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抗战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2022-04-16马启俊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襟江衔淮,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其北傍淮河衔中原,南通长江连楚吴,是中原腹地向东南沿海过渡的咽喉,更是进出大别山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前半叶,六安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红军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中国抗战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六安这片沃土经历了许多与抗战相关的历史事件,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人物和英雄事迹,积淀了丰厚的抗战文化,成为安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六安抗战文化的产生背景
六安抗战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六安的抗战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六安是抗战时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和全省抗战指挥中心,六安抗战文化不仅是六安军民抗战事迹和抗战精神的体现,更是六安在中华民族整体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一)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位置重要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六安作为重要战略地区,饱经抗日烽火洗礼。六安地理位置特殊,人口和物质资源丰富,民众经受过土地革命锻炼,政治基础良好,故当时国共两党都非常重视六安。1938年1月南京沦陷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由安庆迁至六安。4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六安成立,紧接着成立了中共立煌县(今六安市金寨县)中心县委。6月,由于战事紧张,为避日寇兵锋,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又由六安迁至大别山腹地立煌县,中共安徽省工委也随之西迁。六安因此成为安徽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中心与国共两党各类抗战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和汇聚地。六安军民积极抗日、支前,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
抗战期间,安徽省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先后沦陷为日军占领地,以大别山立煌县为中心的皖西地区和以徽州屯溪为中心的皖南地区是安徽抗战的两大后方地区。而作为皖西的中心地区,六安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占中国领土的进程。当北方的北京、天津、徐州和南方的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为日军占领地之后,日军便狂妄地认为只需要再占领武汉、广州就能从根本上完全支配中国。1938年夏秋之交,日军原计划35万人从安庆水陆并进围攻武汉,但此计划并没有能够顺利实现。从安庆出动的日军陆军,在潜山、太湖、宿松、黄梅一线受到中国军队的奋力阻击,侵略受挫;随后日军调整10万兵力,企图从合肥取道六安、霍山,经信阳实现对武汉的包围之势。六安军民顽强阻击日军,虽终因武器装备落后等原因未能成功,但仍以有利地形条件在后方对日军进行骚扰和反击,消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二)革命基础好、抗日武装力量形成早,抗战事迹多、贡献大
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洗礼之后,六安民众普遍政治基础良好,拥有极为牢固的革命斗争根基。因此,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六安较早地成立了抗日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有很多抗日队伍便来源于六安本地。抗日烽火,不断熊熊燃起。国共合作抗战时期,红二十八军和鄂豫皖边区的游击队、便衣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同国民党第五战区共同构成抗日主力[2]330、312-313、363。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新四军第四支队、国民党正规部队、地方保安团、地方抗日游击队、抗日人民自卫军、常备大队等各路武装和英勇的六安儿女,以及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各民众团体,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抗争。作为安徽省内抗日战争的主要活动地区,六安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过的抗日战斗不计其数,如六安守城之战、淠河阻击战、霍山鹿吐石铺大捷、金寨康王寨歼敌、查儿岭和长冲岭阻击战、东沙埂夜袭、南港战斗、五十里铺伏击战、三相庙伏击战、三十里岗战斗、大小关伏击战、花子岗伏击战、椿树岗伏击战(三打椿树岗)、桃溪伏击战、谢家河伏击战、七里棚战斗、舒城保卫战、寿州城保卫战、夜战杨公庙、禹庙反“扫荡”、富金山大捷等。六安军民英勇战斗、顽强斗争,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六安抗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六安抗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六安抗战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学、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宣传、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文化事业之中,其形成方式和发展途径多样,时代价值鲜明,影响深远。
(一)六安抗战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抗战文学在中国大地上燃烧不息,其中有关六安抗战文学的作品很多,且多以纪实回忆和故事讲述为主。六安抗战文学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弘扬了六安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不少六安抗战文学作品直接描绘了六安抗战史上的著名战斗。如马德俊的《三打椿树岗》,通过曾经历战斗过程的老人的口述,描绘了六安军民在地处六安城东南约25公里处的椿树岗3次伏击日军的战斗经过,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及六安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3]。金崇尧的《安徽抗日战争的奇迹——鹿吐石铺大捷》再现了霍山县辉煌的抗日战绩,朴实的文字记录了日军残忍的暴行,展现了六安军民顽强的抗战精神[4]。
六安抗战文学中有不少描述普通百姓遭受日本鬼子祸害与奋起反抗的作品。如张威的《小鲍杀鬼子》(《皋陶文化》2014年第2期)、曹光森的《戴家巷的故事》《铜锤》和周其庆的《皋城钟声》(《皋陶文化》2015年第2期)等。
六安抗战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抗战英雄人物生平、抗战事迹及其抗战精神的精彩、细致描写,读者通过这些文字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并走进了英雄人物内心,充分了解和感受到了他们英勇的斗争精神。如赵东云的《皖中抗日女杰鲍有荪》,叙述抗战时期舒城县女县委鲍有荪投身抗战,及其在抗战中建立的丰功伟业,赞美她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为我们再现了这位传奇女性不平凡的一生[5]。马德俊的《火凤凰》也描述了这位抗日女青年鲍有荪的传奇抗战历程[6]。
通过抗战老兵口述记录他们的抗战经历,实质上是以口述抗战故事形式书写六安抗战历史。如作品《俺差点挨报销在六安的战场》,通过老兵蒋义清口述、刘玉记录整理,叙述了蒋义清传奇的抗战经历[7]。通过口述,老兵蒋义清在六安战场上抗击日寇、差点丢掉性命的惊险故事跨越时空再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通过阅读文字仿佛来到了抗日战场,充分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抗日英雄们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共产党员胡孟晋烈士是舒城县人,他有一封写于1939年的催人泪下的抗战家书。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到家乡和妻子张惠团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精心撰写、语重心长、感人至深的书信。信中期望妻子作为革命伴侣思想能够取得更大进步,当然也不乏夫妻间炽热的爱。家书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妻子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展露了作者坚持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到底的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正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体现,也是六安抗战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8]。
不少文化名人或进步作家也以文学形式记载和反映了六安抗战。如六安籍新文化运动著名人士高一涵,当时曾吟诗赞叹六安军民的抗战事迹和六安抗战的大好形势:“锦绣山河时带甲,烽烟海陆见连营。虎衣铁胄齐生虱,樵斧农锄尽利兵。跳跃旄头尤未落,好凭众志筑长城。”又云:“雄狮百万护山河,四海丁男尽荷戈。”[9]进步作家周立波创作了反映六安抗战英雄田守尧的报告文学,姚雪垠在六安创作了小说《差半车麦秸》[10]6。
除了高一涵、周立波、姚雪垠等文化名人和进步作家创作了记述和赞颂六安抗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学作品外,著名抗日英烈江上青也为六安抗战文学作出较大贡献。抗战时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在六安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其中就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全国著名抗日英烈江上青。1938年,江上青与江苏省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一起来到安徽,在大别山区和淮河流域的六安、寿县、颍上、固始、商城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8月下旬,遵照党组织指示,到安徽省临时省会立煌县县城所在地——金家寨加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继续在大别山区进行抗日宣传工作。金家寨是江上青在抗战中展现才华、建功立业、被党组织发现看重的基础之地,也是他后来走向新辉煌的起点。江上青在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革命诗词和文章,为他与六安所结下的革命情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1]75。
(二)六安抗战新闻、出版业的形成和发展
抗战时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为发展全省战时文化事业,1939年1月在立煌县金家寨成立了安徽省动委会战时文化事业委员会,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安徽省各界在金家寨出版的新闻报刊杂志先后共有67种,其中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办的《大别山日报》《皖报》;有省动委会和社会各界出版的《动员月刊》《青年月刊》《文化月刊》《妇女月刊》《战时文化》《文艺丛刊》《大众知识》《大别山画报》等。“中共各地组织也通过动委会推动国民党地方政府和群众团体创办报刊,相继办起了《六安日报》《立煌抗日小报》《舒城战报》《舒城妇女》《霍邱日报》《霍山日报》等,营造抗日舆论。”[12]320
除了出版新闻报刊,当时的立煌县还创办了新闻广播等通讯机构。1939年夏,广西学生军通讯处在金家寨龙井沟设立并创办了《广西学生军通讯》;1940年6月12日,大别山新闻社成立;7月12日,安徽省广播电台开始广播;1943年9月1日,《安徽日报》出版发行;1944年7月7日,立煌通讯社成立并发稿。
中原出版社1936年成立于金家寨,发行综合性的《中原》月刊,出版了一批丛书和单行本书;不久,1944年华中出版社也在金家寨成立。金家寨较大的书店有一品斋书店、北新书店、时代书店、中原书店和生活书店,公开出售延安、武汉、重庆、上海、桂林等地的进步书刊和作品。
中共安徽省工委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如在六安城关六德公园开设了救亡书店,由党员方君负责;在金家寨开办了邹韬奋生活书店立煌分店,发行《论持久战》和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中国青年》、《红军四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等政治书籍,以及鲁迅、高尔基、茅盾等人的作品[12]320。
当年金家寨还出现了安徽省立图书馆的图书转运而至后又遭损毁和散失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前,安徽省会设于安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安庆告急,1938年3月,安徽省立图书馆携书随省府先迁六安,旋迁立煌。期间,馆员赵筱梅从六安离职出走,其所督运的5万册平装书大部分散失;职员张丹九督运3万册古籍先至桐城再至立煌[13]。迁入的省立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被日军焚毁、散失后,图书馆重建,取名为德邻图书馆,同时建有碑亭一座,藏《戏鸿堂碑》一百一十三方。散失的省立图书馆藏书新中国成立后有一部分辗转进入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和原六安县图书馆,现为皖西学院图书馆和六安市金安区图书馆所收藏。
六安抗战新闻、出版业的形成和发展很好地起到了组织宣传和发动群众抗日的作用。1938年3月,省动委会在六安举行动员工作扩大宣传周,参加人数达万人,一时使大别山敌后抗日群众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潮流,有“抗日红旗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的盛誉。围绕元旦、三八妇女节、“3.12”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儿童节、七七事变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编辑出版报刊和宣传手册,如《大别山日报》《六安日报》《立煌抗日小报》《舒城战报》《霍邱日报》《霍山日报》《淮流》《抗战艺术》《抗战画报》《淮上青年》等散发民间。进步作家臧克家和姚雪垠以第五战区记者身份在《淮流》上发表了不少抗日诗文。全省动委会吸引和容纳动员干部2 400多人,团结了6 000名以上的优秀青年干部,发动了40万有组织的抗日群众(1)刘德新《皖西抗战重要战果和历史地位之研究》,未刊稿,2015年10月。。
(三)六安抗战宣传、教育、体育、卫生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抗战时期,出现于金家寨的抗战文化宣传团体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主要有抗战艺术社、青年抗敌剧团、大别山剧团、戏剧研究会、绘画研究会、歌咏研究会、上海文化界战地服务团、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中央抗敌演出团第六队、省少年宣传团、省妇女战地服务团等。随着这些抗战文化宣传团体的成立或到来,金家寨逐渐聚集了一大批知名文化人士,如戏剧家刘保罗、赵景琛,作曲家许晴、孟波,画家于仲、莫朴,作家姚雪垠,诗人蒲风、臧克家,《广西日报》特派战地记者、民国知名报人哈庸凡,美籍作家史沫特莱等全国和国际文化名人。
六安的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如活动在六安的共产党人将合唱曲《太行山上》略加改动变成《大别山上》,一经演唱便传遍整个大别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队第七队驻金家寨,国民党安徽省电影队、省教育厅电影队在立煌县放映宣传抗日的影片。霍邱县一批旅外青年回到家乡成立抗日人民宣传团和宣传大队,在城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节目。霍山青年喻石樵、沈清濂、喻露等人成立同学会和读书会上演抗日话剧,传播抗战信息。各县抗日组织和团体还深入农村,贴标语,画漫画,出墙报,演文明戏,教民众唱抗日歌曲。抗战文化宣传一时间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影响广泛而积极。
教育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抗战时期,金家寨地区的大、中、小学校有27所,是安徽省各类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也是抗战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抗战时期,金家寨有省属中学3所:安徽省立第六临时中学、省立立煌女子中学、省立立煌中学;私立中学3所:安徽省私立天柱中学、抗建中学、贞干中学;另外,在立煌县境内流波镇还有1938年春成立的安徽省立第一临时中学。省立小学主要有3所:省立立煌小学、安徽省立高崎小学、安徽省第一战地儿童教养院。其余为县、镇和社会力量办学。除了中小学,还创办有5所省属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分别是:省立立煌工业职业学校、省立立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省立立煌师范学校以及安徽学院。安徽学院1941年创办,始名安徽省立临时政治学院,1942年下半年改名为安徽师范专科学校,1943年春改名为安徽学院。校址初为郑家湾,后迁古碑冲黄集,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也是今日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县属师范学校1所,是1942年在羊毛岭创办的立煌县立简易师范。
虽然是战时,临时省会金家寨的体育活动仍丰富多彩。各机关单位职工经常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田径、棋类、武术等竞赛活动。国民党安徽省政府1942年将金家寨城郊飞机场辟为公共体育场,设有简易篮球架和排球网,利用跑道开展田径活动;1943年在黑龙潭修建游泳场一所,设有男女更衣室和休息室;1945年在金家寨成立了围棋研究社。省立立煌师范学校和安徽学院开设体育班和体育科培养体育师资人才。各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多次举办规模不等的学生运动会。国民党安徽省教育厅1940年在金家寨举行春季篮球锦标赛,1941年冬在金家寨飞机场举办了安徽省会中小学生第一届联合运动会。励志社1942年在金家寨举办安徽省会春季运动会。1944年,国民党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省会各界联合运动会;同年秋,驻金家寨的国民党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欢迎李宗仁视察立煌县,举办了“德邻杯”篮球锦标赛。1945年,国民党安徽省社会服务处还举办了“啸如杯”篮球、排球表演赛。
随着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机关和部队的进驻,金家寨地区的医院和药店也随之增多,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除了创办安徽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培养医护人员外,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金家寨还设置了多家医疗机构,主要有省立立煌医院、省卫生总队暨立煌分队、立煌县医院、基督医院等。此外,还有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医院和驻军医院。金家寨中西药店多达24家。
三、六安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
六安抗战文化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意义重大。在回顾和研究六安抗战文化时,必须认清其时代价值。六安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现实价值和当代的教育价值两个方面。
(一)在六安抗战过程中的现实价值
六安抗战文化对推动六安抗战取得胜利、记录六安抗战辉煌历史、传播六安抗战精神、加强战时六安与国内国际联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六安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让我们始终牢记那些文学作品背后的抗战故事和抗战精神。纵观六安的抗战文学作品,多以记录真实的抗战事件和人物为主。作者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语句普通,言简意赅,但简单直白的文字反而更能贴近读者,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这也正是六安抗战文学的现实意义所在。历史需要有人去记载,才能被后人永记。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安抗战文学记载了抗战历史,传承了抗战精神,表达了后人的情感,因此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傅瑜《六安抗战文学研究》,未刊稿,2016年5月。。
六安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和图书发行等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很好地向外传播了六安抗战文化,扩大了六安在全民抗战中的影响,也为六安抗战军民提供了难得的文化读物和精神食粮。六安抗战时期的宣传、教育、体育和卫生事业为六安特别是大别山深处的立煌县吹进了文明新风,改变了当地落后的文化面貌和医疗卫生条件,培养了各类抗战人才和军地建设人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六安抗战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从六安抗战历程中形成和发展出的六安抗战文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四个伟大胜利”的一个鲜明例证,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伟大抗战精神”,因此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在当代的党史学习教育价值
六安抗战文化是重要的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当代有着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传播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乡村振兴价值,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教育价值。
2021年2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安徽省委发出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六安抗战文化资源,传播六安抗战文化,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安徽红色文化基因,切实发挥其党史学习教育价值。
六安抗战文化是安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精神动力,是必须永远传承的红色基因和赓续的红色血脉。六安抗战文化资源丰富,六安抗战史上众多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战斗、主要遗址遗迹、重要革命文物,以及各类纪念场所和建筑物,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光荣历史的见证,是当前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当前传承安徽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加以大力宣传、展示和妥善保护、整合、利用,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界讲好六安抗战故事,传播六安抗战声音,推进常态化和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
四、六安抗战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六安抗战文化及其时代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域文化课题。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六安当地和外地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收集、整理、汇编有关六安抗战历史过程、抗战人物和事迹、抗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资料,并进一步对六安在全民抗战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产生了一大批史志记载、口述资料,以及不同专题的学术研究成果。记录和研究六安抗战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现象所形成的书籍、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数量颇丰,成果甚多,六安市及其下辖各县区的市、县、乡、镇、村地方志对抗战历史和文化也多有记载和评述。当地报刊如《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六安新周报》《文化六安》《皋陶文化》等,以及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各类网站等新媒体,也有大量文章、图片或音视频节目宣传报道六安的抗战历史和文化。
以上成果以记录、整理、分析六安抗战历史资料为主,也有探寻抗战历史真相、传递六安军民抗战功绩和抗战精神的作品,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六安抗战历程、学习六安抗战文化、传承六安抗战精神,更加深入地理解安徽红色文化基因的构成和内涵。
当前,学术界需要依据前期研究成果,继续加强对六安抗战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搜集、梳理、研究和传播,便于省内外党史研究者、学习者加以整合利用。相关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从中总结安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加以传承和弘扬,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开展。
六安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注重红色抗战文化的建设和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要扩展六安抗战文化的传播渠道,在学校和社会加强宣传和推广,为传播六安抗战文化、弘扬六安抗战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研究和传播六安抗战文化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和红色血脉,从六安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以昂扬的姿态迈进新阶段,奋进新征程。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有责任以各种形式记录和反省发生在六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那段血染的历史,时刻警醒后人不要忘记历史,永远保卫和平。我们应以更加严肃的态度、更高的政治站位,凭借丰富的六安抗战文化资源和伟大的六安抗战精神内涵,深刻认识传承六安抗战文化和安徽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六安抗战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推动六安的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齐心合力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富裕、繁荣的新六安,为六安文化强市、安徽文化强省、中国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