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一线的“夫妻井”

2022-04-18夏天

中国记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杨波福山井场

□ 夏天

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既是所有记者同题炫技的舞台,也是“四季歌”报道任务开年之作。把脉当年社会变革,别出心裁地设计报道角度,在“春节不停休”的海南自贸港,能源生产供应一线到底是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探访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陆地油田

众所周知,海南岛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产油区,而大量待开发的油气资源又被蕴藏在广袤的南海中。但鲜有人知,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陆地油田是海南福山油田,福山凹陷的勘探成果是南方陆地上近十几年来石油勘探的重要发现,福山油气在后来也填补了海南省陆上石油工业的空白。截至目前,福山油田有生产井380余口,年产油气当量40万吨。自成立至今,共累计生产原油430万吨、天然气31亿立方米。“勘探”出一个不曾开发的选题已经是新闻报道成功的一小步,海南能源类主题报道虽资源有限却十分独特,值得一探究竟。

记者与油田的工作人员驱车经由蜿蜒的乡道穿过几个村庄,途中几处井场的采油机正在“磕头”作业。在田埂间,身着蓝色和白色工服的工人正在铺设输油管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作为一个年轻的油田,福山油田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且基本上靠管道运输油气,除了个别较为偏远的外围拉油站点,大部分井场已经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放眼全国,即便当下“智慧油田”已经大范围普及,但仍有部分在沙漠戈壁、荒郊野外的油井需要人常年驻守,甘饮孤独。

福山油田的朝3x井正是一个特殊案例,目前仅由一对夫妻值守,石油人常把这样的井场唤作“夫妻井”。这个名字颇有几分后现代画风的诗意,又淌出一丝石油拓荒时代人类质朴的情愫。这对守井夫妻档是怎样形成的?又为何来到这祖国最南端的油田?守井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何工作?春节怎么过?问题随之而来。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一路奔向朝3x井的所在地——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南贤村。井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从铁门进来,目之所及的面积并不大。一口抽油机井、两个储油罐、两个分离器是生产区的全部,另一侧一个14平方米的集装箱房,是王建雷和杨波夫妻俩的生活区。居住环境简单艰苦,却十分整洁,夫妻俩把生活和生产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记者了解到,附近11口机采井的原油都要汇集到这一井场的储油罐中,夫妻俩时刻要绷紧安全和环保的生产红线,每天协助拉油车进站灌油、维护井场设备、记录报送每日进出油量数据。记者对他们春节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行刻画,完成稿件《春节保供,“石油夫妻”共守“夫妻井”》,体现春节期间一线石油工人的坚守和责任。

未来还需要守井人吗?

在采访中,守井夫妻的默契让记者印象深刻。王建雷和杨波有大致分工,相对言语不多的丈夫负责设备管理等“重活”,更加跳脱活跃的妻子负责收集资料、打扫卫生等“细活”。两人各自按照步骤和分工阐释工作流程,回答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衔接起来,搭配干活的默契度之高可以想见。记者犹如身临其境,比如丈夫在帮助拉油车装油时,妻子需要观察液位、统计油量。在杨波说话时,王建雷朝她侧坐静静地听,眼神望向前方地面若有所思,偶尔抬头看一下妻子,然后补充回答。通常双人采访对象会出现只有一人说,或二人“争鸣”的情况,这样“井然有序”的输出实属少见。夫妻搭配的优势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缺一不可,步调如齿轮般吻合,同时二人情感联结不断强化,包括彼此之间的尊重、信任和默契。相比普通的守井工人,他们守护这个井场,就像两人共同经营一个家庭。

□ 图为本文作者(右一)在现场采访。

这对来自华北油田的夫妻干石油已有30余年,来到海南11年,杨波职业生涯的最后两年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共守“夫妻井”。记者很庆幸抓住了这个采访机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这样的守井人将会越来越少。这样的故事正发生在南国的海岛上,也曾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漠里,或许仍在北方纷飞的大雪里。

记者在福山油田花场油气处理中心的数字中控大厅里看到,墙上的两个大屏幕滚动显示着井场的实时监控画面。这是一套油气生产的物联网系统,负责240个井场600多口井的终端数据采集和监控,上线率可达98%,准确度达到100%。那么,每个井场、每口井还需要驻守现场的守井人吗?中控室内,工作人员在电脑前整理日常数据和文件,或者报送监测到的异常数据、有人闯入等特殊情况,最近的站点值班人员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赶到现场处理。机械化和数字化看似减轻了石油工人繁重的现场作业,实际上也抬高了入行门槛。记者在中控室内注意到一位年纪偏长的大叔,已年近退休的黄立曾是一位一线采油工,目前在中控室从事管理工作。从“人拉肩扛”的铁人时代到如今“轻点鼠标”的智慧油田时代,他的感触很深。为了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他跟随整个行业一同转型,两次进修,学习了通信网络、仪表、地质工程、大数据等专业知识,从纯靠体力的采油工人蜕变为依靠脑力的复合型石油工人。这样的人才优化升级值得鼓励、让人惊喜,时代向前,“求变”也成了“不变”的职业坚守。

启示:人是永恒的时代主线

在福山油田一处海油陆采井场的钻探现场,当年铁人王进喜的岗位如今也已经实现了较高的机械化水平,更安全也更环保。铁人精神诞生于石油石化工业异常艰苦的创业时期,而流传至今的石油精神是由每一代石油人的奋斗故事“炼化”而成。不论时代如何进步,人的故事始终是主线,而每个时代的记者都承担着发现人和故事的重任。在今天,老石油人在寻觅新路,守井人在岗位担当责任,改革先锋嗅到高效、清洁化转型的苗头,早已布局技术升级,为新时代谋划解决方案。这次的石油一线走基层只是一次勘探,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深挖,“打一口井就能出油”的运气可遇不可求。人类记忆的总和构成一部社会史,记者笔下的人和事或将在一百年后为后人还原这个时代,我相信只有抓住基层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才能还原真实的世界。

记者虽是时代的瞭望者但也身处其中,试图看清全貌却又不敌潮水的诡变。何以瞭望?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基层,从人们的口中听到喜怒哀乐,从人们的双手看到奋斗和希望,从人们的账单、饭桌、购物车感知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风险的“冰山一角”、政策红利显现的势头、人类善恶的本真面貌……为了及时捕捉这些冒尖儿的“苗头”,记者需要不厌其烦地透过社会表象感知时代脉搏,才有可能触摸到潮水的方向。

每次出差返程时,我都揣着“沉甸甸”的采访本反问自己,这次走基层的收获和意义是什么?或许就是多记录了一个不被外界知晓的故事,为采访对象留下了他在这个时代的印记,那些看似无用的交集日后可能显现出一幅完整图景。有时候可能是徒劳,但雁过留痕,万一这次不是呢?

猜你喜欢

杨波福山井场
同井场气举工艺技术在靖边气田的应用
某型飞机主起机轮舱改进设计
Parameterized Post-Post-Newtonian Light Propagation in the Field of One Spherically-Symmetric Body∗
生命的约定
——电影《郭福山》主题歌(男中音独唱)
杨波藏品欣赏
井场防雷击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及整改探讨
繁忙的井场
大娘面馆 引领传统鲁菜出国门
福山凹陷美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黄陵油田井场治理滞后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