系统日均接口调用量5000余次,日均提供40多场2000多名运动员的信息和比赛成绩查询服务,为奥运报道提供强大助力。

(二)Photo Mechanic的推广使用

本届赛事期间在前后方采编流程中全面推广Photo Mechanic影像管理软件,记者使用Photo Mechanic实现照片的初步筛选和赛程、选手等关键信息的添加,编辑使用Photo Mechanic实现照片的分级、筛选和管理。整个流程使用P M软件通过代码替换功能就能读取选手名单和赛程信息,帮助实现图片说明的编写和人员译名的对应。对于缩短编辑过程的耗时有显著帮助。

(三)“采访通”App冬奥版的推出和应用整合

“采访通”App在冬奥会期间特别推出了“冬奥版”,引入了冬奥专题库、国际译名库、bib速查、体育明星库等多项优质资源,为新华社报道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参考,成为前方记者采访和稿件写作的“利器”。

三、挑片程序助力流程优化

随着新华社加入IOPP,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有了代表国家和其他国际通讯社在同一舞台上进行竞争的条件,报道期间拍摄的照片也呈现爆炸性增长,后方的编辑和技术系统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新华社还要承担向奥组委供稿的责任,要签发更多高质量稿件。为此,新华社的图片编辑也希望技术系统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

▲ 新华社技术局工程师马艳彬在进行IOPP大屏展示系统调试。(梅春霖/摄)

▲ 新华社技术局工程师周洁在进行网络线路调试。(梅春霖/摄)

□ 新华社技术局工程师在进行相机即拍即传配置工作。(梅春霖/摄)

□ 新华社前期施工人员在鸟巢进行摄影高点施工。(陈益宸/摄)

在这一背景下,技术研发团队开发完成了图片编辑挑片程序,首次在重大报道中作为摄影部的标准工作流程采用,极大提高摄影部工作效率。技术团队创新了冬奥后方发稿系统和发稿平台的编签流程,由日常流程先入库后挑片再编辑,改成先挑片后入库然后系统自动建稿、自动传稿到预审环节。这一新流程极大提升了图片稿件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在挑片程序和新业务流程的助力下,新华社创下日均签发5193篇图片稿件的纪录。挑片程序也被摄影部评价为“一把瑞士军刀”。

四、首次履行IOPP支持职能,受到国际同行肯定

(一)“以我为主”,首次完成IOPP稿件交换服务工作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新华社首次作为东道主通讯社,承担了为IOPP各成员提供POOL点位的稿件共享交换服务的职责。技术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和需求分析,精心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制定了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兼顾的技术保障方案,专门增加了“IOPP交换图片”和“IOC图片专供”两个新产品。同时,自主开发并部署了IOPP和IOC供稿ftp推送服务,多次迭代开发完善推送功能,搭建了IOPP交换网络。牵头联络各IOPP成员,灵活对接各成员差异化的图片分发需求,组织进行系统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保证IOPP稿件交换服务的实施推进。

北京冬奥会期间,IOPP稿件交换服务共接收和分发IOPP稿件89350张,成功完成了此次为IOPP各成员提供的稿件共享和交换服务任务,确保新华社奥运报道图片的及时发布和推送,得到了各成员的认可和信赖。路透社和美联社在赛事结束后,专门发邮件对新华社表示感谢。

(二)首次运用大屏展示系统对外展示IOPP摄影成果

作为IOPP成员通讯社,新华社获得了在冬奥会新闻中心架设大屏用于显示IOPP图片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为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实时快速展示新华社冬奥报道签发的照片、视频等多媒体产品,技术研发团队设计并开发了IOPP大屏展示系统,结合图片展示模板和系统自动化设计,实现了新华社照片和视频的轮播展示。冬奥会期间,IOPP在展示系统实时播发冬奥精选照片共计958张,累计显示次数达100万余次,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遥控冬奥新华社
如何遥控引爆的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再创新高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他是如何遥控引爆的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遥控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