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非遗融入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径

2022-04-17郑天然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中,能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乡村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生活浸润、非遗探究活动、非遗游戏活动为路径,通过将幼儿园课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体系、提升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支持策略,促进乡村幼儿园课程的内部生长,进而提高乡村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9-0011-05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从连年颁布的政策与法规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幼儿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受到了空前重视。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开发并完善基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利于振兴乡村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实现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一、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检索,得核心文献4528篇,博士论文109篇,硕士论文2904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为主题检索,得核心文献53篇,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58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为主题检索,得核心文献3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7篇。文献数量说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幼儿园的研究很少。此外,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中,绝大多数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出发,强调活动的文化传承责任,而对幼儿教育规律及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关注较少,忽视了幼儿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二、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与目标

幼儿园课程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内容。基于地方非遗的乡村幼儿园课程开发是以自然教育理念为基础与前提的,旨在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一)以自然教育理念为课程建设理念

自然教育理念源远流长,古今中外对自然教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应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规律和秩序;二是教育应尊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将非遗融入乡村幼儿园课程,首先要尊重非遗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规律,其次要尊重幼儿和教师的兴趣、需求与学习特点。

(二)以学习品质为课程建设目标

学习品质作为激发学习意识、调节学习过程的动力监控系统,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强调了幼儿学习品质中“好奇心和兴趣”“主动性和专注性”“坚持性和创新性”等的重要性。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则与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共同的经验、智慧、情感和记忆,携带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藁城宫面以小麦精粉为原料,是经13道独特工艺而制成的特色食品。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宫面承载着世代藁城居民对精益求精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非遗为内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遵循回归幼儿生活世界、尊重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原则,可采取非遗生活浸润、非遗探究活动、非遗游戏活动三个相互独立且相互依存的路径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详见图1。

(一)课程建设原则

1.回归生活。据《说文解字》中“生:进也;活:水流声”的解释,生活就是人的生长发展过程。胡赛尔的生命哲学认为:生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意识中形成的个体化的视域,是个体主体自主经验的过程,是创造自己和自己的世界的过程。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乡村幼儿园课程应当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为了生活。

2.遵循生命成长规律。教育要引导人追问、发现、实践、超越自我,促进生命的成长。体验是生命存在的重要途径,人在体验中感知自我及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获得生活的意义并提升生命的價值。幼儿的生命体验有两个维度:一是利用多感官感知并把握外部世界;二是基于兴趣,积极主动地向外界事物投注注意力、持续探究与创造自己和世界。两个维度的生命体验彼此转化、相互促进,是幼儿生命成长的必然路径。因此,幼儿需要在生活世界中不断感知、探究和创造,以促进生命成长。

(二)课程建设路径

1.非遗生活浸润。非遗是经过历史筛选留存至今的特殊技艺,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生产中才呈现出影响人、感染人的活态。藁城宫面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是将宫面的历史演变及制作流程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更是将宫面的前身——小麦的种植、宫面的制作、宫面制作完成后的推广与销售、宫面文化传承等四类与宫面有关的真实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入幼儿园课程(见下表),明确每类活动的教育目标、幼儿的关键经验,以及教育情境和幼儿主要探究活动。幼儿浸润在非遗生活环境中,整体感知非遗及其特点,揭开非遗的“文化密码”,思考非遗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地域归属感,为幼儿的情感与行为倾向做好铺垫,为其兴趣的产生奠定生活空间的基础。

2.非遗探究活动。藁城宫面不仅是幼儿感知的事物,更是要进入课堂,成为幼儿探究的对象。将幼儿感兴趣的具体内容通过“欲、预、渔、鱼、裕”五个环节进行探究(见图2),提升幼儿的好奇、兴趣、主动性、专注性、创造性和持续性。“欲”环节,学习兴趣之始发站。儿童早期的学习能力有赖于成人的催化和调教,利用神秘的、新奇的、自相矛盾的事物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思考,从而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宫面上来。教师通过调整信息的复杂程度,组织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成为自我引导者。“预”环节,主动学习之服务站。幼儿在探究前,首先要知道自己做什么,需要什么经验与材料以及与谁合作。充分的准备提升了幼儿的规划能力和统揽全局的意识,对即将探究的事物有一个基本的预估,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欲”“预”“渔”环节,专注学习之供应站。在“欲”环节,幼儿的兴趣被激发、产生强烈动机、目标明确;在“预”环节,幼儿充分准备,使挑战与任务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渔”环节,师幼、幼幼之间相互合作,及时反馈,达到了心流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利于幼儿专注学习。同时,这三个环节中每一环节都包含一个自我检测问题,分别是“为什么”“需什么”“怎么做”,问题引导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审慎地思考该环节的任务及条件,以专注的状态促进学习的扎实稳步进行。“预”“渔”“鱼”环节,创新学习之空间站。5A创造力理论认为:创造力是Actor(行动者)在Audience(大众)和 Affordance(环境可供)基础上进行Action(行动),形成Artifact(新工艺)的过程。在“预”环节,准备了物质材料(Affordance)、个人经验(Actor)、教师和同伴(Audience)的支持;在“渔”环节,幼儿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深切地与材料互动,与教师和同伴交流,深度操作探究(Action);在“鱼”环节,整理并形成作品(Artifact),如图3。根据5A创造力模型,“预”“渔”“鱼”就是一个创新学习系统,是促进幼儿想像与创造的空间站。“裕”,持续学习之加油站。在作品的展示、交流与评价过程中,相互启迪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作品与共同的认知,这些作品会激发幼儿更强的学习欲望。

3.非遗游戏活动。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赋予幼儿以完整、和谐、自由、创造的灵性生活。种植、照料小麦,磨面、制作宫面,包装、销售宫面,制作宫面图画书这四类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游戏空间和游戏材料,例如,将麦田种植成迷宫图案,此时麦田就变成了幼儿的游戏场,在进出迷宫时,幼儿可无意中观察到小麦和小草的生长情况,且在麦田游戏中,幼儿的运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得以提升;在用石磨磨面的过程中,推磨的动作与加料的动作和上音乐,幼儿会创造出许多节奏类型,和着节奏又可以加入舞蹈动作,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幼儿知道艺术产生于生活之中;做挂面的下角料,是捏面人的绝好素材,幼儿可以用这些小面团捏出自己喜欢的形象;做挂面的撑杆成为了幼儿进行“搭廊桥”游戏的资源;推销挂面的环节,大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图画书设计与制作的环节,大家可以玩拼图和排序游戏。此外,宫面生产过程不仅为游戏提供了空间和材料,同时,宫面诞生与推广的四类真实活动也为游戏提供了广泛动机,首先,种植、宫面制作、包装销售、图画书设计制作等都是一个活动过程,激发了幼儿活动性游戏动机;其次,宫面是由普通面粉制作而成的,由此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性游戏动机;再次,宫面制作成功与否可及时反馈的特点,激发了幼儿成就性游戏动机;最后,宫面作为地方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作为礼品相互馈赠的,这增加了幼儿亲和性游戏动机。

非遗游戏不仅满足了幼儿内在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丰富幼儿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构建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非遗游戏也为幼儿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为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支持策略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遵循非遗传承规律,文化传承需要社会的支持,并在应用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一)将幼儿园课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体系

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应纳入乡村振兴体系中,从而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政府要在以下方面提供助力:一是提供资金、场地、人员,形成传承非遗文化的氛围,使幼儿浸润在非遗文化生活中;二是提供非遗展演交流平台和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对非遗作品的探究、展示与交流;三是促进多部门参与到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项目中来。文化部门要以地方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为抓手,引发村民的积极参与,使地方非遗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成为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谋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财政部门应关注产业的兴旺、文化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如藁城宫面的经营与销售,不仅扩展了幼儿对非遗的认识,也开拓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教育部门首先要积极推进将携带着世代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内涵的非遗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促进乡村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以此熔铸新一代人的精神品格,做到“以文育人”;其次要将幼儿和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积极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课程的内部生长,做到“以人化文”。

(二)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经之路。首先,园长作为园本课程的引领者,需从课程愿景、资源开发、活动统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升课程领导力。其次,乡村幼儿教师要在实践、合作、反思中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第一,乡村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把设计、实践并修改活动方案的过程作为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第二,乡村幼儿教师要以非遗融入幼儿园课程为议题进行课例研究,就幼儿的观察、方案的设计、教师支持策略、课程评价等进行可持续研讨与合作,为自身专业成长提供保障;第三,实践、交流之后的反思与改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乡村幼儿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最后,专家作为课程建设者和陪伴者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要尊重乡村幼儿教师对非遗的认知现状,分析教师新想法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及时回馈,帮助教师形成课程建设的胜任感;第二,整理幼儿学习品质的典型表现,与教师一起观察幼儿的表现,引导教师认识课程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意义,对非遗融入幼兒园课程建设产生成就感;第三,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反思,让教师意识到课程建设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意义,促进乡村幼儿教师自主发展;第四,要在非遗文化资源、幼儿学习品质、教育理念之间搭建桥梁,引导教师在观察记录、设计实施、讨论分析、总结提升中对这三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理性思考,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创生。

(三)建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乡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引和保障,借鉴已有的课程评价模式,以地方非遗为内容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可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果四个方面建构课程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把握“目标与手段”的偏差,帮助乡村幼儿园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合理性,提升乡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根据学习品质的认知,建构5个维度24指标的学习品质评价体系:学习兴趣(好问、敏感、喜欢摆弄、关注未知、好奇体验、探究持续);主动性(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往、主动合作);专注性(抗拒干扰、伴随言语、注意力集中、倾听、注视、执行主题、遵守规则);持续性(克服困难、确定主题、解决问题);创新性(新颖性、独创性、实用性),在实践过程中要利用这五个维度观察幼儿,并采取相应策略,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   梅.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6).

[2]张血玲.近十年幼儿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综述与评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6).

[3]索长清.幼儿学习品质之概念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6).

[4]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皮军功.生活教育论[D].西南大学,2011.

[6]吴洪艳.浅谈学习兴趣及其培养对策[J].教育探索,2016,(8).

[7]郑天然.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科学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27).

[8][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脑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陈   欣.心流体验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10]张亚坤,陈龙安,等.整合视角下的西方创造力系统观[J].心理科学进展,2018,(5).

[11]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12]邱   瑜.论幼儿园课程的诊断与改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3]霍力岩,等.学前儿童主动学习指标体系研究[J].基础教育,2017,(1).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