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

2022-04-17何静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具身认知

何静

摘 要: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在当前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逾显其重要性。但是旧有的教法存在“倾盆大雨式背诵”、“囫囵吞枣式讲解”“强行填鸭式灌输”“拔苗助长式悟情”等多种问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涵泳、直觉思维(也称形象思维)、整体感悟、情感体操等策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新教材的小学古诗文教学,以提升思维力,增强感悟力,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中华经典古诗文。

关键词: 具身认知;诵读涵泳;直觉思维;整体感悟;情感体操

一、问题的提出

(一)统编教材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古诗文的吟诵学习,能提升自身对美的感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统编本新教材中,古诗文增至129篇,占所有课文的30%左右,其他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内容的名言名句、论语等同样增添了许多。在课标中,古诗文的学习也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成为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二)传统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但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地位,过于重视背诵和知识讲解,桎梏了学生对古诗文探索的热情,主要表现在:

1.倾盆大雨式背诵

传统教法经常要求学生直接背诵《必备古诗75首》,教师和家长甚至在低段就要求学生全部背完,并以此为傲。但是这种倾盆大雨式背诵,导致学生只是会背却不知其意,过程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进行正确地引导,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学生的古诗词背诵压力倍增,因迷茫而出现厌学情绪。

2.囫囵吞枣式讲解

传统教法中部分教师偏重知识讲解,轻视文化感受,他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小学生认知薄弱,难以理解古诗词。在及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往往进行囫囵吞枣式讲解,以学生会背诵和默写全文,能“说出”古诗词的含义,能“领悟”诗人情感这三个表象为目标,放弃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3.强行填鸭式灌输

传统教法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的诗词含义直接翻译给学生去“理解”,为了应试甚至让学生把诗意抄在书上去记去背。这种强行填鸭的灌输方式,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诗文含义,背过就忘,考过就丢,没有留下印记。

4.拔苗助长式悟情

古诗文与孩子们生活相去甚远,大多古诗词中的情感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几乎没有经历过,如思乡诗、边塞诗等。但是传统教法不重视引导,经常生硬地让学生去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以及蕴含的作者情感。

以上这四种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普遍,甚至在公开教学研讨中也有如此“表演”,导致很多小学生甚至到了“谈古诗文色变”的地步。改进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新时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責任。

二、思考与建构

经过摸索,笔者认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方法。

(一)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认为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而人的心智是大脑、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当身体的运动、身体状态的体验或模拟对认知、态度、情绪、意志、概念、语言产生影响时,这种效应被称为具身效应。

具身理论高度重视身体与环境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认知的实践性与发展性,引导学习回归“人”本身。

(二)具身认知理论与小学古诗文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理性思维发展中,但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面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古诗文教学时尝试以具身理论来重构教学过程,将个人“置身”于文本创设的环境中,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身体状态与环境深入互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不同的认知体验,提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变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从而使古诗文学习变得更加灵动、更加有效。

三、实施与操作

运用具身理论优化小学古诗文教学,是一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笔者从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两方面入手,通过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三个环节的教学策略研究,积累了一整套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古诗文教学设计和反思,并在每周“经典诵读”晨诵时间进行拓展活动,检验教学效果。

通过两年的研究,形成的主要策略有:

(一) 诵读涵泳,激活身体与情绪

诵读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通过眼、口、耳、脑几种器官同时协调参与的,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强调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强调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诵读涵泳策略,指的是运用节奏、音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朗读古诗文,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增进学生的身体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地情感和情绪。教师在面对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大量的背诵任务时,可以使用诵读涵泳策略,以节奏和音乐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一年级上册汉乐府民歌《江南》教学为例:

学完生字后,老师说:“小朋友,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家,一起来读《江南》。”等到学生将全诗正确朗读下来后,老师在诗歌上加了一些“/”:“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小朋友的模仿性是最强的,马上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然后,老师又用PPT出示了小鱼们在荷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画面,配上音乐。小朋友就一边念着《江南》,一边像一条条小鱼在教室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开心起来了,学生还会和着《江南》的曲调唱起来,这不就是作者笔下想要表现的快活小鱼吗?

就这样,学生读着读着,自己就走进诗歌里了。教师可以这便是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诵读涵泳策略。

(二)直觉思维,体验和认知诗文“环境”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针对古诗文教学中对词和句的讲解要求,我采用直觉思维策略,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模拟古诗文所描述的环境和动作,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三衢道中》时,学生手边的资料仅有书本上的四条注释。我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用身体语言说说《三衢道中》写了怎样的景象”,经过5分钟的自学+四人小组讨论,学生们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小组一:(模拟划船动作),我们小组读到“小溪泛盡却山行”,猜想作者曾几一开始是划小船沿着小溪逆流而上,一边划船一边看沿途的风景,可是划着划着,到了小溪的源头——一座不太高的山。作者意犹未尽,又开始爬山,大概是想去找到小溪的源头吧!(一生问:为什么是逆流而上,而不是顺水而下呢?这不是更省力吗?答:当然,向下游划船顺风顺水,划起来当然轻松,可是小溪流向大河,大河流向江海,怎么会有尽头呢?所以我们组认为,作者说的“小溪泛尽”,是小溪的源头。

小组二:(模拟爬山、听鸟叫动作)我觉得在作者看来,走山路更有意思了,因为“添得黄鹂四五声”,或许是黄鹂妈妈在呼唤孩子回家,或许是找到了好吃的虫子等待小黄鹂飞来,或许是找到了搭窝的好地方……但是我们组一致认为作者应该快回家了,“鸟鸣山更幽”,太阳快落山了。

小组三:(模拟拍照动作)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怀着一份美好的心情游山玩水,游兴很浓。“小溪泛尽却山行”说明他游兴愈发浓了。满眼都是生机盎然的景物,动静搭配,有声有色,读着《三衢道中》,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了……

通过直觉思维,调动想象,包括感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让学生对古诗文中的问题有“灵感”和“顿悟”,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三)整体感悟,沉浸到作品之美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改变用“手术解剖式”的繁琐分析致使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良好语感的培养与整体感悟能力的提高为要旨的正确道路上来。教师可以通过画面再现,让学生通过“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也可以文本分析去感悟作者的“原意”,提炼作品的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

四上白居易的《暮江吟》,如果仅仅理解到字面意思,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通过提问“从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启发学生再现白居易在江边陶醉于日落美景的情景。

生1:夕照图和月夜图。

生2:夕照图还是用暮江图确切,因为前两句是描写傍晚江面的奇特景色。

师(继续追问):题目是《暮江吟》,这首诗应该只写前两句就够了,后两句是不是跑题了?

生3:我猜,因为傍晚江边的景色太迷人了,白居易一直欣赏着,不知不觉残阳消失,月亮升起来了,他才反应过来。

师:是啊,白居易在杭州做官,发自内心地喜爱江南风光。

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与孩子对于诗中两个画面的概括,而是通过增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诗歌的场景,整体上感悟作者的“原意”,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受性,达到培养语感和提高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情感体操,运用想象与感悟和文本共鸣

情感体操,是指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流露真情实感,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之美、理解文本蕴含的深沉情感。诗是感情的体操,教师应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古诗文中或深沉、或浓烈、或清新、或淡雅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想象与感悟去和古诗文产生共鸣,让古诗文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发现诗歌的艺术之美、灵性之美。

执教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时,笔者运用情感体操策略,步步为营,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思考问题,运用自己的想象与感悟和古诗文产生共鸣。学生思维越活跃,产生的观点、理由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当问及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时,学生能说出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但仍然难以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伯牙心中产生的知音难求的深意。

师:当你跟你的好朋友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这种心心相印的愉悦感觉是怎样的?(孩子们勾连起生活体验,表情变得舒展。)

师:是啊,友谊真是奇妙啊。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师: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向友人表述他的见闻、思绪、情感。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通过琴声除了“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这两点,还想向友人叙述什么?

生1: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

生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师:此时的伯牙是什么心情?

生3:欣喜万分。

师:如果知音已故,伯牙是会怎么想?

生4:我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

生5:伤心欲绝

师(追问):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

生6:……

以上四种策略以诵读涵泳为基础,四个策略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堂古诗文教学课中,也可能有所侧重。长期采用以上策略进行古诗文学习,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畅游的空间,成为作者的知音。这样螺旋上升的教与学,使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可以有一个质的提升。

四、教学成效

古诗文教学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两年来,通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本班学生古诗文素养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在习作中常常引用古诗文,课外也爱上阅读古籍了,在校级经典诵读中连续两届蝉联冠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6)

[3]黄美仙.探究如何推进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J].关爱明天.2015(12).

[4]纪秀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知识文库.2020(5).

[5]李星.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3).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直觉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培养及应用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