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论

2022-04-17骆欢欢莫小英严灿

高教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骆欢欢 莫小英 严灿

摘  要:社会建构理论在教育中注重关系的建立,强调教学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责任,中医学一流学科的众多研究和阐释均是基于中医学的基本哲学理念、思维方法以及理论知識体系。从社会建构理论出发,以关系型教育理念为引导,分析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意义,结合国内外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体系下的“行动导向”观念,积极重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内涵式知识结构,并就此为载体,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五方面进行解译,对探讨当前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路径来说,具有重要价值,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027-04

Abstract: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 in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are the cognitive subjects in teaching, and teachers are the collaborators of students in constructing knowledg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y resear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based on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ideas, thinking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rel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goal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 action-oriented concept under the teaching reform system. It actively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notativ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rpret it from five aspects of teaching attitud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an improve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social construction;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irst-class discipl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eaching reform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研究一直以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一定联系。近年来国家对“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强调知行应统一,高校需要以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全面深化。而近年来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未能快速转型,对研究生课程的中医学内涵意义了解欠缺,同样教师对研究生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教学模式单一、局限,教学方法过于机械,以及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机制;并且现行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方式并未强调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本文在“改革创新,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总方针下,从全方位实现育人成人的目标出发,基于以上各种问题,以科研人才的培养为目的,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积极重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内涵质量式知识结构,以关系型教育理念为引导,注重和强调前沿性与实用性,以《中医基础理论精读与临证备要》为基础,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这些对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是有效的途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拟据社会建构理论中所蕴藏的教师与学生两大行为主体地位,以及主体之间关系等,具体探论我国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之路。

一、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教育模式概述及意义

“社会建构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理论形成源于英国科学社会学界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1]。建构主义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产物,该理论作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型主流教学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其影响较多。社会建构理论的杰出代表是肯尼斯·格根,指出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建构具有社会性,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在教育中注重关系的建立,即关系型教育,认为知识并不是植根于个体心灵,而是源自于关系,重视关系和沟通;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认知主体,教师转变角色,由主讲变为主导。中医学研究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责任,中医学一流学科的众多研究和阐释均是基于中医学的基本哲学理念、思维方法以及理论知识体系,基于社会建构理论中的实践性知识架构,中医学研究生在教学中建构研究生以哲学基础、医史源流、文化传承为主体的学习观,结合本科学习的“旧”结构输入“新”意义,将新意义纳入旧结构,从而丰富和加强研究生中医学内涵质量式创新思维模式,引发原有认知结构优化,培育新时代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落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务;基于社会建构理论中参与人际关系而产生新的建构,中医学研究生在教学中建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新意义;基于社会建构理论中的教学应用,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并从立德树人、传承创新的教学设计、多元扩展的教学内容、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在关系型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改革和实践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注重并强调前沿性和实用性,培养中医学创新高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使中医学研究生在教学中建构与现实及世界的互动交流新意义。

二、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核心内容

(一)学生有效学习维度

既往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具有人文素质和继承能力比较强的优势,相比之下,科学素质和发展能力处于劣势。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学习不应是教师对知识的简单传递或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复制,而应是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学生应具有主动性,学习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译并吸收消化,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意义。社会建构理论强调个体差异造成知识建构的多样性,认为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在充分的环境中主动建构意义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基于已有知识经验而建构理解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摒弃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而提倡理解式的学习方式[2]。基于社会建构,通过与他人合作与沟通建构自己的知识,能更有效地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习者将旧知识、经验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中医学研究生科学与人文精神、民族与家国情怀、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双向作用力的过程,需要学习共同体和情境的推动,中医学研究生通过扩展中医哲学基础、医史源流、文化传承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学习及动态交流的协作式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等多元化引导,案例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模式等实践场景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及知识结构的优化,提升中医古籍经典文化的教学课程质量,强调中医学专业的基础性,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中医辩证性科研思维能力,并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自由度,扩展和获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面对面互动提供群体激励与群体监督的学习环境,奠定线上互动交流的情感基础等[3]。

(二)教师有效教学维度

既往教师授课缺乏积极性,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研究生课程设置不突出,而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不能只是单方面灌输教材上现有内容,照本宣科,应及时更新并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4]。基于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接受,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产物,强调客观知识具有社会性,客观知识是在教师、学习者、任务和环境的动态、持续互作中建构起来的。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应主动接受新知识,建构新产物,推陈出新。教师是建构意义的推动者,是学生知识建构中的参与者、引领者及促进者,在教学中,若脱离教师引领,易导致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效率低下,故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应提升教书育人责任意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师作为建构学生知识的促进者,以营造有益于个人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为前提,应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和机会。可通过构建有助于研究生中医哲学基础、医史源流、文化传承知识结构的书单及案例等,通过作业、交流、共事等手段了解研究生个性化的中医学内在素质,通过线上线下、案例教学等模式提供的实践场景,引导、协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优化原有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教学,以“知识-实践-知识”模式进行循环,实践作为教学的主体,知识成为实践的辅助物,从而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另外教师应加强中医文化素养、培养中医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导学作用。

三、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实施目标

(一)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5]。学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立德树人,学生的成长状况受教师的责任意识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建构过程影响[6]。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渊博的学识等。教师应积极引导并启发学生,不应决策学生的各种行为,《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7]”社会建构理论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教师广博的学识阅历、心智耐心等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观、知识建构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应加强师德师风和能力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而影响学生。

(二)传承创新的教学设计

既往在研究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较单一、局限,缺乏合理性,研究生课程中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未予以重视,使用传统式的单方面灌输性教学模式,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情境,对教学的中医学内涵发展投入的精力较少[8]。社会建构论强调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最终目的为社会现实的变革[9]。基于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设计主要集中于知识的分析与运用,而其实质是体现中医学内涵质量式的知识架构,具有一定难度和“阵痛”感、无力感,甚至可能打击、抑制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可开展反向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等,引导研究生主动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研究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关系型教育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际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将实践经验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并应主动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医哲学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三)多元扩展的教学内容

既往教学内容比较滞后,内容未革新,缺少学科交叉渗透,缩小了研究生接触科技前沿知识的范围,另外,重叠的研究生教学设置,缺乏层次性的教学课程等,均使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与中医学学科前沿进展、服务社会发展进步等环节脱节,教学内容的深度、层次区分局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学没有严格的区分,直博、本校硕士留校讀博的研究生,在博士阶段会遇到重要课程不能深入挖掘、无课可选的尴尬局面。基于社会建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丰富多样,将古代哲学、传统文化、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等多元学科交叉汇通,呈多元扩展,并引入中医药现代化最新成果和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并扩展、优化、甚至重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新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与探索能力,使其中医学专业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推动科研创新,更能激发学生中医内涵创新思维和实践热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既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并且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主导,着重于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授课为主要形式,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框架进行知识的灌输,课程学习仅限于课堂,极少搭建教学支架让学生参与,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理解性,学生参与的空间和主动性不足,缺少对研究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主动引导和培养[10]。基于社会建构,注重以人为本之法,强调知识是个人主体经验的合理化,是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加上别人的帮助,以及利用相关的资料,以建构意义的方法而得到[11]。教师根据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以情境、协作等为前提,在课堂中建构完整的教学支架体系,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旧经验等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12]。可通过线上线下等混合式学习以及师生间讨论等,促使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选择、判断、运用、创造知识,并主动结合探究。需要通过线上课程、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发现问题、重组知识结构。教师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分析、讨论、展示和反馈等环节,通过师生、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同学间以及学生与世界的互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以意义建构方向为引导,教师开展全体研究生成员之间合作交流、互动学习的这一引导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对于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即驱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而完成知识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并能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并调动研究生的中医辨证性科研思维能力。

(五)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

既往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等缺乏足够训练,形成浅表化的评价内容和考核方式,并且总结性评价方式多,导致形成性评价少,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并且评价主客体的社会存在具有复杂性,对评价对象的科学性评估不能仅使用单一的评价模式。并且研究生教学评价工作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教学评价主体的研究生、教师积极性均不高,参与度不够,评价机制欠缺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有效性,研究生管理教学督导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利用也是极其有限、流于形式,忽视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13]。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成员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知识的意义建构等各方面内容的评价,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手段,教学评价方法具有多元化特点。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转变,对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做出改变,构建多元化的科学评价模式,形成重要价值的“双一流”建设,对于陈旧的评价制度,应推陈出新,将各种质量评价标准紧密联系,并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从而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14]。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可通过诊断性评价了解个性化中医学内在素质,通过形成性评价动态掌握和改进教学效果,通过终结性评价为师生“教”与“学”提供真实基础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价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评价结果多元化、多角度的分析展示系统,构建与导师遴选、考评、绩效相关的教学能力优化提升机制,促使研究生教学评价常态化,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评价管理的精准化和差异化,提升教学评价管理成效。对于切实推进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素质全面培养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实施目标与内容关系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为满足科研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学校和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出发,不断改革创新中医学的教学模式。基于社会建构论中的认识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观进行全面的解译,并为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建构理论的指导下,以关系型教育理念为引导,积极重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内涵质量式知识结构,建构关系型教育科学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与科技前沿相结合,以创知反哺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良好的契机,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欲望,加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研究生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学习,使其更符合研究生的学习规律。并且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科研型人才。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使其在学科的特殊性上更趋于客观性,同时借助于中医教育理论的精华,达成研究生人才高质量的培养,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丽雅,邱德雄.社会建构论的教育价值探析[J].教学与理,2014(3):8-11.

[2]方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5):26-28.

[3]魏玮.高校研究生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路径研究[J].大学,2021(31):79-81.

[4]宋东霞.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0(5):39-42.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30/c64094-26297225.html.

[6]张晔.立德树人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建构[J].学术交流,2015(4):170-174.

[7]陈宜安.简论《学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J].江西教育科研,1996(6):62-64.

[8]徐丹,王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192-193.

[9]张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4):111-114.

[10]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35(1):36-38+41.

[11]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建构[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12]刘盈君.利维·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13]李忠.不确定性知识背景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31-37.

[14]靳玉乐,孟宪云.“双一流”建设与教学革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1-6.

基金項目:2021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中医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JGXM030)

作者简介:骆欢欢(198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湿证证候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